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蔡礼旭-汇总合集003

处处替老人着想

处处替老人着想,“冬则温,夏则凊”,体恤老人、奉养老人。老人,人老了有点像小孩一样,对他的生活要比较能体恤。比方说吃东西,那你就不要催老人吃东西。所以陪老人吃饭你们不要吃太快,你们都吃完了,他觉得自己很慢就很有压力,要体恤备至。第一,陪老人吃饭,慢、缓。再来不能给老人吃凉的东西,对肠胃不好,要暖。还有不要给老人吃太硬的东西,软。“缓、暖、软”。这么体恤老人,这个也是慈悲心。所以爱护老人,这三个福田都具足了。而现在这个养老的问题在我们中国也是很受到重视,太多老人辛苦了一生,却被子女遗弃了

欲论人者先自论

“欲论人者先自论”,当然他有个反省,欲责人者怎么样?自己要先反省自己。今天我们要求别人、责备别人,结果自己没有做好,人家不服气,你自己五十步还笑我百步,很难让人家能接受你的劝告。在圣人的教诲当中,是绝对不先去要求别人,是“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你自己先做好,不先去要求对方,他就不会埋怨你,而进一步,他会被你的道德修养给感动。这段话其实给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恭摘自《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二集)52-180-32

修学要真干

很多修养很好的人都说到,“修学要真干”。什么是“真干”呢?“不自欺”才是真。这个真干,“真”的表现:不自欺,不夹杂邪念,这个才是“真”的表现。什么是“干”的表现呢?“不懈怠”。确确实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干的人不懈怠。还有“不自恕”。这个自恕,就是自我宽恕、得过且过了,那就很难提升上来了。所以我们从这里去观照,我们是不是真干。真干的人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记正念。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态度了,这个是真奋发了,真勇于从根本去改正自己。

父孝子贤

祭祀要尽心诚意,祭祀的仪式不一定要很复杂,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恒,做一个榜样让孩子来学习。有一位父亲很孝顺,侍奉父母非常周到,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固定时间去扫墓,他的两个孩子都看在眼里。有一天幼儿园发给他们一人一颗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孩子们没有当场把糖果吃下去,而是拿回家给爸爸吃。他父亲看了也很感动,儿子就说:“爸爸,爷爷、奶奶在的时候,你每次有东西都会先给爷爷、奶奶吃;纵使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你也常常还带东西去祭祀,今天我们学校发了两颗糖果,我应该让给爸爸吃。”

精进度懈怠

精进度懈怠。一生要有成就,绝对要精进。为什么?“从善如登”,一个人修德行善像登山一样,登山,一步一步,卖力往上跨。但是一不觉察,“从恶如崩”,一起个坏的念头了,就好像爬山一脚踩空,没踩好,滑下来了,“崩”,整个滑下来了。请问大家,滑到哪里?山脚下?那你也太厉害了吧。滑掉了,赶紧拉树枝啦,还让它滑到山脚下。你拉住了你才能不往下,但是那一下没跨好,都是重力加速度往下掉。为什么修道进进退退,甚至于是退多进少?“从恶如崩”啊,一不觉察,那个妄念就纷飞了。赶紧抓住树枝重要啊,那个反射动作要快。

人生的际遇不可能说都满我们的心意

人生的这些际遇,确确实实不可能说都满我们的心意。人生要培养一个心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个心态非常重要。有这个心态,会尽心尽力尽那一份道义。日久见人心,之后人家身边的人一定会感动的。但是一下子不被理解,我们不要去埋怨,“岂能尽如人意”,这一句话,是我第一次到新加坡,坐上车子,工作人员来接我们,他的车上就贴了这一句话,所以我一辈子都没有忘,“但求无愧我心”。这是十年左右记的一句话。所以,其实人应该是随时随地接触的人事物都可以学习,都可以积累。

要提升自己熏习的时间不能太少

我们做事,心境要非常的平稳来做事,心境为什么能平稳呢?那就要学习,要提升自己,熏习的时间不能太少。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根基,一不熏习,烦恼、习气就上来,这个叫客观了解,这个叫量力而为。因为宋朝的读书人给我们一个提醒,“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我们现在是几天不读书,面目就可憎?每个人状况不一样,但是我相信,不会超过三天。我们的功夫比不上古人,在退步,这是真的。所以就代表,熏习经教的时间一定要拿出来。每天不可以少,而且这才能走得长远。

念念为人着想,我执才能淡

修学,真功夫是这个我执愈来愈淡。能够念念为人着想,这个时候我执才能淡。但这个要练,在一切境界当中要练,不然,会在一切境界当中增长我执。修行人也很容易增长我执。为什么?懂了道理了,“我对啊”,我执又来了。所以,我们的警觉性不够,我执就会不知不觉愈来愈严重。比方我们在工作当中,突然人家有紧急的状况来找我们处理事情,同仁处理一个紧急的状况来找我们帮忙,我们当下能够体恤现在的紧急状况,赶紧协助,这就是在这个境界当中,没想到我,想到别人。

精进度懈怠

精进度懈怠。一生要有成就,绝对要精进。为什么?“从善如登”,一个人修德行善像登山一样,登山,一步一步,卖力往上跨。但是一不觉察,“从恶如崩”,一起个坏的念头了,就好像爬山一脚踩空,没踩好,滑下来了,“崩”,整个滑下来了。请问大家,滑到哪里?山脚下?那你也太厉害了吧。滑掉了,赶紧拉树枝啦,还让它滑到山脚下。你拉住了你才能不往下,但是那一下没跨好,都是重力加速度往下掉。为什么修道进进退退,甚至于是退多进少?“从恶如崩”啊,一不觉察,那个妄念就纷飞了。赶紧抓住树枝重要啊,那个反射动作要快。

面对任何人事物不起分别心

其实一个人能把分别放下了,那执着也不存在了。因有分别而生执着。有“好事、坏事”,就有“我喜欢好事,我讨厌坏事”,这个喜欢跟讨厌不就是执着嘛,贪嘛。好坏,就我们产生对人、对事、对物的分别。所以人提升境界,在哪里提升?面对任何人事物不起分别心,都好。师父常常勉励我们,“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大家感受一下这四句话,假如我们的心境是这四句话,请问还有什么烦恼存在?那每天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家都好人嘛,就没有分别了。所以不是境界的问题,跟我们的心境有关系。

做事时时要为大局着想

做事的时候,时时要为大局着想。格言当中有说到,“任难任之事”,你担任很困难的事,“要有力而无气”,这个事情已经很难成就了,你要带头出力,带动大家的参与投入,甚至是牺牲奉献的态度,有力但是不要生气。事情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还发脾气、还跟人摩擦,不是让事情更难发展?真正有大局观的人,不愿意添一丝毫麻烦。“处难处之人”,我们做事不可能不跟人相处,他的性格比较刚烈,“要有知而无言”,很有智慧能了解他的情况,包容,但是不要背后批评,背后批评又传出去,没完没了,这个都是大局观的态度。

真心现前能感动旁边的人

一个真心现前的人,怎么可能不感动旁边的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这点我们不能认同,我们可能打从内心里不相信这个真相。然后假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就会就觉得,“你看你看,这个根本就是没有办法回头,根本就是没有善根,你看我跟他讲多少次了。”那愈偏愈大,对人就不信任、有成见了。其实实在讲,我们讲别人没有善根的时候,请问是谁没有善根?我们已经怀疑他人了,怀疑“人之初,性本善”了,是我们没善根,不是他没善根。所以不回光返照,往往都是在看别人错,没有观到自己的心态有没有偏颇掉。

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是老师

我们是要把人栽培成机器,栽培成背书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还是栽培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所以,什么时候是学习?看电影的时候,每一个人他的人生思想观念,可能都会给我们启示。决定不是打开书本才叫学,随时随地,就像《弟子规》讲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谁是老师?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我们的学生假如随时随地在人事物当中,都能提升他的悟性、都能提升他的智慧,这个孩子你不用担心他了。可是每天他遇到人事物就是对立、就是不顺眼、就是生气,他赚再多的钱也不会快乐。

一切举动都安详才能练定功

心每天都是比较不定,什么时候练定功?都要安详,一切举动都安详,才能练定功。包含吃饭,你吃饭吃得很快,心都是比较不安的。那个都不能提升自己的定力。请问大家:今天起床到去餐厅吃饭,是安详还是急躁?刷牙也刷的很急,是吧?出门来了,这里还有一点白白的东西,自己都没发现。急呀,都会造成这些情况啊。包含像我也常常发生这个情况,那纽扣有一颗没有扣。那个都在给我们说法呢,有没有道理?它在给我们说什么法?它反映我们的急躁啊。人心很定怎么会出这些状况?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下来。

言语一定要理智,绝不增加对立

我们在言谈当中,一定是讲能够鼓舞人心,能够让团体更体恤、包容,更互相尊重,更团结,我们要讲这样的言语。我们的言语绝对不能造成团体的情绪对立,只能是化解对立。这个我们在家庭、在工作当中会常常遇到。家里的人发生冲突了,我们从中调解,可不能愈帮愈忙。这个时候提醒双方都要冷静,都要体恤对方,都要包容对方,甚至提醒都要“恩欲报,怨欲忘”,他才能静下来。假如我们讲的话是更煽风点火,那这个冲突就会愈来愈大了。所以言语一定要理智,能化解冲突,绝不增加对立,不然这个口过就很难避免。

耻心是改过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要改过,要抓住纲领去改,当然改过以前要发“三心”。要发耻心,别人可以做圣贤,我怎么可以一直堕落?“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这有志气。比方文天祥到了孔庙,看到历代的大儒,欧阳修、司马光这些留名青史的圣哲人,他小小年纪就期许自己,决定要像他们一样。所以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所以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早发愿的人。“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愿为随波逐浪之人”,这个随波逐流,力量很强,整个物欲横流,所以我们得真正爱护自己、把持好自己,进而要成就自己,人生不能空来一场。要真正有成就、有意义,那这一份发愿、这一份志气,就变成改过的动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发耻心。

不懂道理常常会看错事情

包含父母很节俭,有两个兄弟给母亲买棉袄,哥哥买的是九十九块人民币的棉袄,妈妈欢欢喜喜的把它穿起来。弟弟买是两百九十九块的棉袄,妈妈没说话,折起来就往衣柜放上去。弟弟很不平衡,我买的还比哥哥好,居然妈妈穿哥哥的,不穿我的。你看人有时候不懂道理,常常都会看错事情,甚至误解父母,误解他人。后来这个哥哥把弟弟找过来,他说弟弟,你买的那件棉袄其实我在百货公司就看到了。很好,我也很想买,但是因为我看到那个标价两百九十九块,妈妈那么节俭,你给她买超过一百块的她会心痛,她会舍不得穿。后来跟你大嫂又不知道绕了多久看到这一件,也质量挺好,只有九十九块,妈妈一定高兴。所以这个顺,很有道理。

熟读精思

朱子读书法里面讲到的,“熟读精思”。熟读了,我们才能记住这些教诲,在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马上能提起观照。所以修学一定一开始要先重量,就是你要读的遍数要够,他才观照得了。不要一开始就说,“我重质,不重量”。忽略了这个量,可能熏习的力道不够,生活当中都提不起观照来。所以这个也得要老实,要熟读。这个又牵扯到我们学习的重要的态度:要老实,老实听话去做。所以这个遍数就不能少。比方说,师长老人家说,《了凡四训》要读三百遍,诸位学长,我们读了吗?《了凡四训》对很多道理,讲得非常通透。但是我们假如不读到三百遍,就很难了解师长要我们读的苦心是什么。所以这个老实听话其实不容易的。

古圣先贤的故事能感动学生吗

讲课的时候都是五千年的例子,现在的学生是不是不能感受到?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先问自己:我们自己在读这些古圣先贤的例子,我们自己有没有感动?假如我们有感动了,那学生应该也会感动。其实小孩应该比大人更容易感动才对。我记得每一次听闵子骞的故事,或者讲闵子骞的故事,基本上是没有一次不流眼泪的。那我现在是练出来了,眼泪只在眼眶转,不滴下来。因为滴下来会影响讲课状态,所以练让它转,但是真的都感动。因为这些故事,它是至德的流露,这种至性的流露,一定会超越时空的,会感动现在的人。我是感觉到说,这些故事是可以讲的,而且要先感动讲课的老师自己。能感动自己,讲出来才能感动别人。

要互相成就,互相切磋,互相鞭策

其实说坦白话,人不有点压力,真的容易懈怠。日复一日,真的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得有点压力。所以,大家多多包涵,我手下就不……呵呵,我们这么难得的因缘大家聚在一起,要互相成就,互相切磋,互相鞭策,这才是好的同参道友,“直心是道场”。“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两个人都错了,没有尽到朋友、道友的道义,那叫人都没做好,那怎么作佛啊?《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体会这一句“善相劝,德皆建”,是道义,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怕得罪人,嫌麻烦,这个都不是道义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的存心。

忍住情绪、脾气才能有定慧

我们遇到人家直接讲我们的习性、过失,特别磨炼人。我们可能习惯解释,或者是不能接受别人讲我们不好,情绪、脾气好像就快冒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就全烧光了。“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一个人修养到什么程度,就看他忍辱、忍耐的功夫到哪里。有忍辱才有禅定,定才能生慧,不能忍住情绪、脾气,这一生不可能有定慧。所以了凡先生也很厉害,光看到他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都能够平怀顺受,就能断定,“天必相之”,上天会保佑他的。果然,那一年,他就考上了。这个“天必相之”,我们也从这里感觉到,了凡先生对于宇宙人生,对于经典的教诲,丝毫没有怀疑。

孝顺父母要用理智去孝顺

我们父母带领家庭,在很多事情当中,要时时有反省自己的心。不能得父母欢心,我们要反省。孝顺、孝顺,“顺”字,还有懂得体恤亲心。不过在这个时代,孝顺父母还得要用理智去孝顺。因为可能父母,他也没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价值观的熏习,所以有可能父母的价值观还是比较偏向于功利的一个方向,那这个不能怪父母。因为在这种社会氛围,很难不往这个方向去追求。而父母在追求这个名利的方向,其实他也是不了解,他觉得这样子才是可以过上好日子。所以这个时候,得要用耐性好好地跟父母善巧、方便地沟通。这个时候不能用道理去压,也不能忤逆。这是用柔软的心加上智慧,去引导父母不妥当的价值观。

发布: admin 分类: 蔡礼旭 评论: 0 浏览: 0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