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大智度论》节选

龙树菩萨说持戒不侵他人财物为财施

《大智度论》: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则财施。

注:严持戒律,自我约束,不侵占一切众生的财物,这就是财施。不只施与财物为财施,不侵不占他人财物,就是财施。

佛说信心

佛说信心——《大智度论》: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布施的功德

《大智度论》: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

注:布施是福报之源,能破贫穷,断三恶道,使人获无量福乐。布施增长一切善业,所以,欲收获,先付出,“得”以“舍”为径。

好行布施者常为众人敬重

《大智度论》: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着。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

注:喜欢布施的人,能得到大家的敬重,如初生的明月,没有不喜爱的。他因乐善好施而名闻天下,所有人都敬仰信赖。布施所带来的福报,不只是物质。

常行布施方能利他自利

......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普门品讲记(1)-观音殊胜

目次

壹、前言

贰、释题

参、经文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壹、前言

诸位善知识:

学佛是学觉悟,从认识自己开始,到了解所处的环境,最后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大彻大悟。任何事情都不是侥幸而能成就的,皆要有其因素和条件的。修行也是一样,需要明白其理论和方法,从悟道、修道、证道、传道,这便是修行的次第。明白大道,即能『悟道』;顺应大道,即是『修道』;契合大道,即为『证道』;解说大道,即名『传道』。

悟后起修

所谓『悟道』,即是明白大道。不悟,怎么修行?古德言:「悟后起修」。悟前是盲修,悟后才是实修。若不能契入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来,再怎么修都是门外汉,根本进不了门。所以,俗语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那什么是大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领悟一切万有皆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此法则谓之『缘起法』。此法则不是诸佛所发明的,而是佛陀所发现的,只是我们都未察觉,所以执迷不悟。

真理本来就存在,为何我们没有去领悟?观察自然界的法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奇怪,我们从早到晚,活在大自然中,怎么没悟道。......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白话加原文)

白话佛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 原译  中华佛典宝库  莲花光明洲译经会同修现代汉语转译

原 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注一) 现代汉语译文:就如我所听闻的那样,一次,佛在迦毗罗卫国。

原 文: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现代汉语译文:那时,净饭王来拜见佛,以头面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向佛说:

原 文: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 现代汉语译文:我想请求世尊教诲以便自我救度,希望世尊慈悲,满足我的愿望。

原 文: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注二)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凡是与修福修戒定慧有关的愿望,国王可以随意问。

原 文: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 现代汉语译文:国王对佛说:世尊,您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定了戒相上的轻重。

原 文: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现代汉语译文:希望如来也为我们这些优婆塞,分别讲述五戒中的可忏悔与不可忏悔的情形,使我们认识到戒的相状差别而无疑惑。

原 文: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善哉善哉......

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讲

(第四集)

198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15-006-0004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四次,经文在第二页第三行,「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这一段讲释迦牟尼佛教训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破除迷惑、执著,所以在此地标了个小题目,叫「训破迷执」。经文前面一个小段是说「愚人招尤」,这里头有两个小段,第一个是「不达招尤」,第二是「不达自缚」。我们在此地把这个文先念一段: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

此地所讲『愚人』是指愚痴。『盲盲』这两个字是说他的眼盲心也盲。「心思昏迷」,没有正知正见,「不明是非」,就是是非颠倒,「沉迷在五欲六尘当中」,迷在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里头,「闻道不解」,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这些道理,他听了听不懂,这都是恶道习气未除。这当然与他前世有关系,他这一世才有这样愚痴的果报,所谓是眼亦盲心亦盲。他不想一想他的『宿行因缘所之』,「宿行因缘」就是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这是一种报应,所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没有想一想,过去世这些善恶因缘所之,带给你『精神报应』,而精神......

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3讲

(第三集)

198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15-006-0003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jump》第三讲,第一页第三行,经文:

【不违道禁。斋戒不厌。】

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我们讲的第二段,还没讲完。前面介绍过「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这四句都相当的重要。由经文来看诸位就晓得,佛法的修学,小乘与大乘佛法是一脉相承,从最基础的修行法,与最高级的修证,可以说没有两样,真是始终是一如,是不变的。『不违道禁』,「道」是说理论、道理。我们这表上有,表上讲的「不违道禁」就是不违背道理,禁是讲的事,就是净戒,不违背理,也不违背事。『斋戒不厌』尤其是重要,在这里诸位请看,「净心曰斋」,不厌是精进。现在有很多人发生误会,把吃素当作是斋,这是错误,我们要把它搞清楚。素食是素食,斋是斋,在佛法里面称为斋,是讲日中一食叫做斋,日中现在在佛门里面一般称为持午,这就是斋的意思。持午严格的讲是过中不食,这是斋,因为如果讲午,在我们中国来说,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钟都叫做午时,午时有两个小时。佛的制度是每天日中之前可以吃饭,过了中之后就不吃,凡是有沉淀的东西都不吃。他为什么不吃?诸位也要晓得一个道理,佛陀在世那时候......

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讲

(第一集)

198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15-006-0001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次我们再讲这部小部经,依照古人讲经的规矩,有所谓「十门开启」与「五重玄义」。这个方法虽然是个古老的方法,在过去还是有很多人运用,现在运用这个方法是愈来愈少。在我们讲席当中也不常用,特别是在电视录影上,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往往都不采取古人这个方式。可是今天我们依旧采取这个方式,让大家可以就我们这个节目当中看看古人讲经的方式。当然古人的方式是相当的繁杂,所谓是有讲经的仪式,我们今天是用很短的时间,只能叫诸位了解有这样一桩事情。今天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来跟诸位介绍经题。

五重玄义我们一看就晓得,它是有五条来叙说这一部经里玄妙的义理。它的用意是有两种,第一种,在我们没有展读经文之前,先说明这部经的大意,使我们对于全经的内容、宗旨有个概略的认识,这是第一个意思。这个意思里面含著有,在老同修当中指导他修学的纲领,对初学的同修它有个引导大家听完全经的义趣在。它的缘由简单的讲是用这五条来叙说全经的内容,也就是全经的结晶、精华之所在,宗旨之所趣向,好比网之纲,衣服的领子,我们常讲提纲挈领。因此,古人讲......

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讲

(第二集)

198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15-006-0002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jump》第二讲。在上次我们给诸位介绍过经题与翻译的人题,经题里面简单介绍了本经的玄义,人题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我们将年代与世高大师的略历都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个里面还有「沙门」与翻译的「译」,沙门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是「勤息」,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称呼,当年在印度是出家修道人的通称,这个出家不一定是在佛教,像印度教、婆罗门教,他们都有出家的,所以是一种通称。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佛教出家人的专称,专门的称呼。这个称呼是很谦虚,到后来译经的大师都称为「三藏法师」,世高大师当然是三藏法师,就是通达经律论三藏,用沙门是谦虚、是客气。

「译」这个字是翻译,也就是将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我们中国文字。在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尤其是在上古的时候,舟车还不能够普遍的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虽然是很小,可是言语就不相同。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往来,就与现在国家与国家当中的外交一样,当然需要翻译的人才。我们读历史晓得,周朝虽然是有一个中央政府,周天子,天子以下所谓有八百诸侯,这就是小国的君侯。而且每个小国除了对于天子的尊重、......

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讲

(第五集)

198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15-006-0005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jump》第五讲,经文第二页倒数第二行,「佛复告阿难」从这个地方起。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在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世尊训诫我们应当要破除迷执,这是这章里面最后的嘱咐,也是劝告。如果我们以一般经文的例子来说,这段可以说是第一大段里的流通分。再告诉阿难尊者,『佛无二言』与前面「佛语至诚,终不欺人」互相照应,这就是说明佛的言语是真诚的,决定没有妄语。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如来所说的是真语者、实语者(真就是不妄,实就是不假)、如语者(如就是如其事实)、不妄语者、不诳语者。这是《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佛的言语是五种的真实语,决定没有欺骗我们。佛说这些话无非是要我们对他信任,能够相信他所说的这些道理、事实,因为有许多理论与事实不是我们凡夫常识所能够理解的。这几句经文里面的含义都相当的深广,我们在表解里面跟诸位细细的来介绍。

这是第一段,「三宝难逢」里面有两段,经文都不长,第一段说「宿有福田得逢佛法」。由此可知,如果过去世没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

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6讲

(第六集)

198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15-006-0006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六讲,经文第三页第一行「阿难复白佛言」,从这个地方起: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本经的第二个大段落,讲「杀业责任」。在没有讲经文之前,我们要把这一段的大意跟诸位做一个介绍。佛法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在第一个大段,我们已经费了十个小时,把「事佛吉凶」的意思说出来,这一段是属于对于佛法的认识,今天这第二大段,它的宗旨是说佛法的修学。佛法修学,无论是大乘佛法,或者是小乘佛法,它的纲领是离不开戒定慧。在初学,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人天的佛法是以戒学为中心,因为人天那是求福报的;小乘声闻、缘觉是以定学为中心,其目标是要了脱三界生死轮回,以定学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慧学为中心,讲求的叫三慧,闻思修三慧。当然,戒定慧三学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可以把它分成初级的佛学、中级的佛学与高级的佛学。这个地方讲「杀业责任」是代表戒学,是初级的修学佛法,所以必须要把大意跟诸位做一个介绍,请看表解。

杀生是戒律里面的第一条戒,我们先讲科题,「杀生责任第二」。先解释什么叫杀生?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