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蔡礼旭-汇总合集002

一切东西都要非常爱护不要糟蹋

再有就是对物的恭敬。一切东西,我们都要非常爱护,不要糟蹋。有一次我在大学里吃饭,看到很多大学生吃完饭离开的时候,盘子里面几乎还有一半的饭菜没有吃,也许他们想着我家有钱,我饭不吃完代表我很有钱。这叫糟蹋食物。有一个成语叫暴殄天物,米要种三个月,而且每天农夫要流很多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耕田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还会伤害到蚯蚓、昆虫的命。所以饭能吃到我们嘴里,不知道农民要流多少汗水,伤害多少昆虫,所以不能糟蹋粮食,要珍惜它。我的福花完了,我的命也走了,叫禄尽人亡。你对一切人、事、物尊敬,那就是老师的好学生,也是圣贤人的好弟子。

团体彼此之间不信任随时都会瓦解

一个团体彼此之间不信任,这个团体随时都会瓦解,因为互相不信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互相的信任,怀疑了,这个团队再有一百人、一千人,可以在一夕之间就瓦解掉,很脆弱的。可是假如互相信任,谁都不能影响,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断金,“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大家看,整个圣教弘扬开来,一开始都几个人而已,彼此信任,众志成城。那我们体会到了,别人不相信我,我一定相信他,慢慢那个风气就被自己带动起来了;别人不跟我和,我一定跟他和。其实谁不愿意跟人和?谁愿意怀疑别人?你完全的信任,那一份至诚就感通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轻浮要用稳重来对治

轻浮要用稳重来对治,不自欺,一定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找到,去调整。急躁,一定要用缓和来对治。我们现在在这个时代,比较容易形成的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才能千祥云集。“褊急”就是心胸太狭隘,当矫之以宽宏大量,要包容。“躁当矫之以静”,就是很浮躁,常常要训练自己能够静得下来。“暴当矫之以和”,这个“暴”就是很容易发怒,要时时长养自己的太和之气。粗心大意,当矫之以细心。我们烦恼愈能调伏,自自然然就感觉到智慧会增长。所以我们有这个态度了,了凡先生所谈的这些道理,我们都能拿来对治自己的习气,那学一句就有一句受用了。

莫再造新殃

“莫再造新殃”,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但是不容易做到。怎么做到?要伏得住习气。不然贪瞋痴慢起来了,哪有说不再跟人造新殃的道理呢?这个时候,我们说 “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辱,耐得住脾气,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所以处世当中,礼让,不争;忍让,不瞋;谦让,不傲慢。你看我们老祖宗这些教诲,都是对治根本烦恼。我们看到,不贪着了,时时先人后己,礼让别人,这个贪心就伏住了。所以处处能让别人,礼敬别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为礼让,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是吧?人家看到你就欢喜、舒服,因为你恭敬别人。所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很好的果报。

理解以后一定要去做

理解以后一定要去做,而且要能够学一句、体会一句就做一句,不然我们还是会变成学知识。学了三年五年了,可能一句教诲也用不到我们身上,可能一个坏习惯也没有改掉。我们再来一个约定好不好?下一次我们见面的时候,你也不用问我吃饱没有,我们直接见面,我们就谈我们改掉了哪一个坏习惯,下一次我假如看到有一个人看到我转身要走,我一定马上去把他“抓”回来,因为就是今天这一百四十多个人,不然他干嘛看到我要跑?因为我只跟你们约过,因为我们缘分比较深。你们不要又冒出来“真衰!”这样的心态不好。有缘是什么?善友为依,我们彼此互相砥砺、互相提醒。

要怜悯恶人

我们今天看到人家做错,绝对不能生瞋恚心,第一个,他没学过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第二个,我们看到人造恶,就像《太上感应篇》里面讲的,“大则夺纪,小则夺算”,他正在折福折寿,他再不断恶修善,他的灾难就要来了。这个时候是替他紧张,怎么可能会去生起这个对立、冲突的心呢?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怜悯恶人,不能嫉恶如仇,这样就不好了。再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见到恶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自己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容易,从别人的错误当中反省,我有没有一样的问题?那善人、恶人都是老师,只有我们自己是学生,心就平了,心平,就用理智去应对事情。

习气每天在污染、障碍我们的人生

学习圣教,知难行易。我们常常说“我知道了,但是做不到”,错。知道的人一定做到,还做不到就知得不彻底。跟大家做个比喻,今天你身上背了一包垃圾很臭,背了三十年,突然有人告诉你,你背后是一包污染你的垃圾。你真看明白了,你下一秒钟要做什么?丢嘛。有没有人一丢出去,拉回来,“哎呀,它陪了我三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可能,他已经看清楚是垃圾了,他马上扔掉。同样的,我们真看清楚这些习气每天在污染、障碍我们的人生,你真看明白了,你还继续容忍它障碍自己吗?所以看破的人一定放得下,放不下还是没看破这些习气在糟蹋自己,继续听就听明白了。

引导小朋友如何劝导同学

在劝导的时候,要反观自己的存心。小朋友很喜欢告状,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我们听了不要急于处理,要先问这位同学:“你告同学的状,你的存心是要帮助他,还是幸灾乐祸?”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我接着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朋友,就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就直接好言好语去劝导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听懂了,没多久就会两个人手拉手走过来。被劝导的小朋友就说:“刚刚他劝导我,很替我着想。”彼此一团和气。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检查自己的存心,到时告密就会蔚然成风,你会忙得焦头烂额。所以,人有真诚心,希望对方好,就会想到好方法。

涉世以慎言为先

我们这几天读《孝经》,其中有一句话一定要读进去,那我们就是名符其实的知识分子了,叫“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你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对进退,都可以给世间作表率。有了这样的心境,谨慎的态度就出来了。言语不会随便,“涉世以慎言为先”。我们昨天讲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这个“知”里面,还要包含这个,“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我们今天考虑不了深远,不要乱讲。不要去跟人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自己没有很清楚的,不要乱讲。这个是对言语要负责。

饭前感恩

孩子常常把他们所学到的表演出来。有一次,一个孩子的家族聚餐。一说开饭,这个孩子立刻就合掌,口中念念有词。所有长者本来筷子都要夹下去了,看到他这样专注,就都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把眼睛睁开,这些长辈说:“你刚才在做什么?”他说:“因为饭前我们要感恩。所以,我刚刚在念,感谢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感谢老师教我训我,感谢同学陪我一起成长,感谢农夫辛勤的工作及所有付出的人。”这餐饭还没吃,孩子的行为教育了当场所有的大人。当孩子所做出来的行为,能够影响到众人时,他就会感觉到他跟社会息息相关,他也有能力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

正己化人

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要求家人,首先从自己做起。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为什么人家会怨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还硬要求别人。人家表面上吞下去了,内心不服:你又好到哪里去,五十步还笑我百步。所以真能“正己”,那个“化”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就感化别人。而“正己”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一定先好好做好自己。不然我们的精神都是耗在看别人不对,或者是担忧别人、指责别人,这精神统统都耗在这里了。不如好好把自己做好,带动家庭的德风。所以时间一定要用在对的方向、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尽忠表现在尽心尽力

这个尽忠的具体表现,尽心尽力。什么时候是尽心尽力?其实从我们对父母尽忠。我们看到这些孝子的故事,都是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父母,“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到学校去,对课业尽心,对老师恭敬;在社会跟朋友相处,他也懂得尽忠、尽心。以至于我们现在从事中华文化的弘扬,那我们也要对这一份工作尽心、尽忠。在历代的榜样当中,我们最熟悉的诸葛孔明,真的是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孔明为宰相的时候,为丞相,他对老百姓是非常的爱护,尽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后来也是累得病了,寿命也没有很长。

柔软都表现在设身处地当中

柔软都表现在这些设身处地当中。“怡吾色,柔吾声”,态度。目标、态度都知道了。“谏不入,悦复谏”,每个字都有玄机。“悦”,你劝他的时候要找他高兴的时候再劝。“复”是什么?重复劝要有耐性,哪有说劝一次就改的,他又不是颜回再来的,是吧?“悦复谏”。要有耐性,要善巧,找一些对的时机点。旁边那么多人,你劝他,他多没面子,“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哪怕对方不理解,父母不理解,打你了,你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还是只记得那个目标,我要父母好,我要对方好。对方任何情绪化的言语、行为都不会落在我的心上。

勿忘至亲恩德

有个小女孩跟母亲吵嘴,自己就跑出来,不再回家去。整天都没吃饭,饿得半死,走到一家面摊前面,她看着那些面直流口水。面摊老板娘一看就把她叫过来,她说:“来!我煮碗面请你吃,不要钱。”当那个小女孩在那边吃面的时候,突然就掉下了眼泪。老板娘问她:“你哭什么?”她说:“你对我这么好,还亲自煮面给我吃。我跟妈妈吵架,我就跑出来了。”老板娘跟她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你就感动成这样,你妈妈帮你煮过多少碗面,你为何都忘记了?”所以,人在意气用事时,往往会忘了父母的恩德,忘了所有爱护我们的人的恩德。

老实、听话、真干首先要先打破“自欺”一关

老实、听话、真干,首先要先打破“自欺”一关,才算是真干。什么是真?什么是干?“有一毫夹杂、有一毫自欺即非真”,就不是真了;“有一毫懈怠、有一毫自恕即非干。”现在跟大家讲的都是比较高的标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上了,没有达到,最起码还有中等的水平。大家去感受一下,你真心要修行了,你就不会夹杂那些妄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你就不自欺了,这才能用真心去修行。“干”,真做了,干是什么?没有懈怠,精进不懈。然后没有自我宽恕,自己给自己台阶下,都给自己一大堆理由,这不行。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我刚刚上楼以前,到厨房要洗碗,其中有一个水龙头的水还在流。那个水龙头稍微有点松了,必须要很注意才能够不流。这个代表什么?一来有水龙头的责任;再来,这个水龙头提醒我们,我们的心是处于浮躁状态,不会做检查。在转这个水龙头的时候,魂已经不在当下了,已经去哪里了?“哎呀,差五分钟,赶紧上楼啦。”所以可能在关的时候,连看都没有看人就走了。在这些生活情境当中,都要发现自己的浮躁。每一个动作都很安详。“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人的这个慌张啊、急呀,调伏不了,要得定,不可能啊。

企业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服务好客户

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很难得,他就反思,他的业绩确实是很好,他是卖那个在所有的机场,练习打字的,卖出的产品很多。结果他后来了解到,真正把他的产品放在计算机里面真正练习的比例,好像还不到百分之十。那真正受益的人多不多?很少。都训练每一个去销售的人讲得让那个人不得不买,他觉得他的业绩愈来愈好。能不能长久?长久不了。我们不能从事一个事业,变成了只看到业绩,而没有看到企业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服务好我们的客户,所以这个“义”是服务好客户。

任何事情不要操之过急

人很多烦恼,攀求了。“以自然心,治勉强心”。勉强就好像走路,跨一步跨得特别大,眼前好像觉得挺好,我跨一步是人家的一步半。问题是跨一步半,稳不稳?不稳。偏下来了怎么办?所以不能勉强。昨天我们念了一段话,就是强调任何事情,不要操之过急。“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矜躁狐疑,欲速反迟。”其实人常常想未来要怎么办,都还是有急躁在里面,急于求成在里面,心才会浮动。所以敦伦尽分,自己的德行、能力提上去了,老天爷、祖宗自有安排,我们急什么?

笑不出来是欲望愈来愈多

其实我们冷静看一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不是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有智慧,因为染上的这些习气愈来愈多。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才懂自爱,愈活习气愈来愈淡,愈来愈放下这些染浊。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笑容就知道了。小孩子的笑容很多,一天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愈笑愈少。为什么会愈笑愈少?欲望愈多,求不得的苦愈来愈多,怎么会笑得出来。所以人真的要明白人生的意义才行啊,带得走的是智慧、是灵性的提升。人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会取舍,不会取舍愈活愈笑不出来,没有意思。

《弟子规》是行经

我们传承家道,刚刚跟大家讲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家道承传。当然整个《弟子规》落实在家庭,就是家道的承传。我们把刚刚的“忠孝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人与人上,其实也离不开《弟子规》那些规矩了。因为《弟子规》是行经,所有的道理都要力行出来。行经,怎么在生活工作落实,它都写出来了,叫行经。有一些是比较强调道理、解的经。它是属于行经,《弟子规》是属于行经。

发布: admin 分类: 蔡礼旭 评论: 0 浏览: 0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