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了凡四训》修学报告:改命过程就是修心过程

很多年前弟子已经看了《了凡四训》的电影版和老法师的讲记,看此书其实是因为看了《和谐拯救危机》,老法师经常提起《了凡四训》的名称,也让弟子有了看此书的欲望。弟子步入佛门的因缘皆因《和谐拯救危机》这张光牒,然后对佛教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其实是弟子第一本看老法师的书。这次能够再听老法师讲一遍,弟子比以前的理解加深了很多,老法师说这本书影响了他一生,弟子却是因为这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

在以前弟子不相信命运,更不相信这个世界会有鬼神、有佛菩萨、有地狱、有天堂、有西方极乐世界……更不相信人会有轮回。只认为人是要靠自己的,只要自己努力上进,勤奋工作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美满生活。弟子的脑子里面总是想着如何赚钱、如何享受,每天忙碌于生活和金钱物欲中不能自拔。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弟子的人生开始遭遇了一些挫折,就开始抱怨,为什么自己付出的感情得不到回报;抱怨为何自己工作的成果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看到别人愚蠢笨着却能赚钱比自己多;抱怨家人为什么自己怎么做都是错……一切对别人的不满、对社会的不公情绪总是缠绕着弟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风水算命师,弟子让他算了人生的第一次八......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1讲)

为什么要讲《了凡四训》呢?可能有的人知道这本书,有的人没看过,不过不要紧,我用一句话把它说明白:《了凡四训》就是一个叫袁了凡的人给自己的儿子写的告诫书,因为有四个章节,于是就叫《了凡四训》了,跟我们现代讲的家书,是一个概念,只是没经过邮政局而已。

既然是一个小小的告诫书,为什么要讲它呢?说实话,我跟各位网友聊聊这本书,真不是因为多少学者重视这本书,也不是因为这本书多有名气。要说学者重视,名气度高,那古代典籍没有哪一本能够跟得上《论语》。既然要开讲了凡四训,原因是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儒家、佛家、命理三家学说,这在古代典籍中是极为少见的,如果是用采用活生生的个人经历来说明这三家学说,那就只有《了凡四训》一本。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地写了出来,谆谆告诫儿子,我就是这样把命运给改了的,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这太震撼了!说得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把“命”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

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袁了凡平怎么就把命改了?怎么改?连《论语》中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怎么就把命改了?注定的事情,改不了,我想大......

道能知命,佛能改命—读了凡四训众善书有感

初窥了凡四训,乃为文中所意者惊。起先或有不信,而后诸事所明,原来万般如此,真是道能知命,佛能改命。

未信之前,余曾一载无所事,乃至食宿,皆老所予。亦尝遍寻工事,或嫌之脏累、或弃之薪少。终有少劳而多薪者,却厌之无欲。无果。

闲末之余,突发善心。寻人佛法,以见闻之。偶阅了凡四训,为其中立命之学所惊不小。是道能知命,然非佛可改命。知立命、方改过、行积善、多谦德,则福报不求自来。中语虽重,然余意乃轻,不甚全信。

虽如此,亦有仿心验之。去岁季夏,乃购鲤子数尾,持回向偈于河中放生,以证之虚实。

其实本为偶兴之举,心道即一无所得,亦多善事一件。总归无所事强乎!

然是年仲秋,放生两月有余。再求工事,未料竟有贵人相询,为其所工。薪不菲而少劳正对兴!怡然前往。若数月前,不敢作此想矣!

工事之时,每月亦不忘放生功德。偶有忘时,次月补上。如此半载,本善渐萌,而天性渐发。时迷于影视。竭力而索其法,自资其本,上下皆学,非是科班,竟通之皮毛,乐此不疲。

至今岁县赛,得其二,奖金三千。得报数月所投,尚且有盈。劣绩如此,虽不过尔尔,但细想之下,此前种种,非是福报所照,何也?

至此始信道能知命,然非佛可改命。于是一心向善,竭诚学佛,本愿......

学习了凡四训后,3700人考试第一

以前的自己并不是好人,极其自私自利,还犯过很多错误,两年内参加过很多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幸好有佛菩萨保佑,接触到了凡四训,经过5个月的改正,这次参加考试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无尽感恩,希望大家也坚持学习改正,一定能改变命运!

学习了凡四训后,人缘也变得非常好,家庭也更和睦了,最主要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没有了,心胸变得宽广,身体舒畅,不得病,有了慈悲心,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我的改正方法:孝顺父母,以前不做家务,现在主动做,不和父母顶嘴,凡事先想着父母;戒除杀盗淫妄,一直吃素,淫念、贪念、妄语一定要时时警惕,身口意上都要戒除,有妄念起时常念阿弥陀佛;多进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多多的去放生,平时多做义工,多接触善良的人,多布施穷苦人、困难人,自己学习了新的知识也要热心去教他人,这也是法布施的一种,我经常免费为他人授课,很多知识不用复习就记得很牢固,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多看善书,以前自己不懂事爱看乱七八糟的书,现在很后悔,觉得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弟子规里讲“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智”,对于不好的书,一律摒弃,我现在只看关于传统文化和佛教的书,还有看一些净空法师和陈大惠老师的教授视频;每......

再学净空法师了凡四训有感

两年来虽然已经不为自己求了,唯一就放不下为孩子求,而且焦头烂额,美曰其名我是为了给学佛对外有个好交代让人家相信佛法。还是因为不肯放下为孩子有所求,很精进修三大布施,大放生、天天流通法宝、供养寺院、斯里兰卡佛教大学、三时系念,跑了大悲古寺、天目山。拜见了齐老菩萨、悟道法师、谭林长。

效果:

1、孩子快速摆脱了叛逆期,性格心情大好,食欲恢复。

2、全家在家里全吃素了,家里断买一切三净肉。

3、家庭关系大转好。

4、只是孩子快中考了,成绩似乎如入禅定,如如不动。我也从以前不解怀疑、焦急、无奈、接受,随喜儿孙自有儿孙福,欢喜。

5、自己福报现前不上班有工资5000元。心安理得了,尽量都闭门关机,社会来往简单,孩子学习不去瞎操心,白天一个人在家,买菜做饭变得简单厨艺却大好吃,神奇!

现在再看到老法师如是说:(理解更深了)

1、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定数。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一样,许一万桩善事做得很辛苦,这是小善,因为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著。

2、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被数拘住被定有命。

3、真正做到无争无求没有妄念才能超越突破命运(做命运主人)。

4、了凡先生有求所以只能改造命运,但是并没有超越命运。

5、我们动一个......

《了凡四训》六句话,改变你的命运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四篇家训。文理俱畅,豁人心目。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竭力提倡,因而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积善累德,改造命运的经典。

明朝时期的了凡先生,家境并不富有,但却非常喜欢布施。平时常常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每日有一定的课程。不管公私事务多么匆忙、繁重,也不曾暂时废止。他曾写下四篇【戒子文】,在民间广为流传,就是如今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一书。

文中自叙了早年命运被孔老先生算定,丝毫都无法跳脱“命数”的范畴,无论是考试名次,还是官位升迁,都一一应验了,因而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对于世上的一切,心灰意冷,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进取之心了。直到云谷相会,由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袁了凡(原名袁黄,字坤仪)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于由此“悟立命之说”。

以下是由《了凡四训》里精选的改命警句,还望各位读者细细品读,立命改过,从而改变命运。

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译: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

省悟:福......

白话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学袁译

佛学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执,迷信幻觉、而导归正信、正见、正行、正觉,它指明了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而所形成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景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就因为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关于一个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对于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现在的[果],那果就表现为现在的命相;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因]种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缘]去完成,但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还只是佛教......

了凡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气数”呢?虽然说“气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会被“气数”所束缚。

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气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气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一个人被“气数”拘住,那就是凡夫。

了凡问云古禅师;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能逃的过吗?云古禅师曰: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若为人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变命运。

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了凡四训》:有过就改需具备三种心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译文:

春秋时期很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就能断定他的祸福,没有不应验的,在《左传》、《战国策》等史书记载中都可以看得到。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译文:

大抵说吉凶的征兆,萌发于心念而由身行引动,非常厚道的人常收到福泽,而过分刻薄的人就常接近灾祸。一般世俗人的眼光多有遮蔽,就说祸福没有什么一定不可预测。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

诚到极点就与天道相合,如果福泽降临到一个人头上,观察他的善行就一定先知道了;如果灾祸要降临,看一个人不善的言行也一定先知道。你期望获得福泽而远避祸殃,没说行善之前,先必须改正过错。

人生不怕错,就怕不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译:补贡后我进入北京国子监,在京城停留一年,成天只是静坐,并不读书求进。己巳年,我到南京贡院游学,没去贡院前,先去栖霞山云谷寺拜访云谷禅师。两人同在一室相对静坐,三昼夜没有合眼。

命由己作 福由心生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译:云谷禅师问我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贤,就因为妄念缠缚。你静坐三日,不见起一丝妄念,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呢”?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译:我回答说:“我被一位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命运,荣辱生死,都是定数,就是想要妄想,也没有什么可妄想的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译:云谷禅师笑道:“我原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你也不过是个凡夫啊!”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译:我问为什么这么说。禅师答道:“人如果做不到无心,就一定会局限在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