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1~35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菩萨听到上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广大功德,因此向世尊说:「我应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随即从头上解下价值高贵镶著宝石的璎珞,奉呈给观世音菩萨,说道:「仁者!愿你受此法施!」

「璎珞」,是印度的严身装饰品。头上的叫璎,身上的叫珞,品质依身份而有种种不同。根据这种风俗,佛菩萨也用这个来庄严。

但从这段经文的理上去观察,并不是指有形的金银而镂刻的宝石,无尽意菩萨,累积聚集了无尽的功德,严饰无尽意身上的璎珞,不过取来譬喻罢了。

所以,无尽意菩萨把璎珞呈奉给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有形的财施,而是无形的法施,故经中称法施,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以璎珞譬喻功德;本业璎珞经中说:

「光为百万阿僧祇功德;璎珞为光,严饰佛身。」

又说:「一切菩萨,以功德璎珞,庄严菩萨二种法身。」

两种法身,即是理法身与智法身。智法身,依修行之力,而磨炼出来的觉悟;理法身是本来具有的那个真如的性德。真如之德,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不修持,即不能证得。依性起修所得的,是智法身。

理法身,本来是觉,即所谓本觉,但是本觉的光隐藏著,若以修行之力,即得始觉;智法身,即是始觉所得。然若证觉到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二种法身就合而为一了。现在无尽意代表无尽的智慧,观世音显示广大的慈悲,所以以聚积无尽智慧方便的功德,更显现供养给广大无边的慈悲。就是以无尽意的智慧回向给大慈悲的观世音。

「仁者」,是大悲万行者,即所谓菩萨,此处就是指的观世音。

这里无尽意以璎珞供养的一节,维摩经是这普门品的注脚。维摩的不思议解脱,就是观世音的妙智力,就是观世音的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这一节和维摩经第四菩萨品终了时,善德长者以璎珞奉给维摩居士,完全一致。

维摩经中善德的一章,维摩诘是长者善德的对手,有一次善德长者家中,设七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此是财施;维摩即向善德长者大大开示法施的利益,善德长者听时心生清净,无量欢喜,即解价值百千两金的宝珠璎珞奉于维摩,表示以离财欲,喜乐法施的大利益。

在这普门品中,无尽意供养的一节,观世音菩萨开大悲门,以示大法施,所以无尽意遂生感谢之心,将自己有形的宝珠璎珞,奉于观世音。这个璎珞如前面所说,应该看为累积的功德。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诚心诚意的特以璎珞赠给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因为一般人的希望是财宝,是名誉,这里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一方面就是表示不贪。这个宝,观世音菩萨实在没有求的必要。从观世音菩萨这方面来看,他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璎珞的功德,早已严饰其身。在人分上的这一方面来看,无论谁都持有无价的佛性之宝,并没有什么与和受可说,在绝对平等一如的境界上看,是没有什么相对的憎爱取舍可说,因为显示此理,所以不肯接受。

因此,无尽意再奉上说:「为了怜愍我等故,还是请你接受下来吧」!从我与他分别相对的境地来看,观世音菩萨不需要也未可知,可是为了怜愍一切众生所以请他受之,而他才肯接受。

佛教的教义,是破除相对差别的有,是因缘所生的假谛,由假谛而进入绝对平等的空谛,再从那个空谛,进入诸法实相的中谛。从有进到空是智慧门,从空入于有是慈悲门,以智慧不受这个,所以为了众生恳请而受是显示慈悲。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在这个时候,佛向观世音菩萨说:「应该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受此璎珞。」

「四众」,即是比丘、此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等是八部众,前面已经说明了,这里不再重说。

总而言之,为了众生,那为自利而不受一物的观世音,但为了利他就又不得推辞,所以,只得把他受下来。更来分了二分:一分奉给释迦牟尼佛,一分奉给多宝佛塔。可是,此多宝佛塔,又是说的什么呢?这在法华经,就是第十「见宝塔品」。在那品中,说从大地上涌出多宝佛塔,其中有佛名多宝佛塔。

这个多宝佛塔,是把宇宙本体,作为人格的法身佛,亦即是理体。释迦牟尼体得其理体而现事相,所以一是理佛,一是事佛。关于那个证得的原因,一是断灭一切烦恼而进入涅槃;其次是圆满一切种智而成就菩提。就事理的二义来看,多宝佛塔是法身的理佛,即是本觉的理身;释迦牟尼佛是报身的事佛,即是始觉的智身。

说时虽可这样说,但实际上,事理是不可分为二的,这是因为在圆融诸法的实相中,有中道的真理。明白了这个,则宇宙观是这样的:

约佛而言可以这样看:

像先前说,佛身分三身时,释迦牟尼佛是应身,现在说释迦牟尼是报身,不免令人生起怀疑,这因为在娑婆世界应现,使普门利益的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可以看为在体与相之外再加上用:

体─—法身──多宝佛塔

相──报身──释迦牟尼佛

用──应身──观世音菩萨

现在璎珞分作二分:一奉多宝佛塔,一奉释迦牟尼,这应身的观世音菩萨,把璎珞奉给法身的理佛,报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体,可以这样解释。

这里有一个疑问:观世音菩萨是为四众八部而受的,应该要分给四众八部才对,为什么要奉给多宝佛塔与释迦牟尼佛呢?要知道,这既是为四众八部而受,但因为要使四众八部统统悟入三身即一之理。所以才分成二分,从应身的观世音菩萨之手,而奉给法身的多宝佛塔与报身的释迦牟尼,此即三身一如,无分彼此。从这同一佛心来说,在我们的心上,就现有这个三身,所以临济大师说:

「汝一念心上清净光,是汝屋里法身佛。

汝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汝屋里报身佛。

汝一念心上差别光,是汝屋里化身佛。」

清净光,是本觉平等的理。我们众生因差别的妄执而昧于此理,不能证得那种境界。打破这种差别的平等之智,是无差别光。这无差别光,就在平等的心上,再观看众生的差别而应机化益,是差别光。因此,差别光是慈悲,无差别光是智慧,以此而能成就法身之德。

心、好比是一面本来具有光明的镜子,这就是法身清净光,但因众生有无明烦恼的灰尘,把镜子原有的光明的体遮蔽了,所以须要用智慧的修行拭去那灰尘,直至没有一点黑暗,即是报身的无差别光。但是,只有光明而不去用,这镜子要来做什么呢?所以镜子要能映现森罗万象的差别才具有镜子的功用,这就是应身(又名化身)的差别光。在无差别的真空之上,有差别的妙有,这叫「真空妙有」。这个真空妙有,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释尊讲到这里,又叫这普门品发问的无尽意菩萨,告诉他,观世音菩萨,以如上所述的自由自在的不可思议的神力,游此娑婆世界。用这个「游此娑婆世界」的「游」字收结,却很有意义。

我们众生在世间行慈悲的时候,终有一点勉强的成份,不能说悠悠然的而游世界。可是菩萨行慈悲的时候,舍去一切报酬,只有欢喜,没有勉强,菩萨是乐于为世为人工作的,所以用这个「游」字,是再适当没有了。

以上是散文体的长行讲完了,其次是讲韵文体的偈颂,大体上看来,偈颂都是长行的重说。

九、普门品偈颂

1、大悲行愿

前面已经说过,普门品分有散文体的长行,和韵文体的偈颂两种体裁。长行解释完毕,以下是解说偈颂。

关于本品的偈颂,姚秦罗什三藏法师最初略而未翻;到隋文帝时,从北天竺来了两个和尚,一位是阇那崛多,一位是达磨笈多,这偈颂就是由他们二人译出加入的。

偈颂,又可称为重颂,就是前面所说过的长行,在偈颂中用韵文体来重述一翻。「偈」,梵语叫「伽陀」,华言译为「颂」。梵华合称,所以叫偈颂。是一种美歌,联合美辞而来歌颂。在这里称的偈颂,就是等于诗歌一样。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当释尊说法到这里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又用韵文的口调来问。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世尊妙相具」,这是无尽意菩萨赞叹释尊的。「世尊」,是佛十种德号的总称,就是娑婆世界最尊无上之意。「妙相具」,这是说世尊内具万德,外显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言。故有赞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我」,是无尽意自称。

「重」,在前面长行已奉问,现在再问。

「彼」,指观世音菩萨。

「佛子」,亦是指观世音菩萨。三界一切众生,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观世音也是佛子。无尽意菩萨问观世音菩萨由于什么因缘而得此名,虽然所问是和长行相同,可是世尊的回答却有点不同。在长行方面,是专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妙力,而偈颂方面,却显示观世音菩萨的愿与行,所以稍为有点不同。「因缘」,在长行中只解释为是什么理由;在偈颂中,说此菩萨过去无量劫前即发大清净愿是因,有苦无乐的众生是缘。就是自身行化的大愿为因,以众生为缘。依这个因与缘,普在世间应现化度。

「即此可以相续佛陀慧命的观世音菩萨,由于什么因缘而得名的呢」?无尽意菩萨这样的问。世尊以偈颂回答说: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