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

一、前言

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在中国、日本、韩国,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限于寺院庵堂,不限于皈依三宝的佛徒。无论是都市、乡村、深山、海滨,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家里差不多都会供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慈像。

为甚么观世音菩萨会受到这么多的广大群众之所信仰呢?佛教中的菩萨非常之多,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在座的菩萨固有八万之多,就是代表的也有十八位大菩萨。在这十八位的大菩萨之中,有些菩萨,不但没有人供奉、持诵、简直都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观世音菩萨,却成为人人所知,人人所信的标的,这是甚么道理呢?读了这普门品,那你自然就会明了了。

佛教中有一部伟大的经典,名叫妙法莲华经,这部经可说是叙述释尊本怀的一部经,而现在所讲的这个普门品,就是此经中的第二十五品,为法华经中二十八品之一。

本品的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的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就是这普门品。「普门品」,这是简称,具足应该称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已经知道了,但「妙法莲华经」五字的意义不能不了解。这五个字,其义甚广,其理甚深。如果详细解释,固可成为全部法华经的讲义,同时也可知道......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7~20

4、劝持

【「是故众生,皆当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这一段无需特别说明其中意思,就是表明前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冥益,是真实不虚的,是一定能够得到的,并不是空而不实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并不是像供了木头做的牌子,拿了纸上画的符咒,就算数的。

然而,你供了木造的牌子,拿了纸画的符咒,就能安心了,所以并不能说不好,但在根本上讲,应该要在深心之中,受持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慈悲、勇猛的三德,令其不失,这才是要紧的!

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个功德究竟有多少呢?我们看释尊的比喻就可知道。

释尊向无尽意菩萨问道:

「如果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号,一直到他死的时候,他都是热心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那么,这个善男子或是善女人的功德,是多呢?还是少呢?」

「那个功德太多了,世尊!」无尽意恭敬的......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1~15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枷械锁,检繁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是七难中的第六囚难。

「杻械枷锁」,杻是手镣,械是脚杻,枷是头上套的枷,锁是缚在身上的锁。「检系」,检叫封检,系是系缚。意思是:杻械枷锁,能够封囚五体,拘束人的自由。

这段文是说,不论你有罪被缚了,或是无罪被缚了,由于你称念观音圣号的力量,杻械枷锁就能断坏了。从事的方面去解释,和所说观音冥益的其他六难相同,可是,从理的方面说,什么人缚你?这个杻械枷锁不外是自己系缚自己而已。

自己觉得有罪了,因了那种罪而自己感到苦闷烦恼,不能够得到自由的境地;或是自己什么坏事都没有做,而仍有这样的痛苦来逼迫我,因此怨天尤人,这种责备他人之苦,不是陷于自绳自缚吗?

其他还有名誉的杻,利益的械,恩爱的枷,我执的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束缚著我们。如希望有好的名誉,而不能得到;想要得到利益,又不能如愿;为了恩爱而踌躇;为了我执而被囚。像这样存有和罪囚同样忧心的人,即使他有多么好的目的,不管他有多少的财产,多高的地位,多好的名誉,他也不能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前人有一句话:「不要名,不要钱,不要命,不是这样不能够做出大事来」!名利......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45~49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如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里是赞叹观音说法的情形,虽是口业赞叹,但应以口业配合三业来看。悲体的戒,是指说法者的口业,如向亮的雷震;这位说法者的意业,如同和霭的大云;这位说法者的身业,如同完美的人格。

悲是拔苦为体,观音见一切众生陷于积聚的罪业苦痛之中,而发大悲心,令一切众生,知道防非止恶,其操持之坚固,好似百雷的震动,而能摄伏万物,灭尽一切非的和恶的之意。

慈是能与一切众生之乐,观音的伟大,就在他不单能拔众生的苦,而且能赐给众生的乐,好似天空布满了和霭的慈云,再来降下法雨似的甘露。这个其味香美的甘露,喻如实相之法,无上真理,以此才能灭除烦恼的火焰。

在我们的心上,如果也持有坚固拔苦的精神,赐给一切众生快乐的悲心,则自己觉得烦恼心火,自然就会灭却了。这在我们修养上可以体验得到的。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在长行中已经讲过,观音是施无畏者。现在此处再说,若有众生进入官处或军阵之中,只要念彼观音之力,就自然会使七难三毒等害我的怨敌,完全退散,而能得到不畏。

「诤」是争论,「讼」是诉讼。生起一切争论,斗口,诉讼时,或于军阵中到了战争需要舍命时,虽说......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41~44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复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或遇恶罗刹」到「时悉不敢害」,相当于长行中的「若三千大千……夜叉罗刹欲来恼人」,恶鬼罗刹,没有再说明的必要。

「鬼」,是希求之义,希求是乞求的心,所以「贪」就叫做「鬼」。除了贪鬼以外,还有一种无明鬼,无明即是愚痴的心,又叫痴鬼。这都是妨碍我们善事的毒龙。

这些皆是烦恼,因为有烦恼,所以才有觉悟。烦恼即菩提,是大乘的根本,所以如把我们迷的心一转即是悟的心。但因为迷的根本是我执,我执又是一切罪恶之源,那个所执著的小我,众生念念不忘,所以在有我执的期间而不能悟。

人有这是我的孩子,那是他的孩子的分别,所以生起爱憎或偏颇的心;又有这是我的物,那是他的物的分别,所以生起悭贪的心。但是,若把我扩大开来,一切众生皆是我的孩子,住于三界皆我所有之心,则显现出公平的,平等的大慈悲,烦恼立刻变为菩提不能害我,涩柿子的涩终成为甜味。那个涩柿子的涩是烦恼的恶鬼,经过佛日的慈光一照,即成菩提的甜味,此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最好说......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6~40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汝」,指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虽听过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得其名,但为显示观世音菩萨如何的修行,所以佛又令他好好的听听观音的妙行。讲到修行证觉,本来是不二的,但从凡夫修行而至证觉,是应分开来说的。众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本是清净光明的,(这和本觉的意义相同)但给无明烦恼的尘埃蒙蔽生起黑暗时,那就要用修行之力来拂拭心镜上的黑暗尘埃(这叫始觉)以便恢复现出那本来的清净之光。到达修行与证觉的合一,这叫做始本不二。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即是证觉的第一步,至于本已立于证觉之上的观世音菩萨,他的修行,不过是证觉的表现而已;他的证觉,不过是修行的运用而已。所以,虽说是修行,似不同于凡夫的修行,而是证觉上的修行,即所谓修证不二,修即证,证即修。

观世音菩萨的善应诸方所,亦是下化众生的修行。观音证觉上的菩萨心,就是大慈悲心的表现。「方所」是指十方诸世界。约佛土言:是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约佛身说:是法身、报身、应身。

法性土,是法身佛的净土。布满在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之中,这个大宇宙就是法性土,所谓是「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1~35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菩萨听到上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广大功德,因此向世尊说:「我应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随即从头上解下价值高贵镶著宝石的璎珞,奉呈给观世音菩萨,说道:「仁者!愿你受此法施!」

「璎珞」,是印度的严身装饰品。头上的叫璎,身上的叫珞,品质依身份而有种种不同。根据这种风俗,佛菩萨也用这个来庄严。

但从这段经文的理上去观察,并不是指有形的金银而镂刻的宝石,无尽意菩萨,累积聚集了无尽的功德,严饰无尽意身上的璎珞,不过取来譬喻罢了。

所以,无尽意菩萨把璎珞呈奉给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有形的财施,而是无形的法施,故经中称法施,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以璎珞譬喻功德;本业璎珞经中说:

「光为百万阿僧祇功德;璎珞为光,严饰佛身。」

又说:「一切菩萨,以功德璎珞,庄严菩萨二种法身。」

两种法身,即是理法身与智法身。智法身,依修行之力,而磨炼出来的觉悟;理法身是本来具有的那个真如的性德。真如之德,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不修持,即不能证得。依性起修所得的,是智法身。

理法身,本来是觉,即所谓本......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6~30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童男」「童女」,这是终身不为爱欲所染的男子,与女人,不一定单单指幼童而言。到了四五十岁,男的没有娶妻,女的没有嫁夫,都可称为童男童女。但是如其那样说,还不如把童男童女切近幼童的事实来说好。现童男童女身,而度那些顽固的众生的话很多很多。

从前安艺国的广岛城下,有一个人叫乎兵卫。但人们都喜欢称呼他做佛乎兵卫。他是一个马夫,度著穷困的日子,因为慈悲,很受人的尊敬。

讲到这个人的从前,本来是一个强欲邪见的凶汉,人们把他当为毒蛇一般的惧怕。都喊他做鬼乎兵卫。为什么这个甚至被人叫做鬼的乎兵卫而现在能改称佛的乎兵卫呢?这里原来有这样一段道理。

做马夫的乎兵卫,有一次病了,卧床很久,有一天的夜里,他的妻抚著这位病夫的背说道:

「能卖的东西,都已卖光了,现在一块钱也没有了,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还是明天我去求乞吧?」

他的丈夫听后,也流著泪,夫妇都在悲叹著。那时候卧在他们身旁的八岁幼子叫万藏的,在被窝中忽然啜泣起来!

「你为什么哭?梦见什么了吗?」母亲问他的幼子。

「不!」万藏回答说:「妈妈!我明天去做马夫好了,你不要叫我去乞食!」

母亲也不知道这小孩子心中想什么,第二......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1~25

2、三十三身(天身、人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上文已说了三圣身的现身说法,度那所应度的众生,现在是讲现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说法了。对于此处的现身说法,须要从几方面来考察。

认为适宜以梵王身得度的时候,不单是现梵王身,而且要现梵王的心;应以帝释身得度的时候,不单是现帝释身,也要有帝释的心。为了要同化对象,自身现出和对方同样的相,这可以看为菩萨同事的运用。

「同事」,是大乘菩萨教化的方便。你是什么样子,他就现同样的形貌教化,和你共处共事,这实在是菩萨的慈悲。

好比母亲想叫幼儿吃东西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口在不觉中也会张开来。大乘菩萨因为要教化众生,哀愍护念众生,所以才现身和众生相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世音菩萨要使我们的心成为梵王,或帝释的心,那末,在心里就要反省内顾,使其示现同菩萨一样的大慈悲心,这是在修养上很可耐人寻味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示现应化的方便,照前面的说明来看,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内顾,要见到自己心里的观世音。

「大梵王」或是「帝释天」,是印度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对象。如果用佛教的眼光来看,......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4

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的这个名词,有种种不同的翻译。罗什译为「观世音」,称为旧译;虽同称旧译,但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到了玄奘的时候,又译为「观自在」,称为新译。

这些不同的翻译,那一种是正确的呢?玄奘的翻译似拘泥于原语,罗什的好像是意译。

观音的梵音本来是「阿黎耶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AryaAvalokitesvara),现在逐字解释如下:

「阿黎耶」,华言译为「圣」,是尊称的意思。

「阿缚卢枳多」。是观照或注意的意思,所以简称为「观」。

「伊湿伐罗」,是堪能之义,把他做为名词,就变成「君王」或「君主」的意思。

从上面的几个解释,把名词与动词取自在之义为「圣观自在」,略称「观自在」,较为正确一点。所以玄奘慈恩传说:「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

那末,罗什翻译的「观世音」,难道就错误了吗?那并不是的!我们从罗什的译风来看,从经文所说这位菩萨的誓愿来看,就可以知道他是不错的了。这如本品的经文释尊开始就说:「善男子!若无量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的名词,就是从这段音声的文字而来的,而且这段文字在普门品中,又特别占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