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2~35

勤修六度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勤修清净波罗密是不忘菩提心的第四因。

“勤修清净波罗蜜”,这里的波罗蜜,就是指六波罗蜜,也就是六种能够抵达彼岸,能够究竟成佛的方法。哪六种呢?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菩萨行者要精勤修学此六种菩萨行,依靠这六种清净到彼岸的方法,就能够圆满觉悟。

这六种波罗蜜,通常称为六度。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是为我们培植福德的;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是为我们培植智慧的。作为一个修道者,应该要福慧双修,中间的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也就是说培福报,如果不精进,福报的功德作不下去。修智慧,如果不精进,最后也开不了悟,所以精进度是既通福德又通智慧的。也就是说,在修学福慧中,必须依靠精进的助行。

在讲六度的时候,排在最前面的布施度,相比于持戒度,要容易修持一点。按照《入中论》的说法,修持六度后后难于前前。比方说一个人如果有钱,叫他行一点布施还是容易的,只要有一点善心的人都做得到。但是如果叫他持戒,诸如不要杀生,不要吃肉,不要饮酒,就比较难了。所以修行持戒要比修行前面的布施困难。

有的人,他虽然能持戒,能够严以律己,对事情能够一板一眼地去做,但叫他忍辱又困难一点。有一个故事,说山上有两个修道的人,专修苦行,每天两个人非常严格地闭门自修,除了过午不食以外,连多的衣服都不会穿,非常严谨地在修行。

一天,天下大雨,把两个修道人用来打坐的茅草给淋湿了。天晴以后,他们就各自开始晒茅草。为了茅草能早点晒干,两个人都想多占一点地方。其中一个道人手脚快,很快把茅草铺开一大遍,占了另外一个修道人的地方。另外一个修道人一看,非常生气,就跳起来大骂,说你晒茅草,怎么能够拿到我房门口来了?说话语气非常不客气。结果对方也不示弱,两人便开始互相谩骂,最后各不相让,终于打斗到了一起。

你看,就一点小事,如果不修忍辱的话,也能让两个修道人勃然大怒,搅乱修道人平静的心。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自己要求好像很严格,但如果有人触犯到他的利益,就嗔心大发,心不调柔。所以相比于持戒度,忍辱度又要难一点。

在修前三度的时候,都必须配合精进度。后面的禅定度和智慧度,又比前面几度更难一点。依赖前面福德的培植,才有后面智慧的开发。

在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们说普贤菩萨发每一个愿都要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誓言,就是他的披甲精进。普贤菩萨就像一个斗士一样,一旦进入了菩提场,就决无退却,只能勇往直前。

恒不忘失菩提心。以此念念之中,恒常不忘当初发起的菩提心,以菩萨六度为具体行持,以菩提妙心为依护,最终圆成佛道。

以上为成就菩提心的顺缘。

断除罪障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一句叫做断除罪障。前面是希望我们自己有如上的顺缘,能够发菩提心,这一句是希望我们能断除违缘,以便发心顺利。因为有时候,如果有违缘的障碍,自己的善心是发不起来的,更不要说菩提妙心了。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我们在发愿里面,希望违缘障垢尽皆消除,无有遗留,毫不剩余。所有的功德妙行都能成就,一切善行皆能圆满,以此来实现不忘菩提心。

不染加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惑”就是我们的烦恼,“业”就是我们的业力,“魔境”是指一切的内魔、外魔。希望自己能够在烦恼、业力及内外魔中得到解脱,也能出污泥而不染,不为世间法所染污,能够在六道中,在世间中得解脱。

这是指明一个大乘修道者的境界,我们不是一个小心量人,希望找一个清净的、避世的地方去成自了汉,我们要将道场建立在世间,建立在六道,建立在芸芸众生当中,与众生同呼吸,与众生共命运。

作为一个菩萨,修道虽然很重要,但修道不能舍弃众生,这一点更重要。因为我们的菩提誓言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成佛是我们的愿望,但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更是我们的愿望。正所谓古德有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犹如莲华不著水,这句所对应的话是“于诸惑业及魔境”,意思是说,菩萨修道就要像莲花一样,它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即菩萨虽处在世间道中,却不为世间的烦恼所染,不为世间的惑业所染,不为世间的魔境所染。这是指菩萨自己修行,属自度。

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句所对应的话是“世间道中得解脱”。意思是说,菩萨在六道中度众生,应该像日月一样,每天运行无碍。我们知道,每天太阳升起,阳光普照大地,能够广利众生,但是太阳对世间却无有执爱,东升西落,运行自然,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起落自如,无有滞碍。作为度世的菩萨,也应该像日月一样,广度众生,无有染著,悲心平等,任运自然。这是指菩萨度众生,属度人。

于世间道中得解脱,这叫作不染加行,一个是不为自己的烦恼惑业所染,第二个就是说不害怕在六道中度众生。小乘人因为惧怕生死,所以乐住涅槃,但对于大乘人来说,因为他们不惧生死,所以就不住涅槃。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利益众生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悉除一切恶道苦,菩萨能够深入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去灭除众生的痛苦。“悉除”是悉除每一道众生的痛苦,没有什么地方是菩萨害怕去的,没有哪一道的众生是菩萨畏惧的。

等与一切群生乐,菩萨能平等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发菩提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众生平等。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菩萨要救度的对象,所有的众生就像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对他们不能有所偏心。如果菩萨救度这个众生多一点,而那一个众生少一点的话,这种发心就不叫菩提心,这种菩萨也就不是真菩萨。菩提心是“等与一切群生乐”,给予众生的安乐是平等的,减除众生的痛苦也是平等的。

如是经于刹尘劫,这样对众生拔苦予乐要多长时间呢?那时间是无有穷尽的,所谓刹尘劫是将无尽刹土的每一粒微尘,作为一劫来计算,以此作为菩萨对众生拔苦与乐的时间,直言就是时间无有尽头。

十方利益恒无尽,利益十方众生的菩萨事业无有穷尽。菩萨是众生永远的公仆,一旦成为菩萨,那救度众生的工作就没有退休的一天。这也正是菩萨伟大的原因。

披甲精进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我要恒常地随顺一切众生,那怕尽未来劫也没有疲厌。在普贤十大愿里面,这个被称作恒顺众生愿。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我要恒长修学普贤广大行愿,直到自己圆满无上大菩提,直到成佛为止。

为什么我们要随顺众生呢?因为众生是我们成佛的助缘,我们因众生而成佛。佛视众生如一子,所以才有恒顺众生就是恒顺诸佛。假如说有的人修行,只知道供佛,甚至于损害众生的利益,以占众生的便宜来供佛,佛会高兴吗?不可能高兴!在经书里这样比喻:这好比一个母亲很爱她的儿子,但你却割了这个儿子的肉,把肉拿去供养这位母亲,请问,这位母亲会高兴吗?

也就是说我们供佛、修法,不能损害众生的利益。有的人占了众生的便宜,以这样的利益来供佛,佛认为这是不清净的供养。在比喻当中,就好像你将一位母亲的独生子身上的肉割下来,却希望以这块肉来取悦这位母亲一样。这位母亲不但不会高兴,心里反而会滴血。从修法的角度来讲,从我们希望圆成佛道,希望圆成菩提道来讲,应该对一切众生视作佛想。因为众生是未来佛,我们自己要想成就,必须依赖众生而修行,假如没有众生的话,我们到哪儿去培植福报,去积聚资粮?根本连这个因缘都找不到。

在经书里,我们看到有他方世界的菩萨,再再地赞叹娑婆世界的众生,认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更方便修六度,可以更快地积聚菩提资粮。我们很多时候都觉得娑婆世界很苦,但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反而来赞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因为这些不如意,才有机会修忍辱;因为这些不如意,才有机会对贫贱的人行布施等等,以此来圆成修道资粮。在作这一切菩萨事业的同时,最终是将我们很庞大的,很坚固的我执,彻底铲除。所有这一切的修法,最终成为铲除我执的方法。

因为凡夫,从无始以来更爱自己,那么修行的人就是用种种的方法,令执爱自己的心少一点,轻一点。我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佛陀以他大彻大悟的智慧告诫我们:我执除了让你轮回以外,没有任何利益可以带给你。

众生为什么会轮回?为什么会在恶道里受苦?都是因为这个我执,因为对这个虚幻的“我”的执着。正是这个我执,让我们生起强烈的瞋恨,因为瞋,逼迫我们下堕到地狱;正是这个我执,让我们生起强烈的悭贪,因为贪,逼迫我们下堕到恶鬼道;正是这个我执,让我们生起强烈的愚痴,因为痴,逼迫我们下堕到畜生道。这等等的不如意,难道说是别人造成的吗?不!这一切恰恰是我们自己一手设计的。让我们下堕恶道的幕后导演是谁?恰恰是我们顾着很紧,时时为他着想的,那个“我执”。

所以在这儿,一切修道都以怎么去掉我执而展开,假如我们的修行不是围绕着这个而展开的话,很有可能,我们的修道已经偏离了方向。如果我们能够为铲除自己的我执而修行的话,那自己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替他人着想,而不是永远想到我们自己。

同行菩萨

所谓同行菩萨,就是说除了我们自己修行以外,还希望身边招感到跟我们一样的,发起菩提心的同修。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我希望所有与我同一志向,同一方向的菩提道友,大家能聚会一处。大家身口意三业皆清净无染,以一致的行愿在一起共同修学。

通常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是独行一个人修行的话,可能障碍会比较大。那么在这里,就希望我们归同到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修道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够互相提携,互相鼓励,辗转相教,彼此在菩提道上,互相增进。如果是一个人修行的话,有可能自己已经走偏了,却没有人来提醒你,纠正你;有可能自己遇到很多世俗的违缘障碍,却没有人来支持你,帮助你。有可能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的这条菩提之路就再也走不下去了。

所以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发愿,能遇到行愿一致的同修,大家在一起圆满道业。我觉得新加坡居士林,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把同修净土的道友,都感召到一起。所以每一次,我从饭堂里经过,都会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看到大家到这里来,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他们到佛堂去念佛,到经堂里听经,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有这样一个清净团队来支持自己,成就自己,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违缘,比方说家庭的阻碍呀,或者是世俗朋友的障碍呀,这些都会影响我们。但如果在遇到违缘时,有一个团队可以依靠,在遇到困难时,有一个团队来支持你,这是多么幸运的事,非常的不容易啊!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珍惜居士林,这样一个清净团队。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发愿,“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在这里,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愿望,应该是一致的,大家共同修学,共同成就。

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利益过我的,对我有帮助的善知识,凡是跟我开显过普贤行愿的老师,我希望能常常与他们一起聚会,听从他们的教诫,而且我的行为能常常让善知识高兴,能让他们心生欢喜。

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的,说什么事情能让自己的善知识高兴呢?就是如教修行,这个是让善知识最高兴的。要让佛高兴,也必须如教修行。所以在供养里面,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如果能够以如教修行来供养佛,供养善知识,是让他们最欢喜的事。

所以如果要让善知识高兴,就要作到,他怎么教导我们,我们就怎么做,以这个来令善知识欢喜。

如来现前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希望我能常常亲见诸佛,在佛四周有海会菩萨围绕,希望我能在他们面前广兴供养,以此虔诚供养,尽未来劫无有疲倦,无有厌烦。

菩萨称为佛子,假如现在在座的道友发起了菩提心,那也可以称你作佛子。在称呼上,我们可以把自己称作佛的儿子。作为佛子要作的事业没有别的,度众生是佛的事业,当然也是作儿子的事业,所以能够称作佛子的一定是发了菩提心的众生。

希望常常见佛,见佛作什么?为了能够在佛面前行广大供养,说到行广大供养,我再提醒一下,不仅仅是说我们以鲜花灯涂来供养佛,还可以用如教修行来供养佛,这一种供养是更殊胜的供养,以此供养永无疲厌。

摄持正法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希望我能受持诸佛甚深微妙的清净正法,以我的修行来实践、光显一切菩提之行,对这条究竟清净的普贤菩萨修行之路,我将尽未来劫恒常修习。

就正法来说,分教证二法。教法是什么?是佛的一切经文言教。证法是什么?是一切行者修行所证。我们要传承弘扬佛的正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传承弘扬,一个是从佛的教法来传承弘扬,一个是从佛的证法来传承弘扬。“愿持诸佛微妙法”是从教法上来传承弘扬佛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是从证法上来传承弘扬佛法。

教法的弘扬就是指我们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把佛的法音广为宣流,这是对教法的传承。什么算证法的弘扬呢?如果我们能如教修行,自己能以实修功德来传承佛法,这就叫作证法弘扬。

在传承佛法方面,教法、证法同样重要。假如没有人给我们讲经说法,可能更多的众生,没有办法悟入佛的知见,没有办法听闻正法,没有办法理解正法,没有办法信受正法。为接引众生,所以需要教法住世。教法住世,需要有法师为我们讲经,有善知识对我们施以教化。

另外,因为佛教它不仅仅是一个言说的宗教,它是用来实践的,是拿来修学的,所以除了自己要听闻教法以外,更要拿来实践。如果通过实践有修行者证悟了,有修行者成就了,这就叫做证法住世。这样一个有证量的善知识住世,他的行为本身对我们就有很好的启发和摄受。比方说,有一些善知识,他这一生中根本就没讲过经,说过法,但是他的行为却能摄受众生。如果我们看到他的一些事迹,知道了他的一些功德,也能够受到他修证的感召,给我们一些修道的信心。

所以不管是在过去的印度,还是中国,都有很多在教证上住持佛法的善知识。在这儿,我们自己也要发愿,在教证二法上,通过讲经说法及真修实证来传承实践佛的正法。

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诸有”指的是三有,也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又被称为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轮回众生的所依。不论我出生在三界中的任何一界,都能恒常无尽地培植福报及修习智慧,最后获得定、慧、方便等诸功德,最终走向解脱。菩萨因恒常无尽地培植福慧二资粮,所以具足广大无边的福德与智慧,以此定慧圆明为正因,善巧方便为助缘,在利生事业中任运自然,解脱无碍,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功德宝藏。

发心菩萨通过前面的准备,通过前面的愿菩提心加行,以及圆具福慧资粮,现在真正解脱,登菩萨地。得到度生的定慧方便,得到无尽的功德宝藏。

趣入菩萨解脱

分以下几种趣入

趣入观见一微尘是十方刹土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菩萨登地以后,在自己的证量里面,可以见到在一微尘中有十方世界微尘数的佛土,每一佛土都有无数计,难思量的诸佛,一一诸佛四周都有菩萨海会围绕,诸佛恒常为诸菩萨宣讲广大菩提行。

趣入一切十方刹土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在众生的心目中,海是非常广大的,所以说到难以穷尽的东西多是以海作为形容。十方佛土就像海那么多,在一微小毛端能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土,这在无尽的时空中,有无尽的佛国刹海,而我在这无尽的佛国净土修行,并经历无尽劫的时间。

在佛的境界里面,菩萨的境界里面,可以以一毛端建立三世佛刹,这当然是普贤菩萨不可思议境界。毛端是非常微细的。中国有一句话,细若秋毫,秋天动物的毛是非常微细的,而在此微细毛端,可以安立过、现、未十方三世佛刹。

这一段文字相当优美,说到这样殊胜的境界,作为凡夫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此无尽庄严的佛土,可以在一毫毛尖显现,怎么去理解?用镜子作比喻: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两面镜子,当你用这一面镜子与另一面镜子对照,而镜子中间只放一尊佛像,但你却可以看到,在两面镜子里都有重重叠叠,无穷无尽的佛像。又比方说我们有时在梦境当中,梦到在一个很小的屋子,却挤满了数以百计的人。

对于已经悟入空性的菩萨来说,可以时空无碍,在这种无碍的状态,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领悟到这一种甚深境界,但是可以通过这一句偈语的念诵,感受一下佛境界的庞大。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