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9~4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39)

第四讲

果平法师讲授

导 读

昨天我们在讲七支供养里面,把请佛住世支与回向支讲完了,在这儿我念一下回向支的长行。“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我们在回向支里面,哪些功德要回向呢?从礼拜支开始,然后一直到请佛住世支,前六支“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把这些功德回向给谁呢?它的对象是谁呢?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不是一个小回向,我只回向给我的亲人,或者是对我有恩的人,在这里回向的对象是所有法界的所有众生,我都愿意把我前面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怎么样呢?“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希望这些众生呀,常得安乐。从世间法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能得到安乐呀,哪怕是小到虫蚁,也有求安乐的愿望。比如很小的蚂蚁,它也希望自己是安乐的,假如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也会逃避。这是作为众生,不管是哪一道的众生,最重要的一个愿望。在回向里面,我就希望,所有的众生能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不要受到病痛的折磨。

下面呢,“欲行恶法,皆悉不成”,说我这个功德能够回向给众生,转恶成善。众生如果遇到恶法的因缘,就希望我们回向的善法,能够让所有的恶法没有办法办成。下面跟恶法相对,“所修善业,皆速成就”,而众生所修的一切善法,希望能够快速成就。这也是我们经常有发愿的,“违缘皆消灭,顺缘皆增长”。众生在修道的过程中,我希望回向善法给他们,让他们修法的违缘能够少一点,而修法的顺缘能够多一点。

一个修行人,如果修法的违缘障碍太大的话,对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就会坚持不下去的,所以对初修行人,常常要这样发愿:希望自己能够违缘消灭,顺缘增长。我们在做回向时,也就把这一句回向给那些修行人,希望“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从因果上来讲,有句话,叫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在造恶业时,是不会畏惧果报的,俗话说,“无知者无惧”。因为不知道因果的可怕,所以凡夫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不会惧怕后果的。而菩萨呢,因为对很微细的因果,都是非常了然。所以菩萨在做事情时,会考虑,这件事如果是要招感恶业的,是属于恶法的,菩萨就不会去作。但凡夫不会这样,完全是在承受自己的业力,随着自己的习气来作事,而不会去计较,事情之后会感招怎么样的果报。

直到凡夫在感受果报的时候,才会有畏惧心,不愿意去承担恶业的果报。所以我们作回向的时候,就是希望从凡夫位来讲,如果要造恶业,希望这种恶业不要成熟,而修善法时,善法功德,能快快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业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希望我能开示善法,给所有的众生,能关闭他们一切恶趣之门。恶趣,就是从六道来讲的下三恶道。如果我们造了恶业的话,就要下堕到三恶道。在做回向的时候,希望我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他们不要落入三恶道受苦。

因为从果报上来讲,若是下堕到三恶道,那是苦不堪言的,不要说地狱道、饿鬼道,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就是我们肉眼所见到的畜生道,也是相当的可怜。我们可以看到畜生道的众生被人鞭打,受人奴役,甚至剖肠刮肚,翻炸烹煮。我不知道新加坡菜市场怎么样,在中国的菜市场,会看到杀鱼、剖黄鳝,那情景真是非常地残忍。如果内心有慈悲心的话,看到后心里会很难受的。

但如果我们造了恶业的话,也就难免下堕恶道,去承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为了让众生免遭恶趣的痛苦,我们在作回向时,希望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能够为他们关闭这些恶道之门,而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因为从六道来讲,人、天居于善道,希望轮回众生能够下一世变人,或者是上升到天道,甚至于他们能通过修行,得到究竟的成就。这就是我们在作回向时,对人天善法的回向。

另外,就是对二乘道和菩萨道的回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一句话是大乘无我的回向。不但我要将善法回向众生,我还希望众生不愿意承担的恶业果报,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这当然是一种大丈夫相,是一种无惧勇猛的心态。一般人很害怕自己招感恶业果报,但作为菩萨,他是不害怕的,他不但不害怕承担恶报,还愿意承担所有众生的果报。

当我们有时在接触到一些大修行者时,就会发现,他在承担自己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时候,会把这一切痛苦观想为一切众生代受果报。我有一位师公定静法师,她眼睛不好,因为年青时画工笔,画得太多,用眼过度,后来眼睛患上青光眼,看不见了,她也是隆莲法师的同窗道友。

那时,我作为侍者经常在两位老人身边,我经常听定静师公说一句话:“我眼睛看不见,是在代一切众生受苦。”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您自己眼睛看不见了,怎么能说在代一切众生受苦呢?

后来通过菩提心的修学,我知道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菩萨的发心。说我自己在承担我的果报,但是我并不为承担果报而痛苦,反而把这样的承担,当成是一种修菩提心的方便。当然这是教我们的一种修菩提心的善巧。

其实凭心而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遇到一些违缘,遇到一些障碍,让自己去承受,让自己去担当。但作为一般的人,在担当违缘时是很不堪接受的,是不愿意忍受的。甚至于我们很多时候,更希望把这个应该自己承担的恶业,推卸给别人。但作为菩萨,从心量上来讲,不应该这样。菩萨不但要承担自己的果报,还要希望这种果报,是代所有众生承担。如果发起这种心,那就不一样了。虽然现在是在承担自己的果报,但这却成为菩萨修学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这就是菩萨和凡夫的不一样。

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当自己在承担自己的痛苦时,可以这样想想:我在承担我的痛苦,也希望我现在的痛苦,是代替所有众生承担他们的痛苦,希望他是健康安乐的,所有众生的痛苦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如果修行者能够再再地发这样的心,那么真正哪一天,当有事情需要我们站出来,替众生抵挡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这个勇气。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已经再再的薰习过了,我们已经非常熟练勇于替众生受苦。

其实承担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不愿意承担才是一种痛苦。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凡夫总会觉得“我不希望这样,我不希望那样”,要想逃避,但在这种逃避的过程中,反而让自己的内心极其不安,烦恼重重。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自己能够安住于当下,不但安住于当下,还愿意替一切众生遮风挡雨的话,这既是在承担自己的果报,也是在修学自己的菩提心,这种善巧一定要掌握。我们在欢喜承担的同时,恶业不但不会增长,反而让自己增长善业。

因此在作回向时,普贤菩萨就作了这样的回向,由众生因造恶业,所感招的恶业果报,当这种恶报成熟时,希望我来承担。而“令彼众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让我来承担众生的苦,而让众生都能成佛。不要说我们能这样做到,就是听到这样的话,能够照这样发心,可以说,也是值得让人称颂的。就像世间能被世人所歌颂,能够名垂千古的伟人,他们肯定也有这样的心态,自己愿意为别人承担痛苦,他们也有这样的心量,愿意把安乐施予众生。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这也是普贤菩萨的一个誓言。我修这个回向,是无有穷尽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不是一时一刻的回向,而是永远的回向,不但是永远的回向,而且在我的内心永远都没有疲厌。

这是关于回向。我们昨天讲到,七支供养在平时修法里,它占的份量很重,每一部修法仪轨,如果仔细分析的话,里面都包括了这七支供养。所以古来印度修行人,就把七支供养单独提出来,叫做修“七支供”。

我们回顾一下昨天,除了讲完七支供以外,还讲到正修菩提愿,《普贤行愿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修学次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从凡夫趋入到菩萨,可以依次第拾级而登。对每一步台阶只要我们认真去走,最后一定可以从凡夫成为一个真正的发心菩萨。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