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41~43

首先《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的内心要作到意乐清净,就是内心是欢喜的,高兴的。只有培养了这样的意乐,我们自己才会心甘情愿地去作菩萨的事业。只有在意乐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发心不能勉强,如果是为了一种形式,或是因父母的命令,或是老师的命令,这种发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没有必要。

如果是为了要应付他人而发心,那就是发心不清净。要发心清净,首先我们要有意乐,对发菩提心内心充满欢喜、高兴。除了内心欢喜、高兴之外,还有一些誓言,能够帮助我们不忘菩提心。那么在不忘菩提心里,能发愿自己,生生世世,不管自己投身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能忆念起自己的菩提心。

如果在座的是受过菩萨戒的道友,应该知道菩萨戒体和别解脱戒戒体是不一样的。说到别解脱戒,它的戒体只维持到这一期生命,当一期生命尽了时,即这一期生命结束时,所受别解脱戒戒体就消失了。但菩萨戒戒体不是这样,从我们发心受戒那天,直到我们成佛,只要我们没有破戒,菩萨戒戒体都在。

在这儿,我们在修不忘菩提心的时候,有这誓言,希望我生生世世,都能忆念自己的菩提心,不管我流落到轮回的哪一道,我都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如果我变为一只猫或者是一只狗,我也希望我是一只发了菩提心的猫,或是一只发了菩提心的狗。那我肯定跟一般的猫狗不一样了,我会更多地为其它众生着想。

除了发愿自己能忆念本身之外,还发愿希望自己能常常出家。出家从住持佛法来讲,这种身份就属于三宝之一。所以从修法角度来讲出家比在家要殊胜,昨天还有讲到作为在家人,有很多在家的烦恼,在家的挂碍。如果我们已出家,那么每天精进修道就是自己的正业,如果不修道,反而被人讥嫌。从脱离世俗缠缚来讲,出家当然比在家好,所以我们要发愿常常出家。

不但出家,还要能够不毁净戒。对出家戒律,应该是清净受持。从持戒来讲,首先发心不能有污垢,三业更不能破戒。持戒清净属自修要求。还要常常发愿,为众生说法,这是属于利他。为什么要常常发愿,为众生说法呢?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不但在强化自己的修学,也能以法音来利益众生。

佛法如果没有人宣说的话,肯定流传不到现在,所剩下的可能只是佛经。但是如果只有佛经,我们一般凡夫能够看得懂吗?所以一定要有善知识开示,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佛法要义。关于这一点在《华严经》里有一个比喻:“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黑暗中的宝贝无人能见,只有点亮明灯,才能将宝贝昭示众人。佛法亦如是,如果无人宣说,再好的教法,也不能被世人了知。

佛法要有善知识为我们开解,我们才能真正了知法之义趣,有善知识为我们传授,我们才能够把佛法教理,修学传承,继续下去。如果没有这样的教授,单凭我们自己看佛经的话,很多时候有可能误解了佛语,所以在不忘菩提心的第四个愿望里,就是自己要能“为众生说法”。

不忘菩提心的第五个愿望是“勤修六度”。因为六度是菩萨从凡夫初发心到成佛,必须要完成的六种功课: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昨天我们也有讲到,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是在培植福德;禅定度,智慧度是属于培植智慧。要圆满福慧双修,中间缺不了的就是精进。如果知道布施的善巧,持戒的善巧,忍辱的善巧,但自己不去做,不去精进,不去鞭策自己的话,那我们所知道的也仅仅停留在言语上面,了解上面,所以必须要有精进度来鞭策自己。

佛在经书里有讲,精进像什么?精进像助燃的风一样。如果我们有一堆火,但没有助燃的风,这堆火是燃不旺的。关于这一点,作为菩萨必须要修精进度,修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道业是难以成就的。

以上这些都叫“成就菩提心的顺缘”,有了顺缘,还要断除罪障。断除罪障也需要我们发愿,行愿里说:“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希望我们在菩提道上,违缘少一点,障碍小一点。其后还有讲到“不染加行”。当我们在正修时,希望自己不被世间法所染,行愿里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既不被惑业烦恼所染,也不为世间法所滞留,以这样一种无挂碍的状态,来度众生。

要利益众生,还要发愿自己能够与同行菩萨大众共同学修。说到同行菩萨的重要,在佛经里也有强调同道的重要。经中比喻说,如果把一段普通的木头,扔到檀木林里,时间久了,普通木头也会发出香味。同样的,如果一个修法的人,能够在一个如法的团队里面,时间久了,通过这种长久的薰习,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相反如果我们经常跟一些不如法的人相混的话,自己的言行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作为同道菩萨,我们要发愿彼此共同精进,能够常常聚会,互相鞭策,共同进步,辗转相教,辗转相荐,同入佛道。

除了共修的重要,还要令善知识欢喜,我们在前面讲过,善知识对一个修道人的重要。我们整个修道这条路,完全要依赖善知识,如果没有善知识开解的话,我们自己很难把这条路走圆满。因为善知识如此重要,所以要让善知识欢喜。在前面讲到供养时,说对善知识,对诸佛的供养,以什么算是最好的供养,最上妙的供养呢?是以如法修行作为供养。所以你要令善知识欢喜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受教诫,如法修行。

以上是对前面内容的回顾。

下面:

趣入观见如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我于一念见三世,自己发愿能够在一念了见三世,昨天我们有讲到,对于已经证悟空性的菩萨,能够作到时空无碍,也能够办到于一念见三世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于刹那一念能够横贯过去,现在,未来。

所有一切人狮子,能够见到三世一切诸佛,人中狮子当然是指佛。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能够趋入佛的境界,实证到如幻的解脱以及如幻的度生威力。

为什么这里要用“如幻”这两个字呢?我不知道大家对空性有没有一点觉受,当然不是说证悟,而是从知见上来了解空性。如果对空性有一点了解的基础,那对这个“如幻解脱”会比较容易理解。

在佛经里常常说,我们六道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对凡夫来讲,这样的轮回是真实的,我们每一天在这个很真实的世界中生活,从我们的出生到最后死去,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但是在佛的境界里面,说这一切却都是如幻的。而这种幻化是谁来主宰的呢?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

什么叫幻化?就是说在我们从生到死的过程当中,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比方说我们所依赖的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合,而我们昨天有讲到这五蕴也不真实,五蕴皆空。还有作这有情,必须要依赖衣食住行,那么这些衣食住行,是不是完完全全的真实?也是不真实的,这一切也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人要穿衣服,而动物不需要,我们的粪便可以成为某种动物的营养,而我们赖以解渴的水却是鱼儿的家。这样看来哪一样又是真实的东西?具有不变的特性呢?

我们现在是活着,现在有一口气,我们觉得自己所有的地位也好,尊严也好,财富也好,一切现在所拥有的这些好像是真实的。但是有可能我们下一刻,两眼一闭就死去了,这一切对我们来讲,还有用吗?还是真实的吗?自己能够把它们带走吗?不可能,是吧!那再说啦,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能不能保证它恒常不变呢?我们都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变化的,所以佛告诉我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必须依赖种种因缘条件才能存在。

表面上我们好像是在拥有某些东西,然而,从实相上来讲,我们根本不可能拥有任何一样东西。关于这句话,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究竟来看,不要说外界的东西,我们没办法真实拥有,就是我们自己,从生到死与我们相伴的身体,我们坚执的这个“我”,也是没有办法真实拥有的。

昨天我们有说过了,这个作为色身的身体,前一刻我们才吃了饭,现在可能已经消化掉了一半,前一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没有变化?我们到底拥有的是哪一个“我”?如果说我们自己内心很清净的时候,那一刻是“我”,但很可能下一刻这个“我”已经勃然大怒了,这个时候还是不是“我”呢?

有可能你是一个千万富翁,但突然因为市场或股票等因素,一下子就变得一贫如洗,那你过去的那些拥有能不能算真实拥有?所以,佛说没有哪一样东西,我们曾经真实拥有过,一切皆是因缘假合而成。在作千万富翁时,是福报因缘所感,现在一贫如洗,则是享尽福报所致。

只是我们作为凡夫,没有真实地去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就觉得我真的有了这些东西。但只要认真的去分析,其实世俗一切都是如幻存在。所谓如幻就是世间这一切诸法,都是依条件而存在着。如果条件变化了,那依之而存在的世间诸法就会变化。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坐的这个椅子,我们把它称为椅子,但椅子真实存在吗?假如我们拿掉了椅子背,拿掉坐着的平板,拿掉下面的椅脚,这个椅子还存在吗?椅子就仅仅是一个概念了,离开了组成椅子的条件,这个椅子就不存在了。

世间一切,只要去分析,我们都会发现,它们也仅仅是一些概念而已,没有一样东西真实存在过。包括我们称为的轮回,也是依众生的业力而幻现出来,离开业力,轮回也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假如说哪一天我们真正地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这种因业力幻现的,如梦如幻的六道轮回,就会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可能我们在第一次听到这些道理的时候,会觉得很难懂。为了帮助理解,在经书里就经常打这样的比方,就像我们在做梦,在梦境里面梦到有人来杀自己,自己内心极度恐惧,要想逃跑,非常地害怕。但这只是一个梦啊,对吧?杀自己的人并不存在,他所使用的武器也不存在。但是深陷恶梦中的自己又哪里明白这些,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在梦魇中挣扎的自己?

能让我们从梦中恐惧脱离的唯一办法就是,有人把我们叫醒,是不是?当我们醒来,就会发现,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而已,在梦境中一切令我们恐惧的东西,它其实并没有真实存在。

其实三界也像梦一样的,在佛经里佛已经宣说,三界如梦。在三界梦境里我们在经历生,经历死,在经历种种的贫富,在经历种种的争斗。但这一切其实也是如幻的在显现,依我们过去的业力而存在着。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够真正证悟了,这如幻真理,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三界恶梦中醒过来。

佛救度众生,不是说像我们想象那样,把我们像扔石头一样,扔到一块净土去,而是让我们明白怎样解脱的道理。因为从来就没有人曾经绑过我们,我们也没有被人捆绑过,有捆绑的这种感觉,只是我们的一种谬误,一种错觉,或者说是一种无明吧。因为这样的误解,我们才觉得被人捆绑,自己要解脱。其实在佛的境界里面,或者在一个证悟者的境界里面,没有人能够绑我们,我们也没有被人绑过。

就像禅宗四祖道信,礼见三祖时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僧璨说:“谁缚汝?”道信说“无人缚。”三祖反问:“何更求解脱乎?”道信于言下大悟。如果我们也能了悟,无人能缚自己,那我们也能当下成就。

讲这些,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础,学修基础的,我自己非常担心在座各位同修听不懂。略讲这些也是希望跟大家结个了悟空性的善缘。

趣入成立佛土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在一个毛端极微小的空间中,能够出现三世庄严的清净刹土。在普贤行愿这种甚深境界里,毛是很微小的,但是在这个很微小的空间,却能够安立最大最大的,十方三世的诸佛刹土,十方国土所有微小毛端显现的无尽刹土,我都愿意去庄严它,清净它。

趣入亲诣如来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这是发愿自己能够生生世世地追随佛,亲近佛。

所有未来的将要成就的,所有未来佛,我发愿在每一尊佛成道时,从每一尊佛成道开悟到转法轮,再到每一尊佛最后示现涅槃,我都愿意追随在每一尊佛的身边。

所有佛成道都有八相示现,所谓八相即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在此,我发愿追随每一尊佛,亲近每一尊佛。真正作到学无止境,修无止境。

引发菩萨十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

我觉得这一段翻译相当的美。当到了菩萨登位以后,神通是非常广大的,能够很快到他想去的他方国土。据佛经讲,就是刚刚登地的初地菩萨,也有自由往返一百个佛土的神通,初地菩萨就可以往返一百个佛土,更何况二地,三地,四地呢?那是加倍的增长。不要说是菩萨有这么大的威力,就是身为罗汉,他也有神足通能够往返他方佛土。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次目犍连以神通到了另外一个佛土,那个佛土的众生身量都相当的高大,在他们眼里,娑婆世界的众生就像一个小苍蝇一样。目犍连用神通飞到那个佛土时,正遇到此世界的佛在引领弟子托钵,他们刚好坐下来用斋,目犍连一看,哪,这里的众生个子太大了。他自己站在地上就像一个小虫子一样,为了方便,目犍连用神通飞到了一个弟子钵的边缘。

看看,到了大身量世界,目犍连相比于那里众生的身量也很渺小了。目犍连像一只苍蝇一样站在人家钵的上面,那个弟子一看,怎么钵上飞来一只小虫子?怎么这只小虫有鼻子有眼睛的?正感觉到奇怪,要用手把虫子拿掉,他方世界的佛就说,“这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大弟子,他叫目犍连,在诸大弟子中他神通第一。”就把目犍连为在座弟子作了一番介绍。

可以想像一下,作为一个声闻弟子,一旦证入阿罗汉果,也有大神通,能够往返他方世界。只是跟菩萨相比,往返的世界要少得多而已。如果我们以后有神通,我们也可以到一个身量很大的国度去,自己就像一个小矮虫一样。或者我们到一个小人国去,我们到那儿就成了巨人。这些对于有神足通的菩萨来说,完全都有可能,所以这叫做“速疾周遍神通力”,到时候就有神通往返于十方世界。

普门遍入大乘力,

什么叫普门遍入呢?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菩萨为度无量众生,愿学无量法门,是大乘自度度人的精神,所以叫大乘力。

我们为什么要普门遍入呢?而且还要加一句大乘力呢?因为我们知道作为大乘菩萨,他修行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自度,是吧?他要掌握更多的方法去救度众生。所以除了他掌握能够让自己开悟成道的一门方法之外,还要发愿无量法门誓愿学。掌握种种的方法,能够接引不同类的所有众生。

这一句话体现的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除了自度以外,还要度他。所以菩萨要掌握很多的善巧方便,到那个时候所有的法门,都有机会去学习。

智行普修功德力,

作为修行的人,修道功德要有成就,一定要有两个字的准备,叫作“智行”。就是一定要有智慧,而且要用智慧引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够成就自己的功德。

有的时候,我们好像在作功德的事情,但是因为没有智慧,往往功德不但不能成就,反而为自他制造了一些违缘障碍。关于这个,在世俗中叫作“好心办坏事”。我们经常仅凭好心,一意孤行的希望去帮助他人,结果因为做这样的事情,没有智慧的引导,反而引起不好的结果。

最常见的例子是父母对子女,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钢琴,逼得太急最后孩子上吊自杀。有的佛友,为了让家人学佛,成天唠叨学佛的好处,最后引起家人的反感,这样不但没有度化家人,反而让他们造口业,所以说做每一件事情,如果要想成为积聚功德的善业,必须要有智慧的引导。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