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黄柏霖:阴恶惨于阳恶,故阴律必重于阳律也

黄柏霖:阴恶惨于阳恶,故阴律必重于阳律也

出自无心而作了破坏他人财产家庭的事情,已经够损德了。成心夺取他人财产、珠宝,而导致他人的家庭或家产破坏的更是罪过。有些人明着靠势力蛮干,有些人暗中用阴谋来巧取。明抢硬夺,难逃法律制裁。暗中使用阴谋,也许能侥幸逃过法律制裁,但逃不过因果报应。人间法律,按照所得赃物论罪处罚,在阴间以五倍来处罚。暗中使阴谋所作罪恶,受到的报应,要比明着造恶来得悲惨。阴府的律法,重于阳间的法律,阴府、阴间的幽冥的判官,是不受金钱、用权力左右的,祂们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的。

「阴恶惨于阳恶,故阴律必重于阳律也。」在《印光大师文钞》里,有写给某居士的一书信中提到,到底阴间犯罪要不要档案、公文、纪录?这是大家最怀疑的。我们知道阳间,犯罪的话,公安、警察会带嫌疑犯到分局、派出所问笔录,然后再移送地检署(台湾称呼),检察官再起诉。而后法官开庭审判,判后发放到各监狱执行。大陆情形差不多。大陆有公检法,公安、检察官、法官,我常说,公检法就是人间的「司过之神」。

这里讲说,阴间的法律比阳间法律严格,而且处罚是阳间的五倍。《玉历宝钞》描写得也非常详细,分毫不差。有些人就会疑问说,全世界现在人口将近七十亿,那阴间的地狱呢?是不是要盖不完,客满呢?是不是也像阳间一样,用计算机操作呢?

那在阴间到底要不要公文呢?给「复某居士书」里面提到,「阳间犯过,阴司有记」。你这边犯一条,那边也记一条,它是同步的。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是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什么?扣掉阿修罗以外。如果讲阿修罗就是六道。

写这个信的人请教印光大师,他对因果有兴趣,但是他因果理路不通、不明。他用世间世俗来解释因果,认为因果乃至于阴间是佛教设的。印光大师说,这是错误知见。提问的这个人在阳间看到一个人犯罪,希望最好马上审判,马上枪决或判刑。《感应篇汇编》前面有讲,上天有好生之德,祂在等你回头。我们的念头是会变化转移,会回心转意忏悔改过的。上天祂他最有耐心等待你回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四天王天的一天顶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天顶人间一百年。祂们等一天,人间已过一百年。

《感应篇汇编》前面,「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里面有说人的岁数是不能跟天比的。人离开这个世间带着业障去受报了。就算说好了,你死掉以后,你到鬼道去。比如说在阳间杀了人,到鬼道要经过一殿到十殿的审判,然后受杀人的刑罚。人间判决死刑,那是花报,到地狱去是果报。还有余报呢?余报受完这些刑罚以后到人间来,会短命多病。

信中这位居士以儒佛的因果跟世间的法律来相提并论,看起来好像有道理,事实上是没有道理。世间的赏罚,有时候还可以通过人情关系、权力影响。阴间的律法不会受这个影响,因果定律更不会受什么人情的影响。

善恶因果是自心感召的,「世人不知」,以为是佛设的。善恶因果,因果报应,这个真理的原则就是《太上感应篇》里面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可以讲说这四句是整个《太上感应篇》的总纲与核心,下面的统统是这四句的延伸解说。善恶因果都是自心感召的,福报、恶报,也是自心感召来的。

以前陈大惠老师讲课的时候,讲过一个有趣的对话。有一位离婚的女观众去听课,穿得非常时髦,花枝招展。下课后,请教陈大惠老师,想要再嫁一个好丈夫,还有没有机会?陈大惠老师说,没有机会,妳嫁不到好丈夫。这个女的就很不服,问为什么?陈大惠老师说,从妳的打扮跟妳的穿著看到的,妳什么样的打扮,就感召什么的人来亲近妳。那都是什么?都是一些心行不正的,不良少年来亲近妳。这个女孩子觉得很惭愧,确实如此,这是自心感召的。

那世间人不知道,佛详细为你解说,那么你以为说这因果是佛设的,这样哪里算是聪明呢?印祖说,果报的到来,有「即刻即世」的,有「来世后世」的,也有「多生多劫」的。写这封信的居士认为报应太远了,还要到来世,根本看不到。这是一般世人的想法,希望赶快受到报应。印祖说,这样反而变成邪见。印祖特别解释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乃至于成佛的果报,都不是一世的事,都是多生累劫成就的。

佛陀讲他来这个娑婆世界八千次了,你想想看,他到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才成佛。印祖说,不要以为一开悟佛性,就「实证佛果」。如果这样的话,那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了生死,何况成佛呢?所以你了解这个道理,你也不致于怪佛这么个激烈。你应该感到佛陀的慈悲,而痛哭流涕来告诉你的「同伦」就是同修。你说,这不赶快报应,却不知道老天的慈悲,老天在等你回头、等你忏悔、等你改过。

浪子回头金不换,犯过罪的人,如果他回头,一定是人间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因为他迷途知返。老法师说,他是最好的现身说法。我们不能看不起犯罪的人,老天看众生就是这个样子。印祖说,就好像夏虫不知有冰,蜉蝣不知「有来日之见」,「蜉蝣」刚出生就死掉了。他说,这样不是很悲哀吗?报应的快慢,是自己业识所招感的,为什么去推给佛呢?

再说寡过这个事情。圣人还需要努力。这个地方提到孔子。「孔子行年七十」,还想要假天年,「尚欲天假」,希望上天再给他几年的寿命,「以期学易而免大过」?。他说,孔子到七十岁,都还想上天多给他几年,五到十年,让他可以学易,就是《易经》,可以不会再犯错了。那为什么学《易经》不会犯错呢?这待会儿我们再来讲。

儒家见浅,意思为圣人太过谦卑了。他不知道「圣道之深」,「圣道」指我们的本有智慧,不是一次开悟就可以彻底的。以圆教来说,初信位断见惑,圆教初信位,开悟破见惑,等同小乘的初果须陀洹。圆教七信位,等于断思惑、断贪瞋痴慢疑,等同小乘的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等于阿罗汉。那圆教八、九、十信位的,是破尘沙惑,伏住无明,但是还没有断无名。我们把圆教八、九、十,三信位的称菩萨,因为菩萨是破尘沙惑。

那「于十信后心,再破一分无明,即证初住,即法身大士。」到「十信后心」以后,进入圆教初住位的时候,破一品根本无明,分证一分法身,我们称他叫「法身大士」。有四十一个位阶,一直到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总共经历四十一个位阶,还没有到「无明净尽」,因为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圆满菩提」的佛果,就是入妙觉位,就成佛了。所以四十一位位阶的法身大士,在天台宗里面讲叫分证佛。那圆教初信位到十信位,就叫相似即佛。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入妙觉位了,就是究竟即佛。这个在天台宗里面讲,六即佛里面有名字佛、理即佛,还有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

印光大师说,「善报之远者。而恶报之远者,当亦相埒。」「埒」就是相等了。善报也不是一世就会得到果报,可能好几世才会得到果报,恶报也是一样,跟这个成佛也是一样的道理。何况「修因证果」,以至于成佛。如果什么事情都一次就了了,一时就了,那就变成无因无果的断灭深坑了。印祖说,你难道不观察天道运行这个次序吗?「夏至一阴生而大热,冬至一阳生而大寒。」立春有时候在过年前,有时候在过年后,而「一一不皆一时俱尽,方成岁时」。如果「一时俱尽」,那就不成运行了,那就成断灭了。一年之中,还有春夏秋冬的这样的运行,这个叫规律。冬天很冷,秋天非常凉爽,夏天非常炎热,春天非常舒畅,你看四个季节都不一样。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O四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发布: admin 分类: 黄柏霖 评论: 0 浏览: 6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