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2~15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

第二讲

果平法师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导 读

昨天《普贤行愿品》讲到礼敬支和供养支,在《普贤行愿品》前面有一段长行,它是对礼敬和供养的广说,现在给大家念一下:

“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回顾一下昨天在讲礼敬支的时候,在三门合礼里面,我愿以清净的身、清净的口和清净的意念,来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身。”这是指观想,每一尊佛面前,都有我周遍尘刹的身体,“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前面是从我们三门合礼里,以自己遍尘刹的身体,很虔诚地去礼敬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

下面是对礼敬支的一个誓言,如果这个话在菩萨六度里,可以算是精进度,我修礼敬支一直要到什么时候才完成呢?下面普贤菩萨有一个誓言。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修礼敬支直到什么时候?直到虚空边界有所穷尽,我的礼敬才有穷尽。但是我们知道虚空是没有边界的,那我的礼敬也就没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乃至直到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然众生界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我之礼敬也无有尽。

为什么普贤菩萨会发这么大的誓言呢?我们知道六道众生,十方所有世界的十方众生没有穷尽,只要有一个众生还在轮回,还在三界中的话,普贤菩萨说,我的礼敬就一直要修持下去。这就像我们很熟悉的地藏菩萨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些大菩萨,有这样的大雄力,有这样的大愿力。

我们在修礼敬支的时候,也要发愿直到众生度尽,我的修行才算圆满。在菩萨行六度的时候,有一度被称为精进度,细分精进有一种精进叫“披甲精进”。我们精进的时候,就好像身上披了一层铠甲一样,穿上铠甲在进入度生战场的时候,就应该勇猛直前。在这儿普贤菩萨说,我在修礼敬支的时候,直到众生度尽了,我这样的礼敬才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从众生界来看,众生乃至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我这个礼敬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在我修礼敬支的时候“念念相续”,我每一念、每一念,都没有间断的时候。作为凡夫,可能有时上一念是善念生起,下一念就是恶念了。但是普贤菩萨在广修普贤行愿的时候是“念念相续”,就是念头没有间断过。自发愿起就没有舍弃的那一天,没有舍弃的那一刻。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在修行礼敬的时候,永远没有疲厌,“疲”就是疲倦,“厌”就是“厌离”,没有哪一天会感到疲倦,没有哪天从心里说我要放弃,我不顶礼了。在我们修礼敬支时,也要像普贤菩萨一样,有这样的大誓愿力,有这样的勇猛精进,这是对昨天的一个回顾。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这一段属于昨天讲的礼敬支里的意礼。用观想力想像,在一个微尘的刹土中,有无量的诸佛,在每一尊佛周围,有众多的菩萨围绕着。前面是身礼,这个是意礼,下面是我们所说的“语礼”。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辩才天女,是佛经里讲的天女,她的功德是语音无碍。她能发出很多美妙的声音来赞叹佛,供养佛。这里希望我能超过辩才天女,在以音声赞叹佛的时候,我超过辩才天女的功德,“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在佛经里讲,辩才天女有很多的舌根,我也发愿,希望我自己有超过辩才天女一样多的舌根,每一个舌根能发出无尽的语言,“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我发出清净美妙的声音来赞叹佛。

我们昨天讲过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没有办法能赞叹穷尽。我们把佛的功德称作如大海般广大,而我们这种如蚊虻一样的声音,是根本没有办法去赞叹佛如大海一般的功德,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像辩才天女一样,出种种的声音,以微妙的舌根来赞叹佛。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在时间上我要穷未来际,不单是现在才赞叹佛,未来也要赞叹佛。不但是未来的某一刻才赞叹,而是穷未来际,无有停止。“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我赞叹的声音遍满法界,无不周遍,每个净土的佛,都能听我对他的赞叹。当然这是菩萨的境界,在我们修普贤行愿时,希望通过对普贤菩萨的信心,让我们能够读诵经文,经过思维,然后通过意念上的观想。通过普贤菩萨的加持,让我们能够以无尽的音声来赞叹佛。

“如是虚空界尽”这句话跟前一句是一样的,我的赞叹要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直到哪一天我的赞叹乃尽呢?直到众生的烦恼已经尽了,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都已经成佛了,“我赞乃尽”,我的赞叹才有穷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因虚空是没有边际的,众生的烦恼也没有穷尽,那“我此赞叹。无有穷尽。”我的赞叹也就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一个大的誓言,不是说在某一刻突然想起,我要赞叹佛,而是说这种赞叹是随时随地的,在我的身语意三业里没有间断,当然我们到达圣者位那一天,肯定身、语、意都是清净的。我们现在虽然有造恶业的时候,但是自己发愿希望能够像佛菩萨一样,能够在身语意业上面,没有间断地去修善法。我的赞叹没有穷尽的那一天,一个是说明普贤菩萨的愿力无穷,另外从菩萨的六度来讲,是一种精进的表现。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广佛供养的对境是什么?这个境界相当地广博,是遍虚空界,多得有如微尘一样的佛,我虔诚地向他们修供养。“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不但只供养佛,每一尊佛周围还有如大海般众多的菩萨围绕着,他们也是我供养的对象。“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我以对普贤行愿的甚深信解,以及对此殊胜供养的甚深信解,以如菩萨现证般地,我以世间最上妙的供品来作供养。有哪些供品呢?所谓“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我的供养就像天上涌起的云朵一样广布十方,有花云、花鬘云、如天乐般的音乐云、如天宝伞般的伞盖云、如天衣般的衣服云、如天香般的香云、涂香云、烧香云、末香云。

可见,我供养佛菩萨的花,不是一朵两朵,而是像天上涌起的云朵一样,以此花云供佛。我供养的音乐,也不是仅仅此世界能听闻,而是如祥云般普覆所有佛土。

在佛教的供养赞颂里,有很多的诗句是非常优美的,我们念诵的时候要起殊胜心,起欢喜心。就是说世间没有那一种供养,能超出佛菩萨的这种供养,在经文里可以领会得到。那种供养的殊胜,虽然我们现在办不到,做不到拿像云一样多的花去供养佛,但是我们可以观想。比方说在新加坡经常看到很晴朗的天,有很多美妙的云朵飘浮在天上,就把那些云朵观想成花鬘,就用这如花鬘一样的云朵去供养佛。只要我们内心清净,相信佛也会领纳接受的。

所以我们在修供养的时候,不一定要拥有实物,看到一切美妙胜境,都可以用来供养给三宝,为自己培植福报。“一一量如须弥山王”这样的供养堆放得也像须弥山一样高,“燃种种灯”还有我们点亮很多的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有酥灯、油灯、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这个灯也不是普通的灯,它的灯炷就像须弥山那么粗,“一一灯油如大海水”用来燃烧的灯油像大海水那样多。“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我常常以这么丰盛的供养,来供养佛。

关于广修供养,佛在经典里不止一次地赞叹过供养的功德。佛曾在《悲华经》里说:“若以一花,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如果我们能够以一朵花散在虚空中,供养十方佛,所得的福报有多大呢?我们的轮回病苦尽了,而因此种下的福报还不会尽。如果是以清净心供佛,哪怕只是以一朵花来供养,它的功德都是无尽的,更何况我们在这种供养里面,能够把供境想象得如此殊胜,如此庞大。

这种修法有助于修行者拓展心量。在凡夫的内心,一就是一,决不会变成二。在这里我们就要突破世俗限定,让自己的心胸无穷的大,能够包纳太虚。虽然我是以很小的,很不足挂齿的供品来供养佛,但却可以以自己清净的意念把平凡想象成殊胜,把微小想像成广大。那么我的这一份供养就不再是普通的、简单的了,它就会变得与我想象的一样非同一般。这是一种练心的方法,善巧而且有趣,让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奇迹,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供养不是目的,训练心才是真正的目的。当我们真正清净如法地去做供养的时候,我们的心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广大。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供养里面,最最殊胜的供养是什么呢?是法供养。法供养包括哪些呢?“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就是佛怎么教我们修行,我们就怎么修行。以依教修行作供养胜于一切物质供养。

法供养还包括“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这是大乘菩萨的一种供养,以世间实物作供养,它总是有限有量的,而这种法供养,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佛出现于世,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都能够最终成佛,这是每一尊佛到这个世间应化的究竟目的。我们如果要供养佛,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他的好学生。就像在世间法里,一个当儿子的,对父母最孝顺的方法就是能够听父母的话,继承家业。

佛就像我们的慈父一样,我们能够继承他的事业,能够如他一样去修行,如他一样去成就,如他一样去救度众生,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供养。在这一点上,佛也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佛早就给我们授记过,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我们都可以接他的班,将佛陀的度生事业继承下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很多经典里,佛都无数次地表明过他的宗旨和思想。所有世间实物的供养,不如了解一句一偈的供养,不如“如法修行的供养”,不如能够真正证入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供养,这些是在很多经典里,佛亲口宣说过的。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里特别特别地提到了大乘修法的供养,佛称他的大乘弟子为“佛子”,专指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即发了菩提心,能够依循菩萨道修学,最后能够开悟成佛的大乘学子。如果是声闻缘觉呢?佛说最终希望他们能回小向大。因为普贤行愿是大乘经典,所以特别提到了菩萨行的修法。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果你我们能够时时发菩提心,发起了就永不再退转,只要我们的菩提心不退,那我们菩提心的供养就在,这个供养比我们拿香,拿花,甚至拿世间的稀世珍宝供养佛,都还要殊胜。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好了,普贤菩萨在这里给我们作了一个对比,如果拿前面的实物供养,跟后面的法供养作比较,那是没有办法比的。假如说我们有一念善法生起,就这一念的功德也比我们前面以实物供养的无量功德还要大。这也就是说所谓“真供养”是如法修行的供养,“何以故”,为什么佛要这样说呢?“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的佛尊重法呀!“以如说行,出生佛故”,这一句话非常地重要,为什么佛更尊重法?这一句话可以作它的注释:“以如说行,出生佛故”。如果我们能够如法修行,如法地依佛的教诫,去行去作的话,我们最后就能开悟成佛,这就是诸佛最大的愿望。

佛对众生最大的期望,无疑是希望我们每个众生都能成佛作主,假如说我们能够如佛教诫去实践,那诸佛都会特别地高兴了,因为他的事业有人继承了,他的家业有人承担了。所以说为什么在供养里,法供养要比实物供养更殊胜呢,它的意思就是:“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教法去修行,我们就能够“出生诸佛”,我们最后就能够成佛。我们最后能证到跟佛一样的果位,这也是诸佛应化到世间最大的愿望了,希望我们众生都能够开悟成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一切众生若能行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如来,这是最殊胜的供养。“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在供养里,我们能够如教修行这就是真供养。所以说一个学生对老师最大的回报,就是好好地听老师的教诫,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作为佛的弟子,对佛陀最大的报恩,也就是听佛的教诫了,最后能够圆满地毕业,我们的毕业就是最后也能开悟成佛。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如教修行的供养,也像前面所发的誓言一样无有穷尽,在我的每一个心念里,不会有间断。

古德有说:“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名供养。”所有的行持里,能够清净自己的三业,就能够被称为供养。如果我们是一个很穷的人,没有办法做到实物上的供养的话,只要能够如教地去修行,那这个就是对诸佛最大的供养。

忏悔支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凡夫是无法作到不犯罪的,身口意三业肯定有不清净的时候。佛在经书里曾说,他有两种健儿,一种是三业清净不犯罪的,那当然是最好的,没有任何过失,但此非凡夫所能作到;还有一种健儿,是三业虽不净,但犯罪后能如法忏悔的,佛说这也是他的好弟子。虽然我们当不了第一种健儿,但努力一下,第二种健儿还是有希望的。

假如我们有罪业,在普贤行愿里希望我们能够如教去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我”当然指自己了,“昔”就是“过去”,指在这一刻之前,我的种种过失,所造的种种恶业。这些过失因何而犯呢?谁指使我去犯的呢?这样的恶业因为什么而发起呢?

“皆由无始贪瞋痴”,是无始以来的贪,无始以来的瞋,无始以来的痴,以此三毒指使我去犯了种种的过失。那么这些过失从什么地方表现呢?

“从身语意之所生”,由身、语、意表现。众生造业皆依内心的贪、瞋、痴指使,发动的身、语、意三业,表现为说不好的话,做不好的事,意业不清净。以此三业造作种种不如法事情。

“一切我今皆忏悔”,对这一切过失,我现在虔诚面对着诸佛菩萨,发露忏悔无有覆藏。

关于忏悔我们要明白,在戒律里,有性戒和遮戒两种不同。什么叫“性戒”呢,性就是性质的性,也就是说这个戒,不论我们受未受戒,只要我们违犯了就算犯戒。哪些算性戒呢?就像我们很熟悉的十恶业,如果造了十恶业,不管你是否佛教徒,不管你是否已经受过戒,只要犯了十恶业的戒,就有因果,就要去承担以后的果报。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性戒,它的本性就是恶的,是伤害众生的。

十恶业大家很清楚吧,常常被归为身三、口四、意三,即身业有“杀、盗、淫”,口业有“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业有“贪、瞋、痴”。犯十恶业时候,就不管我们是信基督教的也好,信回教的也好,还是我们根本什么教也不相信,反正只要一犯就有因果,就要受这种恶业的惩罚。

那么除了性戒之外,还有一种戒被称为遮戒,遮就是遮止的遮。那么什么叫遮戒呢?这样的戒主要是受了这个戒,以后又犯了戒,才有过失。比方说,我们居士戒里的“酒戒”,不饮酒。如果受了居士五戒,这个酒戒就要受持,假如说我们受了五戒,又不持不饮酒的戒,那就有过失了。但假如我们不是佛教徒,我没有受这样的戒,那饮酒算不算犯过失呢?如果没有受这样的戒,那是没有过失的。包括比丘、比丘尼戒律里的很多戒条,如果受了这样的戒,却没有完全受持,都算犯戒。但对于那些没有受戒的人,则不算犯,这个大家要搞清楚了。

但是从十恶业来看,不管我们受戒、没受戒,都要认真去遵守,因为他的性质是恶,是损害众生的。比如说杀生,就算未受杀戒,犯了也要招感果报。从果报上来讲,杀生下堕恶道,报尽虽生为人也会显现多病和短命。为了不要去招感这样的恶业,我们尽量地要护生,不要去伤害众生。

说到护生的时候,如果能够发心吃一天素,就有吃一天素的功德了。除此之外,能够在行动上很小心,就像我们看弘一法师的传记,他坐椅子一定要先摇一摇,为什么呢?他害怕椅子的缝隙里有虫子,如果这样很伧促地坐下去?可能会把虫子压死,所以从他的护生心出发,先把椅子摇一摇,让虫子走掉。学习弘一法师,如果我们平时留意一下脚下,作事稍微仔细一点,都能够少一些生命死去。

在说到护生,我们有时候会想,因果是非常微细的,当我们承担果报的时候,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过去做了怎么样的恶业。但是开了悟的圣者们,诸佛菩萨他们都看得到,所谓“因果真实不虚”。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