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36~40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汝」,指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虽听过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得其名,但为显示观世音菩萨如何的修行,所以佛又令他好好的听听观音的妙行。讲到修行证觉,本来是不二的,但从凡夫修行而至证觉,是应分开来说的。众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本是清净光明的,(这和本觉的意义相同)但给无明烦恼的尘埃蒙蔽生起黑暗时,那就要用修行之力来拂拭心镜上的黑暗尘埃(这叫始觉)以便恢复现出那本来的清净之光。到达修行与证觉的合一,这叫做始本不二。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即是证觉的第一步,至于本已立于证觉之上的观世音菩萨,他的修行,不过是证觉的表现而已;他的证觉,不过是修行的运用而已。所以,虽说是修行,似不同于凡夫的修行,而是证觉上的修行,即所谓修证不二,修即证,证即修。

观世音菩萨的善应诸方所,亦是下化众生的修行。观音证觉上的菩萨心,就是大慈悲心的表现。「方所」是指十方诸世界。约佛土言:是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约佛身说:是法身、报身、应身。

法性土,是法身佛的净土。布满在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之中,这个大宇宙就是法性土,所谓是「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色一香皆是中道」,在空间是遍一切处,在时间是永恒的生命。

受用土,是为报身佛所受用的净土。

变化土,是应身佛应众生的根机,现种种身而济度的国土。因为要济度此土的众生,菩萨就现三十三身,这已如前说,因此称为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是说观世音菩萨誓愿深如大海。凡是菩萨都俱有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弘誓愿的根本,众生是无边的,所发的誓愿,就是要济度这普遍的无量无边的众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说无尽的烦恼,我誓愿断之。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说法门虽然无量,我誓愿来学习。

「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虽是至高无上的,但我发大誓愿要完成佛道。

四弘誓愿中第一愿是利他,第二和第三愿是自利,第四愿是二利结成。

观世音菩萨并不单有这四弘誓愿,还有济度众生的观音十对照如下:

观音的弘誓之深,如海一样,就算你想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想尽。因为弘誓是甚深难测的,所以说历劫不思议。「劫」,时间最长之谓,即如前说,就算怎样长的时间,也是难以思议之义。

「侍多千亿佛」,是说随侍无限量的佛而受教。

「发大清净愿」,是指发如四弘誓愿的十大清净愿。

不单是观世音菩萨的修行的客观的看法是如此,在主观的我们心里面所存有的大慈悲之心,而日日所见闻的又统统是佛的教训,照这样的思念,反省,誓学,那所发的愿就不会懈怠,则我们也算能够体到观世音菩萨的心了。

2、念彼观音力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我们要生起清净的心,首先须要专一其心,驱除一切杂念妄想。若要消除杂念妄想,则必定要口常称念观音的名号,意常思维观音的愿行,身常礼拜观音的慈像,以使身口意的三业合而为一。

三业需要具足,缺一不可,比方以身行事,以口讲话,若不一致,或以口说事,以意思想,互相矛盾,那就不能称为一心。关于三业,前面虽已叙述过,现在更从侧面来说明。闻观音的名,见观音的像,如果一心称念,那就不会空过,那就一定能消灭诸苦了。

「我」,是指释迦牟尼佛,「汝」,是指无尽意菩萨。「略说」,因在长行已详细说过了。至于历劫不能思议的甚深的弘誓,清净的大愿,要彻底的说起来,实在是不能说尽的,所以这里只能就其重要的来说一说。

「闻名及见身」的「闻名」,即是闻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闻了口中就要一定称念,这是三业的口业称念。

「见身」,对于观音的木刻画像,若能观见其相好,就要以身礼拜供养。这是三业中的身业礼拜。有人以为,向木头或纸张上礼拜,那有什么功德可言呢?这实在是大大的想错了。

举例来说:如同是竹的皮,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脚上,可以做成竹笠,载在头上;这样虽是一根木,一张纸如果做成佛像或描成佛像,就值得礼拜,须要礼拜,木或纸虽是没有尊卑之分,但现于那上头的心是可宝贵的啊!

禅宗的大德所谓:不在佛求,不在法求,不在僧求;礼拜,只有以这样的见识来礼拜,才有深刻的意义。可是这个深刻的意义,不是一般常人所能领会的!

「心念不空过」,以一心,不让其空过,在十句观音经中说:

「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这就是心念不空过,这是意业致礼。

意业的所谓「念念不离心」,所谓「心念不空过」,换句话说,就是不论何时,要使观音不与自己分离,要做到「朝朝同共起,夜夜抱佛眠」,要做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与观音共在。约而言之,就是要有与观世音共活的信念。有这个信念的人,以身口意三业常念菩萨,则自己的身口意自然也就会成为菩萨的行为。

自己与观音共生,一切与观音共存,这个身,就成为观音的身,而不是我的身;这个意,就成为观音的意,而不是我的意了。承阳大师说:「此一日之生命,是可贵之生命,是可贵之形骸,有此行持之身心,当会自爱自敬」。仔细想想这句话,其身可贵的理由,就更为显明了。

如果自己这样想,自己就是观音的身,那就不能不郑重,不能不敬爱。每日感谢奉持之念更切,就不敢放逸。那里还有「诸有苦」呢?即或有物质的苦,也可以把它看破了,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这个身如果是观音的身、则手、足、口,也不能不是的。那么,这个手,就不能偷盗,这个口,就不能骂人,从此以手合掌,以口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是三业一致,自然会灭除诸有苦的。

「能灭诸有苦」的「诸有」,是三界之谓,分开来也可以叫二十五有。就是三界六道,称之为有,即是有漏的略称。有漏是烦恼,其根本是常说的三毒,从这个三毒生出三界,这个三界是三毒烦恼的苦界,指这个三毒之苦,名诸有苦。

如能三业清净,我与菩萨合而为一时,就能住于灭三毒而出三界的解脱界。

这是总答,以下七难是别答。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这是重颂,或将前面已说了的,再重说一下;或把漏了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

这里两首偈,是相当于前面所讲的火难与水难,加以杀害,伤害来讲,那就是被推入大火坑,在那时候,如念观音菩萨之力,则火坑立刻就可变为清凉之池,火自其然也就消灭,而人也就得救了。假若又漂在茫茫的大海中,遇到龙鱼及诸恶鬼的灾难,在那时候,如以念彼观音之力,即使怎样汹涌的波浪,也不能把我们沉没下去。

照文字解释,念观音菩萨固然可以;若从理上说,如前所说,火是嗔恚的火,由这嗔恚之火,把人烧得不知顾前想后,等于陷在大火坑中。

这个时候,若念观音的大慈悲,以清净崇高的爱水来消灭嗔恚的怒火,则心中就成为清凉池了。

「巨海」,即烦恼的大海;龙鱼诸鬼难,就是爱欲的波涛,爱欲的波浪起于烦恼的大海,直至沉沦在恋爱的深渊之中,招来了许多的痛苦与烦恼。

妖艳的身体,比龙鱼更可怕;嫣然的娇态,比恶鬼更可惧!这个时候,若以观世音的大智慧,洞知诸法的实相,观察一切皆是因缘的假合,则爱欲的迷执,自然就会消灭了。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须弥山」,不一定要看为是真实有的山,这是印度人假想的山,说是其高能到达天,但近人考之须弥山即指喜马拉雅山而言。

从这高山上被推落的时候,如念观音之力,就如日住于虚空,不会落下来。又如在孤峰顶上安住,又被恶人追逐,从金刚山上堕落下来,如念观音之力,一根毛也不会损伤。

「金刚山」,在须弥山的外围,是不能破坏的意思。关于须弥山究是怎样的,金刚山又是怎样的,在这里大可不必仔细的诠索。

有人以为我们持有顶天立地什么都不能妨碍的独立自在的佛性,所以就生起了释迦是什么人,达磨是什么人的念头,如生这一念,即生起憍慢的心,变成自甘堕落,遂至被推落下来。可是此时若能念彼观音菩萨的平等大慈悲,则不会轻侮他人;念彼观音的大勇猛,就能奖励自己,如太阳安住在虚空中,自然能畅游海阔天空,所谓是「风吹不动天边月,雪压难摧涧底松」。我们看到日或月挂在虚空,好像很危险的,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须弥山,喻佛性,高大周遍之义。

金刚山,是不能破坏,不能动摇的意思,可以看作我们心里的信念!

稍为复杂一点来说,可以把它这样分:须弥山是妙觉之位,金刚山是等觉之位,这里指我们的信念,就是表示无论如何,不为他力之所摇动!

立了信念,进而要把它坚定起来才行,因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诱惑与迫害,时时都在俟机来动摇和压覆我们的信念,这像被恶人追逐而将要堕落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但在那个时候,如能念及观音大勇猛的愿行,则虽在诱惑或迫害之中,也能不损一毛,而自由自在的,这就是所谓「八风吹不动」!

八风,是东、南、西、北的四方,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四隅的风;但是佛教中的八风,并不是指此。佛教的八风,是八种境界风,因他能煽动我们,所以称为八风。这八风是: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一、利凡与自己有益的皆名为利,或称如意的事名为利。

二、衰凡与自己有减损的皆名为衰,或称失意的事名衰。

三、毁因讨厌其人,背后诽谤叫毁。

四、誉因欢喜其人,当面赞叹叫誉。

五、称推重其人,故在众中,称道其善叫称。

六、讥讨厌其人,本无其事,妄说实有叫讥。

七、苦逼迫之义,遇到恶缘恶境,身心均受逼迫叫苦。

八、乐欢悦之义,遇到好缘好境,身心得到欢悦叫乐。

这些皆是动摇我们的心,损害那个金刚信念的,然而我们如能坚定信念,不为境界所惑动,则黄金当前,不会变节;白刃架颈,不会更动主张;这样,毁誉、利害,一点也不能害我人了。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这里所讲的,也出于前面的长行。

首四句偈,是说的怨贼之难,很多的凶汉,以刀来胁迫,自己若住于观音大慈悲心,以大慈悲对著凶汉,他亦会生起慈悲心,古来高僧大德的逸话,传播在社会中间的例子很多,如前面的空也上人就是一例。这个是从外来的盗贼,比较起来终是少数,而自己心中的怨贼,长久的盘据著,其数有八万四千,各各持有利刀,欲夺我们清净心中的功德之宝,那怨贼的主人翁,就是我见我执。如把这我见我执打破,住于平等的大慈悲,则怨贼即会给慈悲心所感化了。正如「菜根谭」上说:「见闻觉知是外贼,情欲意识是内贼,此主人翁惺惺不眛,则化贼成家人。」

其次说到王难苦,相当于长行中的刀杖之难。在过去专制的时代,法律是国王的法律,触犯法律将要被杀时,如果念观音之力,则刀就即刻断断坏,而不能有斩的作用了。日莲上人在龙口将要被斩的时候说:

「如果以法华经能够代替这个丑的头,实在可喜得很!」

当他走进刑场时,因他具有这种信仰,利刀的确不能伤害。国法是不能不守的,但那原是人定的,有时也不能不改,并非就算为完全无缺。不过,不管怎么样,法律即使有缺点,但法律是有力的。本来,法律无论什么人触犯了,都不能不处罚,但是,在专制时代,法律之主裁者,即国家的主恼者和法之运用者,岳飞就是以「莫须有」三字而死。执法的人,即使犯法,何曾以法制裁自己?如果说是缺点的话,这也可以说是缺点。

哲人苏格拉底毫无所惧的手执毒杯安然的死去,基督在十字架上像露水似的消灭了,这些例子,古今中外,实在多得很,楠正成死后,他的旗印文句被传下来,内中有「非理法权天」五字,「非」是不能胜「理」,「理」是不能胜「法」,「法」是不能胜「权」,「权」是不能胜「天」。所以世界上最强的还是天。这个「天」,即是宇宙的真理,真理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最后胜利的真理,就是表现贯彻在无限时间中的法身,所以即使肉身的寿命能够断,而这个法身的慧命是不能够加刀的。

囚禁枷锁或杻械,已如前说。不管是有罪或者无罪,而受到手镣脚铐,绳锁系缚的痛苦时,如能念彼观音之力,就能解脱。实际上我们带上了名位的手镣,财利的脚铐,以执著束缚了自身,假若能超然立于名利之外,打破了人我的界限,则我们就能够展开自由自在的境地。「释然」,是解脱的形式,「解脱」就是得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咒咀」,是要害他人的一种行为。或者祈祷恶神降灾,或者造稻草人钉打,或是画符焚烧,这都是咒咀。

「诸毒药」,凡是服而伤身的名为毒药。诸毒药,指其多数。

即使有以这些咒咀或毒药想要加害于自己的,如能念彼观音之力,那个咒咀就变为他受,那个毒药就反为他吞了。

咒咀的那种心里,我们心中难道没有?嫉妒的这种存心,几乎是没有一个人没有的。或见人家被称誉,或见人家的成功,自自然然的就会对那个人加几句批评,这是显明的嫉妒。还有一种见到人家失败了,心中就很高兴,或者甚至嘲笑说:「那是当然的」!这是嫉妒之情,像这个心,就是嫉妒,而同时又含有咒咀。

离间他人,中伤他人,可以说比毒药还要利害!咒咀人结果是谁受报应呢?其实还是咒咀的人自身来受报哩!好比,你送一件物品给人,别人不肯接受,那你只得再拿回来。咒咀人也是一样的,你要咒咀人,人家不知道,或不接受你的咒咀,那不是还要归于自身吗?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就算是有人嫉妒我,离间我,中伤我,而我自己安守我应守的本分,一点不为这种境界动摇,住于平等大悲的信念之上,积忍辱的功德,则决不会因此而受累。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得好: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污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这可以看作解释这段的意义。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