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D 第564经(比丘尼经):本经叙述阿难对一位起染心的比丘尼说法(当断秽食、娇慢、爱欲),使其发露忏悔。

第564经(比丘尼经):本经叙述阿难对一位起染心的比丘尼说法(当断秽食、娇慢、爱欲),使其发露忏悔。

本经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经典。我们时常说男人比较生起染欲心,有时候女士也会生起染欲之心。本经就讲述一位比丘尼对阿难尊者生起染欲之心。据各种经典记载,阿难的长相非常好,据说其生来容姿端正,面如净满月,眼如青莲华,其身光净如明镜。因此,出家以后仍屡遭妇女的诱惑。而最著名的诱惑,莫过于受到摩登伽女的追求。摩登伽女的故事出自于《楞严经》,经中的摩登伽属于首陀罗种姓。有一次阿难尊者外出乞食路遇口渴,而此时摩登伽女正在一池边汲水,于是阿难请其布施一钵水。而摩登伽女见阿难长相如此出众,便产生仰慕之心。摩登伽女回到家之后,从此茶饭不思,抑郁成疾。其母知道原委后,便找到阿难,请求娶其女。结果阿难在佛陀的帮助下,克服了种种障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道行。

从现在的角度看,阿难与摩登伽女之间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一个居俗家,一个是出家修行的比丘。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他们之间不可能成为眷属的理由——即便是阿难没有出家,但是他们之间的最难以逾越的鸿沟,莫过于种姓的限制。阿难是刹帝利种姓,处于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而摩登伽只是最低种姓的首陀罗。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好像中国古代的门第观念或门阀制度,很多人即便是奋斗终生,也无法跨跃这门无形的门槛。

那么阿难在佛陀的帮助下,是如何使得摩登伽女幡然醒悟的呢?在《楞严经》中,佛陀主要运用了不净观,比如说让摩登伽女喝下阿难的洗澡水,使摩登伽女领悟到人的色身是不洁且污秽不堪的。

近代的一些佛教考据家们曾经对《楞严经》的真伪有过疑虑。假如这种疑虑成立,我们可以说楞严经的第一卷似乎是受到了《杂阿含经·比丘尼经》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本经中说“有异比丘尼于尊者阿难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难:‘我身遇疾苦,唯愿尊者哀愍见看。’”也就是这位比丘尼曾经到过阿难的居所,亲眼目睹了阿难的风采,便产生了暗恋之心。而所谓的“身遇疾苦”,大约就是类似于“相思病”之类的思想疾病。阿难在第二天的清晨,便“著衣持钵,往彼比丘尼所”。

可是事情的发展有时出乎我们的意料,经中对此记述道:“彼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露身体卧床上。”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行为,是极其轻薄之举。阿难一进门,当然看到赤身裸体的比丘尼,“尊者阿难遥见彼比丘尼身”。此时他很尴尬,怎么办呢?他只好“即自摄敛诸根,回身背住”,也就是转过身去,背对着比丘尼。这位比丘尼见状,觉得很不好意思,“即自惭愧,即著衣服”,起身将衣服穿好,然后起身迎接阿难的到来。

阿难并没有严辞斥责,而是同样运用了“色身不净”的道理,来劝导该比丘尼远离色相。“姊妹!如此身者,秽食长养、骄慢长养,爱所长养,淫欲长养。姊妹!依秽食者,当断秽食;依于慢者,当断骄慢;依于爱者,当断爱欲。”阿难对此三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依于秽食,当断秽食”:

“谓圣弟子于食计数思惟而食,无著乐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令来,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阿难譬喻道:“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车……为运载故”、“如病疮者涂以酥油……为疮愈故”,这就叫“依食断食”。

2、“依于慢者,当断骄慢”:

“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受后有!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这叫“依慢断慢”。

3、“依于爱者,当断爱欲”:

“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我等何不尽诸有漏!彼于尔时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这叫“依爱断爱”。

彼比丘尼闻阿难一番开导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于是“礼尊者阿难足”,至诚忏悔发露:“我今发露悔过,愚痴不善脱,作如是不流类事,今于尊者阿难所自见过、自知过,发露忏悔,哀愍故!”(11月25日)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