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蔡礼旭-汇总合集004

什么叫精进?

自己的习气有没有愈来愈能伏得住、能对治,这个才叫精进。精进不是每天读经读十个小时叫精进,是吧?实质的是调伏习气。因为我们曾经也看到同修,每天比方说读《论语》他读三遍读五遍,然后他就告诉别人:“我今天读三遍了。”然后那个人不甘示弱,明天说:“我读四遍了。”那请问是不是精进?那是变傲慢了。那就变虚荣心在那里跟人家竞争了。所以精进是调伏习气,去掉多少,这才是精进。

不要怕被人家问倒

你说,“我去跟人家讲课,到时候被人家问倒了呢?”不用怕,人家问你不会回答,你跟他说:“很好,非常好。下个礼拜回答你。”不就完了吗?有什么好怕的呢?怕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且你同时给他非常好的教育。为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不能乱回答你。那《论语》这句话就透过你的身上就告诉他了。再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下礼拜我一定告诉你。随时你只要把经典做出来都是教育。“人能弘道”,不是你能背这个经或者查数据告诉他才是在弘扬文化,你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经教,那个影响甚至胜过讲课。因为那会落在他的印象很深。你今天是校长,很忙,突然刚好有一个因缘,一个孩子跟你有一个约,一件小事情,你把它记下来,下个礼拜真的把那个东西交给他,你说那个孩子会不会感动?“校长你这么忙,我这点小事你还记得。”你很可能把诚信就教给这个孩子一辈子。

在安住当下的时候才会全心全意的去付出

人往往在安住当下的时候,他才会全心全意的去付出。他假如还想着以后了,他的精神都是分散的。人没有集中,他的真诚怎么出来?他的尽心尽力怎么出来?夹杂了,功夫没有办法成熟。又夹杂好恶,又夹杂忿懥,又夹杂忧患,又夹杂恐惧。每一个缘分,适合自己的缘分,往往都是在我们上一个缘全心全意,才会出下一个缘分出来。为什么?老祖宗知道你能力提升了,再给你派个任务啊。假如我们在这个境界当中都退缩了,不想干了,那哪还敢给我们派任务?这个时候我们还给自己台阶下,讲了一大堆的理由,全部就是在搪塞自己的回避,搪塞自己的不敢面对。所以修行不打破自欺一关,没办法修,不看到自己的分别、执着,没办法下手。所以要学“用心像镜子”,“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尤其男众,一个男子没有展现出一种气概,人家不可能信服我们,担当要提起来。不要怕事,当然不要去惹事,就对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我们比方说,规划事情。在规划的时候,好像感觉挺慢的,可是规划好之后,大家都可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去做,这个时候的规划就是很有效率。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规划其实并不慢。或者是,比方《弟子规》说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后面讲到的,“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这个是动物归原,东西动了以后再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好像要花一些时间,麻不麻烦?你只看眼前说多花了好几秒,先放着吧先放着吧。但是等到状况出来要找的时候,那个相对花的时间,就很多了。所以看起来缓慢,事实上他是很稳;看起来很快,可能乱了章法,心都急躁了。而这个急躁,很可能你事情做成了,但是大家都乌烟瘴气的,那人和可能又没注意到了。

见到好的榜样就马上效法

舜帝的后代现在依然受他庇荫。他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呢?因为他见到好的榜样,就马上效法;听到好的教诲,就马上去学、去做。如果他今天遇到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他非常谦卑就学他的谦卑,如果他非常仁慈就学他的仁慈。舜帝每天都在成长、进步,他的道德天天在提升。刚刚讲“一直在长”,也就是要把祖先的德行传下去,要学舜帝,听到一句好的教诲,看到一个好的榜样,就马上去效法、学习,就像《弟子规》告诉我们的“见人善,即思齐”,效法他、跟他看齐。确实,你的成长每天都看得到,不只你高兴,你的父母、家人那是最高兴的,所有爱你的人都会很欣慰。因为你是一个不用人家操心的孩子,是一个可以对家庭、社会贡献很大的孩子,因为你有智慧、有德行。

劝人的时候不要掺杂自己的贪瞋痴

直心是道场,修行人有谄媚,没有正直,修不了,他跟道义不相应。当然这个正直不是强势,也不是发脾气;这个直心是真诚,没有拐弯抹角,没有想得很复杂,没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掺杂在里面。真诚、道义去劝,“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为什么劝劝不通?不诚。劝的时候掺杂自己的贪瞋痴在里面,心里存着别人的成见在里面,就不诚了。我们时时想到师父讲的:“一念不生是谓诚”,念头里面夹杂这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别人的成见,就很难达到真诚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跟人沟通、劝告,别人不能接受,马上要反思自己的心态跟方式,这个重要。不然劝的时候不妥当了,没劝通还一味的责怪对方,这就错上加错了。

欲望要懂得节制

在白鹿洞书院里面,提到我们读书人修养自己的原理原则当中,在立身方面,叫“惩忿窒欲”。欲望要懂得节制,而且要愈来愈淡,这才是在修身的状态。假如我们虽然一直在读书,一直在背经典,但是贪心愈来愈重,那就与道相违背了,贪要愈来愈淡。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说他要成就大道,结果不喜欢吃不好的,不喜欢穿不好的,他假如是这个态度,那这个人你不用看了,他没什么大作为。为什么?道德一定是从格物下手的。大家别太紧张,不是今天学完回去只能吃粥而已,是告诉大家一个目标,要愈来愈放淡欲望,烦恼欲望少,智慧才能增长。这篇文章读完,不只食物不要挑,连境界都不要挑,什么都好。

调伏贪欲要循序渐进

调伏这个贪欲要循序渐进。比方这个贪睡也要调伏,你本来睡七个小时,今天听完课,明天五个小时,一下子少睡两个小时,结果隔天昏昏沉沉,开车差点出车祸。这个不要用力过猛,要循序渐进。有些人,已经都高血压了,都喜欢喝这些很甜的东西,这个对心脏都很不好,对高血压都有恶化作用,这个时候都要下功夫,慢慢慢慢把它改掉、戒掉。好,就先讲到这里了,不然下一次没有人要来参加课程,都是“不要逼我”。其实俗话讲“世味哪有法味浓”,真正放下这些欲望,身心轻安,那种快乐世间买不到的。这个时候人家再用外在这些欲望诱惑你,你也不肯了,那是累赘,那是刺激,没有刺激你又苦了。所以真正的乐,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

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请问扎根期要多久?刚刚我们说对一个“怒”字要二十年,才知道克己难,所以不能急,都要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身修”才能“家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单位才能“为人演说”,所以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这些都要了解到,不然我们都觉得办课程就是弘扬文化了,都没有人去落实,最后广大的人群说,“这讲课的人都是讲而已,都不做。”他还学不学?那这就不是以慎重之行去利益众生了,这道风怎么会远呢?好,那真正要扎根可不轻松,放下每一个习气,比方说好面子,要把这个好面子放下,要一层皮撕下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会苦?撕下来的时候就不被它控制了、就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快乐嘛。可是边撕的时候怎么样?当然会痛。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所以师资从哪里来?我们胡老师给我们很好的一个示范、一个表演。胡老师也不是老师出身,什么是师?师就是行为世范的人可以做师,不是说师范学院念完就能做师。师是表率的意思,谁能做表率?《弟子规》最后一句话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大家有没有觉得念到这句话的时候声音特别大?是不是因为终于念完了?假如是这样,念《弟子规》不是享受,变成应付,那不行。我们念《弟子规》不能应付的,早上骗孔夫子一次,晚上又骗孔夫子一次,每句话要念到心里面去,鼓励自己、信任自己,“勿自暴,勿自弃”,所以各行各业都要表率。

团体中不要互相猜疑

对人不猜疑。人与人之间不信任,那是团体最大的危机,很容易就垮掉了。你说:“他还是有很多问题呀。”很多问题,那我们有责任让他改过来,不要去怀疑“人之初,性本善”,不要互相猜疑,然后又去传来传去,这是动摇人心,最严重。再来,我们去猜别人,这个都是不厚道的态度,为什么?我们够了解他吗?我们对他现在办的事情客观了解吗?那不是变成武断吗?有一位学长他的父亲教导他,“你对一个人还没认识三年,你不要随便批评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他,可能都错怪人家了,还去讲给别人听,又障碍他跟人家的因缘,这个就造孽了。

发脾气是贪心作祟

所以其实,还会发脾气,还是贪心作祟,不顺己意就是这个贪起作用了;还是有傲慢起作用,尤其自己有才华、有能力,看到别人不如自己,这傲慢就起来了,“连这一点事都做不好,真差劲。”所以傲慢也容易上火,以才智盖人,这就不好了。也容易求全责备,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人。甚至于人家已经错了,事情都发生了,“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赶紧帮忙收拾一下。可能我们看到别人错,不只没协助,火就上来了,“你搞什么鬼!乱来”,啪啪啪骂一顿。那个气氛很凝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了。所以“柔和质直摄生德”,首先得调好脾气。

接受任何境界的考试

听道理给谁用的?给自己,不是要求别人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用道理去要求人,而且也是《了凡四训》讲到,每一个境界来都是来提升我,磨炼我,“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是吧?境界来了,心里要很笃定,放马过来,是不是?人家考验来了,太好了,这种境界才能让我彻底把面子放下,而且又在这个境界能够给他鞠躬,“哎呀,谢谢你指出我的问题,太感谢你了”,这个才是真功夫,叫真干啊!没有这些境界,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功夫到哪里。所以真正会修的人,没有一个境界是坏的,一般的人觉得愈难堪的,他愈欢喜接受这个考试。

言语太过不妥当

“作事要留余地,责人切忌尽言”。你觉得这个朋友有什么状况,你在告诉他,结果讲着讲着,自己的火都上来了。有点火了,“好,今天我就讲他个痛快”,讲得他体无完肤,“尽言”,就麻烦了。只要看到人家的表情已经不是很能接受了,赶紧收兵,就不能再顺着自己不平的情绪去说话了。所以讲到的“喜时之言多失信”,高兴的时候讲的话,讲得太顺了,太随便了,最后又没有办法兑现。“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其实讲这种话就不妥当。一般谨慎的人,“我好好准备一下,我努力看看,我随时跟你保持联络”,是吧?那讲的话太过了都不妥当了。

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

我们看名利。利,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跟他相处,这都是得失心。这件事我喜欢干,那件事我不喜欢干。你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有喜欢跟不喜欢都是得失,这都会让你生烦恼。你比方接到一个班,“这些孩子我很讨厌,能不能换个班”,这些念头。名关,好名、好面子,不破,毁誉马上就让我们几天都睡不好觉了。所以这个八风,其实要常常善观己心,慢慢才能调伏这些习气。尤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孟子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人皆好为人师”,等于是说我们这个习气是很容易起来的,除非有高度的警觉性,不然很容易就在当父母、当领导、当老师的这个因缘当中,那个好为人师的傲慢就会增长起来,习气就会愈来愈增长。

从小教子辨善恶

我的外甥,她的母亲也是在孩子三岁多就开始教他读《弟子规》,然后讲解《弟子规》让他了解。结果带他到外面跟其他小朋友交往,当其他的小孩如果恶言对别人,甚至还动手打人,我的外甥看了就会拉拉他母亲说:“那个小孩不可以打人、这个小孩不可以骂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判断?教导《弟子规》所起的作用。譬如,你教孩子孝是对的,你教孩子孝是善,他能否知道什么是恶?不孝。当你教他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他知道这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敬、不悌。当他知道谨慎很重要,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时也就知道什么是恶。当他知道爱人是善,他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是恶,所以孩子就会善恶分明。善恶分明,他就会有所取舍,取善舍恶。

不占便宜

不占便宜,占人便宜也是盗戒。比方说,打扫时间到了,然后,就在那儿假装看书,撑啊撑啊,看谁先去扫地、擦玻璃,“哎哟,好险,他先去擦玻璃。”这叫占人便宜!说坦白话,这都统统不在修行了。去擦桌子、去扫地,这个是广修供养啊。修行不能修到相上去,读书叫修行啊?一切时候都是修这颗心才叫修行,不然愈修愈执着、愈贪着,“看书才叫学习”,愈修愈分别执着了。我们修行一定要很冷静,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人有真功夫!不是他每天都在看书叫有功夫。他每天看书,连为大众服务的心都不会主动提起来,连旁边这个部门里面需要什么帮助,统统麻木了,感觉不到了,那这颗心是愈修愈执着了。所以广修供养要时时提起来。

感恩是和谐相处之本

在学校,有位叔叔每天来帮他们换饮用水,水瓶相当重。有一天,一位学生对老师说:“老师,帮我们每天换水的叔叔很辛苦。”学生提议:“老师,我们明天是不是应该谢谢这位叔叔?”老师听了很欢喜就说:“好!我们明天来谢谢这位叔叔。”第二天,当这位叔叔走进来时,面无表情,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学生一看他走进来,就集体对他说:“叔叔好!”换水的叔叔愣了一下,只是点点头。以后这位叔叔再换水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都说:“谢谢叔叔!您辛苦了。”这位叔叔立刻露出会意的微笑。从此以后,换水的叔叔只要到了这班同学的教室,马上就露出满意的笑容。所以当我们敬人,人就会尊敬我们;当我们处处感谢他人,人与人就会相处得非常和谐。

发布: admin 分类: 蔡礼旭 评论: 0 浏览: 1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