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4

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的这个名词,有种种不同的翻译。罗什译为「观世音」,称为旧译;虽同称旧译,但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到了玄奘的时候,又译为「观自在」,称为新译。

这些不同的翻译,那一种是正确的呢?玄奘的翻译似拘泥于原语,罗什的好像是意译。

观音的梵音本来是「阿黎耶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AryaAvalokitesvara),现在逐字解释如下:

「阿黎耶」,华言译为「圣」,是尊称的意思。

「阿缚卢枳多」。是观照或注意的意思,所以简称为「观」。

「伊湿伐罗」,是堪能之义,把他做为名词,就变成「君王」或「君主」的意思。

从上面的几个解释,把名词与动词取自在之义为「圣观自在」,略称「观自在」,较为正确一点。所以玄奘慈恩传说:「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

那末,罗什翻译的「观世音」,难道就错误了吗?那并不是的!我们从罗什的译风来看,从经文所说这位菩萨的誓愿来看,就可以知道他是不错的了。这如本品的经文释尊开始就说:「善男子!若无量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的名词,就是从这段音声的文字而来的,而且这段文字在普门品中,又特别占有重要的意义。

在密教里,说这位菩萨是司如来大悲总德,为阿弥陀如来的因位首座。通常弥陀左右的二大士,就是观世音与势至。观世音是司慈悲门,势至是司智慧门。观世音与势至这都是为人所熟知的。

玄奘法师所以要把这位菩萨译为「观自在」的原因,是因为这位菩萨欲使众生观察诸法而得自在的缘故。

罗什法师所以要把这位菩萨译为「观世音」的理由,是因为这位菩萨观察听闻众生的一心称名,而来救诸世间忧恼的缘故。

罗什与玄奘二法师的翻译,都得确当,都有意义。

其次,我们来谈谈观世音的净土,什么才是观世音的净土呢?

原来观世音的净土,叫做「补陀落」,或叫「补陀落伽」(Pratalaka),通常都是叫补陀落的多。根据慧音义卷下说:「补陀落伽山,译为小花树山,这个山中,有很多小白花树,其花很香,香气远播」。华严探玄记第十九卷上说:「印度名速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则名小树蔓庄严山」。在十一面经,和华严经,都曾说到这个山。

因为信仰观世音盛行于东方,所以在东方到处都有补陀落,南印度的南部,中国的舟山群岛,这都是东方比较大的补陀落。

在中国,文殊的净土是五台山,普贤的净土是峨眉山,地藏的净土是九华山,观音的净土是普陀山,合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在西藏首都的拉萨的喇嘛法王宫为补陀落,说法主为观世音的化身。

其他供奉这位菩萨的处所,皆叫补陀落。

从普门示现的誓愿说其理想,那就是欲使这个娑婆世界完全成为补陀落。

关于观音的异名,在诸经中有如下的称号:

普门品中,称为施无畏,或称净圣。

请观音经中,称为大悲施无畏。

悲华经中,称为正法明如来,或称为遍一切功德山王如来。

观音授记经中,称为大悲圣者,或称救护苦难者,或称普光功德山王佛。

真言仪轨中,称为大慈大悲主。

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金刚菩萨。

我们知道了观世音菩萨不同的名号以后,再来研究什么叫「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旧译为「大道心众生」,新译为「觉有情」。僧肇法师的维摩经注第一卷上说:「菩萨具称为菩提萨埵(Badhisattva),菩提是佛道之名,萨埵秦译为大心众生,有大心方能进入佛道,故名菩提萨埵。」

阿毗昙说:「菩提云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此人发广大心,求无上道,救度众生,故名菩萨。」

大论释说:「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就众生,以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说:「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以化他故,名为菩萨。」

「菩萨」,译为大道心众生,或觉有情的意义,已经是明了的了。可是,阿毗昙的解释,与大论的解释,其意义有著不同,现在辨说如下:

阿毗昙的解释,谓菩萨发大心是为众生而求无上道之意,这与普通所解释的觉有情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相同的。但根据这个解释,则菩萨似乎没有究竟觉悟了的,但大论释说:「菩萨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萨」,则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因为自己觉悟,才能用佛道广度众生而应病与药的。

我们现在所讲的观世音菩萨,如大慈心陀罗尼经中所示,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早就成佛了,由于大慈悲心的驱使,才特再示现菩萨,随缘度化,这与一般为众生而上求大觉的人,当然是很不同的。因为他是觉悟了的大菩萨,比较两说,以大论的解释较为确切。

普门的「普」字,是说观音的众德普具。实在说来,观音不单是普具众德,而且有大悲救济的活力,所以「普」是普具大悲救济之光,而到处应现的意思。

「门」同是受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济的众生有种种不同的类门。所谓「普门」,是说众生的机类虽有千差万别,而观世音菩萨则能普应群机,无不示现。中国古德说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两句话,可作观世音菩萨化现三十三身普门示现的最好写照。

「品」是品类,谓在同一部经中,区分有几类,秩序井然,不紊不乱,如法华经分二十八品,药王菩萨有药王菩萨品,妙音菩萨有妙音菩萨品。观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

五、无尽意发问

这部普门品,从头到尾都是说的信仰观世音菩萨,全文分为长行与偈颂的两大段。长行是散文的体裁,偈颂像韵文体的诗歌。因为偈颂是长行的复述,所以,普门品中的要旨,完全包含在长行中。长行又分为两段问答:第一段是无尽意菩萨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而得名。第二段是问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是以什么方便,而为众生说法。现在将第一段的发问解释如下: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无尽意的问话,也可以作为本品的序分看。

「尔时」,是指什么时候说的呢?依智?的观音义疏记上说:释尊在讲完东方妙音菩萨来往品,而即将开讲西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当儿,尔时,就是指的那个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释尊的弟子,听完了妙音菩萨来往品,欢喜踊跃以后,希望再听一点观世音的发心来生起大众的善心之时,尔时即指大众均在希望之时。所以,尔时有如上二义。

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前面第二十四品是妙音菩萨来往品,在那品末尾曾这样的说:「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普门品上的尔时,可以取前义。

普门品是妙音菩萨来往品的姊妹品,前品妙音菩萨现色身三昧在三界六道中,到处示现,说法度生;本品是说观世音菩萨示现色身三昧,随类化身,说法度生的情形。

「尔时」虽然普通的看法,是二十四品讲完,二十五品开始之时,可是,在独立读诵普门品的时候,不一定说尔时是二十四品讲完之时。所以,从佛方面讲,尔时就是佛观机当讲普门品之时;在众生方面讲,尔时是众生因缘成熟要听普门品时。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也是尔时,尔时是无限的。

「无尽意菩萨」,是东方不眴世界普贤如来的补处菩萨。东方不眴世界,是只有菩萨没有声闻,没有缘觉的国土。普贤如来是那里的教主,这位菩萨是在如来之下,补助教化的。可是现在他受了如来的慈命,到娑婆世界来补佐释尊的教化,因此灵鹫山法华会上的坐列之中,也有他的一席。现在由他出现发问观音菩萨的因缘,意义是很深的。

「无尽意」,是没有穷尽,无量无边的意思。因为这位菩萨,以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果无尽,而菩萨度生的悲愿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

照以前所说,法华的妙理是诸法实相。有些不知万象是由差别因缘所生的假相,而执著为有的,那就是凡夫的迷界。依因缘的存在,执一切皆空,这是小乘或权大乘。在实大乘中,从万物差别来说不偏于有;从万物一体来说不偏于空;认为无尽相关的万物,都是诸法的实相。天地万物,都是相施相惠以利他,这实在全是菩萨的愿行。光利自己,这是声闻缘觉不明白世界相施相惠的原理。这一位无尽意菩萨,以无尽的大悲,济度无尽的众生,这无尽即是大乘的根本之义。观世音菩萨,名遍十方,望重群贤,普门示现,悲愿无尽,所以与这位菩萨出问,意义实在深长。

「即从座起」,将要听闻释尊说法的时候,无尽意菩萨从自己的座位上起来,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端正顶礼,这是向释尊问法的开端。

在天台的观心释中说:「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著,故谓之起」。这位菩萨,就是常以诸法皆空为座。原来,离开有空二边才能证得中道的实智,所以于诸法皆空之座,亦不染著。诸法皆空是平等门,现在这位菩萨奉了东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贤如来之命,到灵鹫山释迦的法华会上,应机发问,因此从平等空座而起,现起差别众生的有门,所以说「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这就是我们披搭袈裟的样子,以袈裟覆盖了左肩,袒露出右肩的姿态。在印度,袈裟所以要露出了右肩,那是为了做事的时候比较方便,为了替师傅作事时有庄重的仪表,就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模仿这偏袒右肩的印度之风。依观心释的解释,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谛的权实二智,空谛是实智,实智是不可说,所以左肩覆盖;假谛是权智,所以右肩露出。或者说,左肩表禅定,右肩表智慧。现以袒露右肩,即是从禅定起而开放智慧的光明。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合掌,是双手的手掌十指相合,叫做合掌。在印度,这是表示对上的一种恭敬的礼节。进一步的解释合掌,两手十指,相当于十界,把它合而为一,成为十界一如,是表示众生与佛,迷与悟,是不二的。

无尽意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著法王座上说法的三身具足的释迦牟尼佛,起如次的发问,即是「而作是言」。

现在所说三身具足的释迦牟尼佛,关于三身之义,实有一说的必要。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真如之理,体验到了这个的,即是圆满法身;报身是以体得之理而显佛智是为报身;随缘应现,广度众生,是为应身。释迦牟尼,就是具备了这三身之德。

从「尔时」到「而作是言」,是本品的序分。从「而作是言」以下的长行,到后面重颂的覆述,乃至直到重颂最后的一句「是故应顶礼」,是正宗分。自「尔时持地菩萨」以下,是流通分。

「而作是言」以下是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的问话,也就是正宗分的开端。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无尽意菩萨问释迦世尊:「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以什么因缘而得名观世音的呢」?此处经文,并不须要特别解释,只须来解释一下「世尊」。

释迦牟尼佛,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于世出世闲最尊无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就是如来十号的总称,这十号是据如来之德而立的十种尊称。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