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蔡礼旭-汇总合集001

时时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没有跟道相应

这个君、亲、师的角色,在这个时代,事实上我们扮演这三个角色,也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不是说我们今天当领导了,我们什么德行都具备了,这不可能的。所以既然都还没有具备,又得要做这三个角色,怎么办?那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在道中,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没有这种谨慎态度,没有不随顺自己习气处世待人的。为什么?我们总得先进入圣贤人这个模子,三年、五年根基扎下去了,真的可以达到“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可是它前面是要先守这个礼,守这个讲话做事的原理原则。所以师长才一直强调扎根,你要把根基扎好啊!

谦则受教有地

为什么修道的过程当中,一开始最重要的,要放下自己的邪知邪见、错误的思想?不放下,装不进来。有一个禅师很有修行,有一位居士,就要去跟禅师请教修行。禅师请他坐下,就给他倒茶,结果倒倒倒,就满出来了。这一位居士马上很紧张了,哎呀,满出来了,满出来了,别倒了。禅师讲,满出来就倒不进去了。所以《了凡四训》说,“谦则受教有地”,谦虚才能受教。觉得自己有什么,自满了,善知识的教诲就进不去了。说,“欸,我很听师父的话。”听师父的话不是嘴巴讲的,讲的不算,要看实质。我们平常跟人谈话,十句里面,几句是师父教的?假如一句都没有,那说听师父的话,铁定骗人的。

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

很多同修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一谈起话来,眉头都皱起来,讲到家里的情况,语气都非常急促。急,解决不了事情,心要先缓下来。我们为什么急?急于要别人改,没有急于自己改。因为急于要人改,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急了之后,当一个人对我们很急,我们能平静得了吗?当我们自己心都静不下来,怎么可能去让人觉悟?我们修学人,第一个要打破的就是浮躁,所以说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下来。怎么定?从自己修身开始做,别人对不对暂且不要批评,暂且不要挂心上。我自己有没有做对?今天希望孩子孝了,我自己孝了没有?今天希望孩子好学,今天希望同修们一起好学,我好学了没有?

人与人的相处要真心对待

人与人的相处,要真心对待,这个不是交易,不是说对方对我好,我才对他好,这是我们做人应该如此,要爱敬对待别人,不会因为任何的情况而改变。假如我们改变了,那我们就变心了,就不是用真心了。清朝有一个神医叫喜来乐,他有说到,“今天有一条狗受伤了,那我是当医生的,救死扶伤是我的本分,我把那条狗给治好了。有一天牠心情不好又咬了我一口,结果没多久牠又病了,我治不治牠?”这个就是每个人回到自己内心深处,爱敬对人是我做人的根本,怎么会因为他的态度而改变?那我是利害心,不是道义的心,那我学圣教学了这么多年,不是白学了嘛,义跟利我都分不清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

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了,昨天讲错什么话,清楚吗?昨天起的念头,哪里偏颇了,明白吗?假如不明白,从何修起?假如不知道从何修起,那这蹉跎光阴,每天都这样流失掉了。“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但是,“明须良朋提醒”,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自欺,还有一个障碍,叫“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自己发现不了。所以,这个时候心态就很重要,什么心态呢?人家劝我们,我们要欢喜接受,人家才提醒得了。我们现在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人家提醒,我们还跟人家生气,那谁敢跟我们提啊?

让人家如沐春风也是布施

“布施”,不单是指财物上的布施,更高的是无形的,人家跟我们相处,人家就觉得很舒服。有一句话叫走到哪里让人家如沐春风,这也是布施。你走到哪,人家都吓得半死,那就没有布施了。因为布施里面还有“无畏布施”,不给人恐惧,不给人难过,给人欢喜。而且这个布施里面最重要的,一定要把这个自私自利把它放下。慈悲是念念为人着想,念念为人着想才把自私自利布施掉啊。所以“慈悲欢喜”,对自己念念保持为人着想;然后给予别人,常常让人欢喜,这个就是落实布施了。

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先协助

“见人错事”,事情已经发生了,既然已经造成了,我们再发脾气、再指责也没有帮助,那变成随顺瞋恨心,那是愚痴、不理智。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先协助。”犯错的人,其实他也很自责,这个时候你只是尽力的去协助他善后,他反而更觉得不好意思,更觉得忏悔。因为你又协助他,大家又心平气和的把这个事情做个讨论,大家就在这个事情当中得到智慧、得到提升。所以这些风气都在领导者的心念,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恕道的精神,从我们领导的身上去做出来。

对治习气要靠自己

实质的用功还在对治习气上面。而且要靠自己。人家给我们方法了,我们就得要自己下功夫。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我们个人,不能去依赖。我们刚刚说这个主动,孔子的一句话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你们也要背一句嘛,这一句念起来挺有味道的。都不会去主动的想方法,“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克服?”所以“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当中祖先都会保佑;你自暴自弃了,谁都帮不上忙。要主动去突破,主动去克服。

要相信自己是很有潜力的

要相信自己,自己是很有潜力的,这个信心就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如何爱自己呢?一定要信任自己。我本来是不信任自己,可是我相信老祖宗不会骗我,后来开始打开经典,经典说“人之初,性本善”,我有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有明德!可是问题现在我的德能、智慧,为什么没有办法完全发挥出来?“苟不教,性乃迁”,我现在被习气控制住了,只要习气去掉了,本有的明德、智慧就透出来了。拨云就能见日,那个太阳本来就在那里,我们本有智慧德能。

照顾与我绝情的人

孟子那句话,我们时时观照,“求其放心”,迷失的真心,把它找回来。我们因为境界而改变了处事的态度,这个都是真心迷失掉了,所以要“照顾与我绝情的人”。他与我绝情,我不与他绝情;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跟我断交,我不跟他断交,保持自己的真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为实在讲,他生气、怨恨,那也是一直在变化,也不是真的。只要你坚持对他好,慢慢的他就知道,原来你是对事不对人;假如他生气了,你也看他不顺眼,那这个梁子就愈结愈严重了。

忍的功夫,力忍

忍的功夫有几种。第一是“力忍”,硬是把它压下来。当场脾气快上来了,实在受不了了,硬压也压不住了,怎么办?先离开现场。大家不要说,“好啊,历事炼心很重要”,结果那个境界已经扛不住了,还硬撑在那里,那就不好了。你真的忍不住了,先离开现场为好。当下你就深呼吸一下,然后“对不起我要上厕所”,赶紧去厕所,先发泄发泄没有关系,先把这个气排一排,稍微平和一下再回到现场,这个是硬是把它压下来。不过怕到时候压压压,火山爆发就麻烦了。

不断提升戒定的功夫就会有觉照的智慧

大家有没有经验,自己一个烦恼,突然起个正念,这个疑惑就解除了?有没有读经读着读着想通了,有没有?所以智慧是本有,只要自己不断提升戒定的功夫,就会有觉照的智慧了。“戒”,守规矩,首先生活要有规矩。你生活很杂乱,心都是散乱、纷乱,就不可能有定性、定力,更不可能有智慧去觉照。所以这四十五天我们在一起学习,很重要的养成正确的、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习的习惯。学习习惯每天要坚持,修学没有一蹴可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失意,泰然处之

自己失的时候呢?失意,泰然处之,不要太难过,事情已经发生了,要面对它,要解决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中得到教训,坏事就变好事。而且哪怕这个“失”不是自己的过失,哪怕是被人陷害了,也是好事。为什么?消业障嘛,报掉了嘛。所以这些道理真想清楚了,这个世间有没有坏事?诸位同仁居然开悟了,世间没坏事了,你好日子来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人假如每天烦恼很多,那叫自讨苦吃,自己好日子不过,尽要被自己的习气折磨,那也没办法了。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我们又谈到“不瞋”,不瞋恨,不乱发脾气。《格言联璧》当中有讲到“忿如火”,一个人的愤怒像火一样,“不遏则燎原”,你不遏制它、不调伏它,那个怒火可以把整个草原全部烧掉、森林全部烧掉。有人因为一个怒火不能调伏,最后夫妻离婚,孩子、家庭破碎,这样的情况很多。所以老祖先教诲我们“窒欲”,节制欲望,不贪;“惩忿”,要调伏忿怒,不瞋。

福在受谏

其实,我们思考一下,人其实是需要被提醒的,当人被提醒的时候,他的水平就会提升一点。所以大家要感谢身边常常有人提醒,那是很大的福报。老祖宗说“福在受谏”,接受劝谏。我们能接受《弟子规》的劝谏,我们的人生就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去经营、去发展,这个是很大的福气,而且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取人之敏恕其疏

“取人之敏恕其疏”,这个人思惟非常敏捷,但是他粗枝大叶,有时候忘东忘西的,是不是?那你就要包容他,当然也要慢慢的

让他这个粗心大意改过来。他是你的下属,你也要教导他。不只不能去批评指责他的缺点,反而还要帮助他提升,所以才叫教

导,才叫引导,才叫训导,所以叫领导人。

期许自己后不再造

我们常说要历事炼心,在经历的事情当中炼清净心,看自己有没有染着。但是有的话也不要太难过,这很正常。修道的过程,“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得有染着的念头、不对的念头,赶紧转过来,后不再造,后不要再起。这样期许自己去用功就对了,然后在历事的过程当中,时时能以经典来观照,这样那些教诲就愈来愈熟悉了,遇到境界,马上就提起来了。不该讲的话还没讲,提起这个观照就不会再犯错了。

用反省的心来面对一切的境界

人能用平常心,能用反省的心,来面对一切的境界,事事是好事,时时是好时。大家看着我的表情,好像不是领会了事事是好事,时时是好时的那种心情。这句话吞不下去,是吧?要体会到那个道理,要会转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人这一生统统是吉兆,哪有凶灾?所以人不明事理,就会疑神疑鬼;明事理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做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我们很清楚做事的目的了,就不会陷在事相里面,就能够保持理智,就能够善观己心,做事的时候看清楚自己的心。再来,处处体恤别人的心。所谓“做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您看这个做事态度不是在自利利他吗?论人为什么要先将自己想?比方我们在谈论这个人有什么习气,假如我们真的反省,很可能我们讲别人的地方,我们自己都还有,改掉都来不及,不先去看别人了。

知道了再犯那叫明知故犯

我们在前半辈子,在还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可能都有不孝的行为,让父母操不少心。现在学了以后,那就应该“知耻近乎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学了之后再犯,那叫明知故犯,就要更警惕自己,下决心改习气,力行孝道,力行古圣先贤的教诲。

从一个缺点、一个习气全神贯注去对治

大家一听到说“马上肯做",有时候经读多了、课听多了,很想做,但是好多都需要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念了《弟子规》念了一遍,哇,一二十个地方都要做,结果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统统没有做。有一个方法,就是:一段时间专门从一个缺点、一个习气,全神贯注去对治它。

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

对治这个傲慢。老人家有句法语,叫“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别人错为什么对?叫正常现象,他没有学过,他怎么会就包容、宽恕?“我对的也是错的”,因为我们起一个“我对”,就要去争对错了,高下已经出来了,我错了,我已经被习气牵着走了,当然错了。亲人之间是为了争个对错吗?还是为了利益对方?所以家里不是法院,家里是讲情义的地方,讲情就互相疼爱;家里假如讲理,讲理就气死你了。这个也是通达人情事理。

别人劝错了都欢喜

人家劝我们,我们欢喜接受,“直谅士,渐相亲”。其实,人不容易看清楚自己的程度,往往会高估自己。比方,“我也接受人家劝啊,他劝我我又没有不听。”光听这几句话,就知道还是不要劝他。劝的时候,自己又一直在解释,别人下次也不劝了,是吧?好像变成他在错怪你,那他就不讲了,到时候哪一句你听着不顺耳,下次看到他,就躲到其它方向去了,他犯不着结这个怨。这个要学唐太宗,别人劝错了都欢喜,这个可贵。

修学首先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错估自己的境界。所以我们说勘验,有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现出来的,心平气和。其实我们常常会动气,主要的就是强势,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头,“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控制的念头一起来,人的脾气就容易控制不住了。所以修学首先我们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别人。不控制别人,心就柔软。

做事情要专精

做事情要专精,所谓“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精进”。你不能学一大堆,什么都好像懂一点,什么都松。就像挖井,你挖了十口井,没有一口井挖到水,不如深挖一口井,所以专心专注非常重要。“事无巨细,不专则不精;业无大小”,你不管做哪个事业,“业无大小,不熟则不巧”,熟能生巧。德国人这一点做得很好,他很多行业,那个公司几百年他都做同一个东西,做到一门深入,谁都比不上他的技术。

高己卑人念

儒家讲的礼敬是自卑而尊人,自卑而不是卑人,尊人因为了解每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自卑,这个“卑”不是瞧不起自己,是很清楚。“但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自己知道自己还有分别执着,还有很多习气要改,这个时候就要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生这个心自自然然就谦退了。人与人在那里争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往往就是觉得自己对、别人错,才争得起来,突然有察觉自己有做不妥的,那个气焰就下来了,傲慢就下来了。“高己卑人念”。

忘记对方的恩德就会厌故

我们冷静观察人与人的相处,一开始都有一段热络期,大家有没有发现?一开始认识,哇,这个朋友真好!等热络期过了,相处久了,对方有什么毛病看到了,然后那种热情可能就有点退了。所以为什么“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为什么会喜新?热络期还没过。人为什么会厌故?相处久了,付出忘了,恩德忘了,就记对方的缺点,就记对方的不是,才会产生厌故喜新的状况。不然朋友应该是愈老、交情愈久,愈好。所以不是境界有问题,是我们的心有问题。

不断放下心中的牵挂、妄念、习气

我们刚刚讲到炼心法怎么炼?心中无一事,唯有心中无事,“乃能事事”,这有味道。比方你刚刚罣碍的事没有放下,另外的人来找你谈话,有听没有进;或者你对这个人有成见,你边听就边有对他的一些怀疑跟看法,你怎么去应这个事情呢?所以这句话在自己处事待人再去看看,很有味道。要不断放下心中的这些牵挂、妄念、习气,“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你真的要静得下心来,要时时炼胸中无一事,慢慢的功夫才能得力。

发布: admin 分类: 蔡礼旭 评论: 0 浏览: 1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