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1~43

首先《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的内心要作到意乐清净,就是内心是欢喜的,高兴的。只有培养了这样的意乐,我们自己才会心甘情愿地去作菩萨的事业。只有在意乐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发心不能勉强,如果是为了一种形式,或是因父母的命令,或是老师的命令,这种发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没有必要。

如果是为了要应付他人而发心,那就是发心不清净。要发心清净,首先我们要有意乐,对发菩提心内心充满欢喜、高兴。除了内心欢喜、高兴之外,还有一些誓言,能够帮助我们不忘菩提心。那么在不忘菩提心里,能发愿自己,生生世世,不管自己投身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能忆念起自己的菩提心。

如果在座的是受过菩萨戒的道友,应该知道菩萨戒体和别解脱戒戒体是不一样的。说到别解脱戒,它的戒体只维持到这一期生命,当一期生命尽了时,即这一期生命结束时,所受别解脱戒戒体就消失了。但菩萨戒戒体不是这样,从我们发心受戒那天,直到我们成佛,只要我们没有破戒,菩萨戒戒体都在。

在这儿,我们在修不忘菩提心的时候,有这誓言,希望我生生世世,都能忆念自己的菩提心,不管我流落到轮回的哪一道,我都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如果我变为一只猫或者是一只狗,我也希望我是一只发了......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2~35

勤修六度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勤修清净波罗密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因。

“勤修清净波罗蜜”,这里的波罗蜜,就是指六波罗蜜,也就是六种能够抵达彼岸,能够究竟成佛的方法。哪六种呢?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菩萨行者要精勤修学此六种菩萨行,依靠这六种清净到彼岸的方法,就能够圆满觉悟。

这六种波罗蜜,通常称为六度。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是为我们培植福德的;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是为我们培植智慧的。作为一个修道者,应该要福慧双修,中间的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也就是说培福报,如果不精进,福报的功德作不下去。修智慧,如果不精进,最后也开不了悟,所以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的。也就是说,在修学福慧中,必须依靠精进的助行。

在讲六度的时候,排在最前面的布施度,相比于持戒度,要容易修持一点。按照《入中论》的说法,修持六度后后难于前前。比方说一个人如果有钱,叫他行一点布施还是容易的,只要有一点善心的人都做得到。但是如果叫他持戒,诸如不要杀生,不要吃肉,不要饮酒,就比较难了。所以修行持戒要比修行前面的布施困难。

有的人,他虽然能持戒,能够严以律己,对事情......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6~38

趣入佛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佛语是非常清净的,不像我们凡夫说话,凡夫说话经常是语无伦次,经常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说一些给众生带来不利的话。但是佛的语业清净圆满,佛不会说一句妄语,不会说一句无益语。在《金刚经》里,也有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的一句话具足众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像辩才天女一样,有无数的舌根,佛的舌根也是无穷尽的,可以以一音满足众生听法的意乐。以此非凡语言天赋,法音宣流,辩才无碍。

佛不会说众生逆耳的话,佛说话每个众生都喜欢,佛经里经常有这样的描述,佛在讲经时候的听经众是,“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十方所有众生都愿意聚集在讲堂,听佛讲经。因为佛说的话能够让众生意乐,众生听了欢喜、听了高兴,听了得甚深受用,引发三业清净。

有一次,佛在讲法的时候,有一只青蛙在池塘里面,因为听佛讲法,它心生欢喜,一高兴,就跳出水面,跳到陆地上来了。但这只青蛙非常不幸,当它跳到地面时,恰恰有一头牛经过,也许也是来听佛讲法的吧。只听得“啪”的一声!牛脚踩在了青蛙身上,青蛙当场就死了。因为这......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9~4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39)

第四讲

果平法师讲授

导 读

昨天我们在讲七支供养里面,把请佛住世支与回向支讲完了,在这儿我念一下回向支的长行。“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我们在回向支里面,哪些功德要回向呢?从礼拜支开始,然后一直到请佛住世支,前六支“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把这些功德回向给谁呢?它的对象是谁呢?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不是一个小回向,我只回向给我的亲人,或者是对我有恩的人,在这里回向的对象是所有法界的所有众生,我都愿意把我前面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怎么样呢?“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希望这些众生呀,常得安乐。从世间法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能得到安乐呀,哪怕是小到虫蚁,也有求安乐的愿望。比如很小的蚂蚁,它也希望自己是安乐的,假如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也会逃避。这是作为众生,不管是哪一道的众生,最重要的一个愿望。在回向里面,我就希望,所有的众生能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不要受到病痛的折磨。

下面呢,“欲行恶法,皆悉不成”,说我这个功德能够回向给众生,转恶成善。众生如果遇到恶法的因缘,就......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0~31

意念本生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我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自己虽然还没有开悟成佛,但希望自己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修行,都能够具宿命通,能够忆念初发心,能够不忘菩提誓言。

一切趣,指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假如我在地狱道中,我希望自己是有菩提心的地狱众生;假如我在恶鬼道中,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菩提心的恶鬼众生;假如我在畜生道中,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菩提心的畜生。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当然是可能的。如果我们念念都是这样发愿的话,有一天自己下堕到地狱,当这种菩提心念在内心生起时,地狱境象会立即从眼前消失。为什么?因为下堕地狱的因是什么?是争斗,是嗔恨,如果我们在地狱道还能够忆念众生,生起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心,那么地狱会马上化为天堂。

如果我们下堕到恶鬼道,下堕恶鬼道的因是悭贪。如果在恶鬼道,我们还能够忆念众生,希望救度所有的众生,让他们究竟成佛,那恶鬼道也会在我们菩提心生起的同时,立即消失。

所有的六道,其实是由我们自己的内心所感招的,自己内心是怎么样的状态,就会招感到相应的一道。就说我们人道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活得很快乐,有的人却充满了忧愁,总是快乐不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佛告......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5~29

第三讲

请佛住世支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即如果遇到有佛要示现涅槃,那我一定要至诚地劝请,唯一的请求是希望佛能够长久住世,哪怕是住世十方刹土那么多微尘的劫数,也祈请佛不要入于涅槃。以此长久地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说到请佛住世上,有一个关于阿难的故事。有一次,僧团里开会,大迦叶就列举了阿难随侍在佛身边所犯的几条罪状,其中有一条,就是佛要示现涅槃的时候,阿难没有劝请。其实当时也不是阿难故意不劝请,主要是当时天魔覆盖了阿难的心。那个时候,阿难一听到佛要入涅槃,已经悲痛过度了,他根本就想不起要请佛住世。

虽然佛在入灭之前,有提醒过侍者阿难自己将要入灭,但是阿难除了悲痛以外,完全忘记了他其实可以劝请佛不入涅槃的。当时佛也暗示过阿难,说修行圆满证悟的佛,是可以随自已的意愿来住世的。但当时阿难一听到佛要入涅槃,他很悲痛、很难受,根本听不进这些话,除了极度的悲戚占据阿难的心,他想不起其它的事。

阿难没有劝请佛住世,当然这也是一个缘起,从因果上来讲不仅仅是阿难的事,也说明我们众生的福报太浅薄了,没有办法挽留住世尊,所以佛要入涅槃。在这里也给我们,作为后世的菩萨行者提供一个案......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1~24

我们再把长行给大家念一遍:“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在长行里,首先讲到要随喜佛的功德,因为所有的功德里,以佛的功德为最殊胜。佛在因地修了种种难行苦行,为利众生舍头目脑髓,我们如果看过《悲华经》、《佛本生经》等经典,对佛因地的功德会更多一些了解。

《悲华经》是一部专门讲佛陀功德的一部经,如果我们有因缘的话,可以请这部经来阅读。当我们看这部经时,会为释迦佛在因地的种种利生行为感动。在佛的因缘里,因地中他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众生,因为最初在燃灯佛面前发菩提心,以此愿心虽生为各类众生,他都未离开菩提发心。如生为鹅王、生为兔子、生为九色鹿等等,包括他做王子时,看到山下老虎,因为生了小虎没有吃的快要死去了,王子愿意“舍身喂虎”,自己从悬崖上跳下去,让体虚的老虎得以裹腹。

菩萨因地有种种的难行苦行,甚至为了求一句一偈,不惜自......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6~20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有一次带着他的弟子,到北印度弘法,有一个大富长者,邀请佛陀到他的家去应供,而且是七天的丰盛供养。佛与众弟子就在长者家住了七天,这七天里,大富长者都是以非常精美可口的饮食来供养佛及众弟子。

到第八天的时候,因为是在北印度,天开始降雪,而且越下越大。一早佛就招集弟子准备离开长者的家,侍者阿难觉得这么大的雪,如果这时候走的话,在路上会很不方便。他便向佛请示说,是不是我们能够在长者家多留一天。佛说不行,我们今天必须走。阿难当时还处在学位,没有完全地证悟,所以他看不到这个因缘,于是他坚持说:“世尊您看,这么大的雪,如果我们走在路上,这一行人可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到哪儿再去找到饮食呢?不如再在长者家停留一天吧。”佛坚决回答说:“不行,我们今天必须得走。”

阿难就想,在这之前的七天,这个长者都对我们那么热情,再多呆一天应该没有问题吧?于是阿难就自作主张,跑去跟长者讲:“感谢您七天来对我们的供养,您看,今天天下大雪,我们是不是能在您家里多留一天,等雪停了再走呢?”长者一听阿难的请求勃然大怒,非常地生气,跟以前完全判若两人,他气急败坏地说:“你们这些无赖沙门,怎么能够赖在我......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2~15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

第二讲

果平法师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导 读

昨天《普贤行愿品》讲到礼敬支和供养支,在《普贤行愿品》前面有一段长行,它是对礼敬和供养的广说,现在给大家念一下:

“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回顾一下昨天在讲礼敬支的时候,在三门合礼里面,我愿以清净的身、清净的口和清净的意念,来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身。”这是指观想,每一尊佛面前,都有我周遍尘刹的身体,“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前面是从我们三门合礼里,以自己遍尘刹的身体,很虔诚地去礼敬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

下面是对礼敬支的一个誓言,如果这个话在菩萨六度里,可以算是精进度,我修礼敬支一直要到什么时候才完成呢?下面普贤菩萨有一个誓言。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修礼敬支直到什么时候......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6~11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

第一讲

果平法师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第一、礼敬支

作为忏罪积资的内容,后期大德把《普贤行愿品》前面的偈颂提出作为可以单独修学的功课,称为普贤七支供养,按照七支供养,首先讲第一礼敬支。

三门合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在礼敬中,这个偈颂是三门合礼。什么叫三门?就是自己的身、口、意。

所有十方世界中

是指礼敬的对象从空间上来讲是所有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指的是四方四隅,再加上方和下方合成十方。

三世一切人师子

礼敬的具体对境是指十方世界所有的佛。“三世一切”是从时间上来讲,我礼敬的佛不仅仅是现在佛,还包括过去佛和未来佛,称为三世一切佛。人师子,指的是人天的师子,即圆满证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前面这两句给我们交代了,从时间上、从空间上,我礼敬的是十方三世所有,已经圆成佛道的圣者,这是我礼敬的对象。

我以清净身语意

那么我自己以什么样的状态向这些圣者礼敬呢?“我以清净身语意”,即我自己以清净的身、清净的口、清净的意念,三业清净无有染污地向十方三世佛顶礼。

一切遍礼尽无余

是说在礼敬中,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