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居家教育第一善本《弟子规》详解-谨

【谨】

【周泳杉老师】上一节课我们谈到了「出则弟」,也了解到礼的重要性。礼是自卑而尊人,也是我们开发智慧的第一个步骤;换句话说,要开发智慧,要成就圣人,第一步一定是学礼。没有学礼,我们讲「不学礼,无以立」。大家知道这个立,立在哪里?立在道上。不要说在人际关系没办法立,道都立不住。《礼经》里讲,「礼者,天地之序也」,它是天地的顺序,不是谁规定的,它是自性流露的,明德流露出来的行为就是如此。

所以下面我们要谈「谨而信」的谨,讲的就是什么?礼的行为规范。这里我们把「谨」跟「信」合成一条,就是「行谨言信」。谨,讲的是行为;信,讲的是言语,当然是偏重讲言语。后来我们看到「信」篇的时候,我们又会认识到,信不仅仅是言语而已,信还是更深刻的讲到是信心。什么是信心?信明德,我本来就有;信「人之初,性本善」,我本来就是。换句话说,圣人有,我也没有少一分。在圣人明德没有多一分,在我们凡人的地位明德没有少一分,甚至于小人他的明德也没少一分,要信这个。「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圣人本性本善,我自己?我也是本性本善,任何人,就算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也是本性本善的。信就信这个,而一个人真信了这个,他还会不会堕落?他就不甘堕落。我们讲,相反的,自甘堕落为什么?因为他不信,他不相信我能够这么样殊胜的成就,所以这个做不到。

不但相信自己,我们相信一切人都有。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肯做教育?为什么肯接受教育?他不想糟蹋自己的明德,他也不想糟蹋别人的明德。所以我们「谨」跟「信」,其实慢慢的就已经在怎么样?诱导我们往进阶的方向,就是修道的方向,在走。你看「入则孝,出则弟」,现在要怎么样?要跨出去,慢慢的要跨出去。所以这一章开始特别的就把礼讲出来,因为学习礼是学习圣人的第一步。

【杨淑芬老师】前面“出则弟”已经告诉我们一些行仪,日常行仪应该如何。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于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请看第十二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白话解】为人子应早起、晚睡,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

【杨淑芬老师】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可以说精神最好,最抖擞的这个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们对于子女非常重视,要早起。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视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因为毕竟环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这样子的,父母还没有睡的时候,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们目送父母就寝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没有门窗哪里没有关好,或者东西没有处理好,等检查一切没有安全顾虑之后,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觉。早上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为人子女就已经先起来问候父母。跟我们现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此地也有人会误解,晚上很晚睡,早上又这么早起床,那不是睡眠不足吗?这里的用意就是说,我们如何先让父母安心的睡觉之后,为人子女再跟着睡觉。因为这样,如果万一父母有什么事情发生,不要说子女都已经跑去睡觉了,不晓得。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仔细,先把父母安顿好之后,做子女的再睡觉。此地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就是告诉我们时光,不要睡得太久,时间很宝贵,今天过了,今天永远不再回来。如果永远存着拥有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他认为每天都有今天,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睡得很晚。

也有很多家长,每到寒暑假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子女睡得很晚。曾经这样问过学生:在暑假的时候,睡到十点的请举手?差不多有一半,睡到九点的也有一些,睡到八点的也不少,睡到七点的没有。睡到六点的有两个小朋友,是兄妹,他举手。我就问他说:全班只有你们两个表现最优秀,为什么你们这么早起?这个哥哥就回答说:没办法,是因为妈妈帮我们办了报名晨泳,所以五点多就被叫醒,六点就去学晨泳。原来是如此。

可见一般家长往往也忽略了,孩子在休假的时候,也让他们睡得这么晚。我们想一想看,如果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吃完饭,肯定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学很多的才艺也好,也可以看很多书。每天你能多了两、三个钟头,一个暑假六十天,他所节省出来的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都忽略了,实在是相当的可惜。

‘老易至,惜此时’。这里就讲到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白话解】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杨淑芬老师】这一条很多人从小父母就已经教得很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净。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特别的一定要落实,才能保健牙齿。

‘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所以这一点一般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落实,而且做得很好。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为大家讲到此地,再会。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白话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

【周泳杉老师】这个穿戴十分的要紧,为什么?一个人「诚于中,形于外」,穿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什么?尊重对方,所以一定要穿戴得非常的得体。古人童蒙养正就教到了这里,在古人的童蒙养正当中,强调一个孩子他要做到三紧,松紧的紧,三紧。哪三紧?第一个头紧,第二个腰紧,第三个脚紧,叫三紧。头紧是什么意思?头发要绑好,古人留长头发,要把它绑好,头要紧。再来,腰要紧,因为古人的衣服都是宽松的,从哪里束住?从腰部束住,那个大带把它绑紧。第三个脚要紧,靴子穿起来要用鞋带或者是绑腿把靴子绑紧,做什么用?看起来有精神。如果我们这三个地方都松松垮垮的,这个人穿得再名牌的、贵重的,他都没有精神。现在孩子因为头发留得很长,他又不修剪,然后又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很没精神。他没精神表现出来就是他的学习一定有问题,「诚于中,形于外」。所以这个三紧,穿戴这一条讲的就是三紧,『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讲的就是这个。为什么?有精神。就像一个人春天的那种气息一样,他的生命力很旺盛,非常的旺盛,这是穿戴。

【杨淑芬老师】从这一条,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的衣冠必须要整齐。整齐,不但自己看了欢喜,别人看了也会高兴。为什么?衣冠不整的话,给人感觉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同时也是不尊重对方,可以说是失礼。所以从小,为人父母的就要特别注意到孩子的仪容。我们都晓得出门之前,一定要先照照镜子,从头到脚都要检查一遍,免得出门出糗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他因为时间非常的匆忙,出门没有再端详一下,自己的这个衣服有没有扣好?鞋子有没有穿好?甚至袜子颜色不同,他因为一时匆忙没有注意到。所以,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从头到脚衣冠一定要整齐。

‘冠必正’,“冠”就是指我们戴帽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没有正。没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说是轻率的感觉。所以这个“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们戴帽子要戴得整齐。

‘纽必结’,纽就是纽扣,没有纽扣是拉炼的,我们也要把它拉好。纽扣要扣紧,有时候我们纽扣松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时候,我们也要检查自己的衣服,纽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觉;有松的话,应该把它缝好,免得穿出去之后不晓得掉在哪里。有时候参加重要的聚会,因为纽扣掉了而出糗了,这个都是很失礼的事情。所以平常我们对于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别注意整齐,穿戴好整齐之后再出门。

过去从事教学的时候,有时看到学生家长匆匆忙忙来接小孩,有的甚至衣服穿反面,里头穿成外头,这个都是因为一时的匆忙没有注意到。偶尔,我们如果一疏忽的话,也有可能把纽扣扣颠倒了,很奇怪的出门,等到一发觉自己这个窘态的话,为时已晚。尤其女众,我们女生出门的话,应该要特别注意,如果你的拉炼是在后头,出门一定要摸摸看是不是有拉起来,是不是有扣好,因为在后头我们没有办法注意到。所以在出门之前,即使晚了一分钟,我们都要仔细的端详看一看,有没有哪里不整齐?不但自己出糗,这个对别人也是不尊重、不礼貌。

‘袜与履’,袜就是指袜子,履就是鞋子。‘俱紧切’,如果有鞋带的鞋子,应该要把它绑紧。袜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脚高,一脚低,这样穿出去就非常没有礼貌。“切”就是要把它绑紧。“俱紧切”,“紧”要绑紧,要绑得牢。我们也看过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齐,非常的端庄,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细端详他的鞋子,你会觉得非常的不搭调。为什么?鞋子很脏。所以我们要出门之前,的的确确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没有整齐,穿戴是不是自己已经觉得整齐了再出门。这个整齐并不是要穿得非常的华丽,而是没有失礼于别人,自己也会懂得尊重自己。

袜子跟鞋子,我们也要督促子弟,袜子一定要拉好再穿出门。有的上面的这个口已经松掉,所以一脚高一脚低,也是很不礼貌的。平时做家长的也要懂得,也要经常注意孩子的仪容,是不是穿戴得不整齐?如果不整齐的话,我们也要告知他,该扣的应该要扣得很好,不可以与人有邋遢的感觉。

人的容貌是我们第一眼所见到的第一个印象。不好的容貌没有关系,但是你有良好的仪态,你有整齐的穿着,也会让人觉得看起来很舒服,不会失礼于别人。曾经听到朋友这样讲,他们说办公室有人穿着很不得体,就是把家里的这种很轻便的衣服穿去上班。结果很多同学、很多同事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庄严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自己方便,然后不懂得这种衣服的穿戴的重要性。所以,仪容的整齐也是一个人的威仪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要特别谨慎小心。我们再看下一条: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白话解】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著眼,小处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周泳杉老师】这一条规矩重要。我们一般对于《弟子规》为什么会忽略?就是没有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其实事实上《弟子规》的重要性,从我们初学儒到我们成就圣人一天都没有离开。末学跟大家讲的都是实话,不是说我童蒙养正这科我学完了,学完了舍掉,舍掉我再学另外一科,不能舍掉,末学告诉大家不能舍掉。你说你没有舍掉你怎么提升?末学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像爬楼梯一样,爬楼梯,右脚踏上第一个台阶,第一个台阶踏稳了之后,左脚再踏上第二个台阶的时候就要把第一个台阶舍掉,舍而无舍。你说我左脚不想舍,那你第二个台阶就跨不上去,意思是这个,它不是真的把它舍掉,那个基础还在,它没有离开。他从爬完这道楼梯的时候,第一个楼梯都没有离开,可是他提升了。离开的时候,离开提升不了,离开立刻就从楼梯摔下来,从头开始,不是这个意思。所以「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从初发心学习到达圣人的果位圆满,这一条都没离开,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规矩重要,定位,你看「定」字重要,我们读文章或者读诗,都要读什么?诗眼,眼是眼睛的眼,最重要的那个字把它找出来,那个「定」字是最重要的。

在宋朝的时候,欧阳修他晚年的时候,他曾经到一个寺庙里面去拜访一位高僧。他在拜访这位高僧的时候,就问到高僧一个问题。大家要晓得,古代的这些僧人确实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真的都有资格当大众的老师。你看欧阳修,唐宋八大家,这么样有名气的一个读书人,他到了寺庙里面还要跟僧人请教,你就晓得这些僧人都不是一般的凡俗之众,他是真有资格当我们的老师。欧阳修跟僧人请教什么?他说,在古人读书都了解到历史,读到很多的历史记载,他说很多的有修为的人,儒道释都有,不是只有佛家的,儒也有,道也有。这么多有修为的人,能够坐脱立亡。什么叫坐脱立亡?就是这一刻还跟我们在谈笑风生,下一刻说,对不起,我要走了,然后他一坐,他就走了,很潇洒。就是完全看不出来这个人有病,他没有生病,他就像身体里面有某个开关,他把它关掉了,关掉就走了,很自在、很潇洒,一坐下去就解脱了。再来,站在那里跟大家讲,我要走了,告个假,站着就走了,也有立亡,坐脱立亡的。他说有很多这种记载,解脱得很自在。

大家了解到,解脱得很自在重不重要?末学有一次到了香港,一个朋友开车载我们,结果在路上末学就感觉到香港人做什么事都很快,速度都很快,车辆、行人在走路,各方面都很快,就顺口说了一句话,这位学长,香港好像节奏都很快?这位学长很有智慧,他不经意的就告诉末学,他说,没错,香港人什么都快,就只有一样很慢。末学就很有兴趣,问他哪一样?他说,死得很慢,都在医院里面拖,拖好几年。我们想想看,这是不是我们的生涯规划?没有人要做这样的生涯规划。你看这个学长讲到一个重点,如果我们天天都是这样忙来忙去的很快,我们可能在为我们将来拖得很慢做准备。大家要会算。

所以欧阳修问老僧,怎么古人那么潇洒?老僧就跟他讲,「古人念念定静,临终安得乱;今人念念散乱,临终安得定静」,了不起!他讲完这句话之后,欧阳修确实不简单,他是读书人,他的领悟力也很高,立刻就跪下去,佩服!你看他讲到重点了,临终那样的定静,什么时候准备?现在要不要准备?现在要准备!现在不准备,临终必然手忙脚乱。怎么准备?「置冠服,有定位」,你看这个重要!我说这一条我们忽略了,为什么忽略?没理解它的影响力,没有理解。我们真理解了,我们做不做?做,怎么能不做?所以古人「动物归原」,这是雪庐老人教我们,任何的物品只要一动,我把它从甲地拿到乙地,用完之后一定归原,再拿回甲地,动物一定归原,「忙时先上帐」,这是老人家常常说的两句话。古代的,不要说读书人,连做生意的人都懂这个道理。现在不要讲做生意的人,连读书人都不知道。因此这条重要,这是什么?仪表规矩。你看从这个规矩就内化成一个人的什么?生活态度,而这个生活态度决定他一生命运的走向,还有他生涯的规划。

【杨淑芬老师】这里就讲到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放。‘勿乱顿’,这个“乱顿”就是随便摆置。‘致污秽’,以致于衣服脏掉了。有很多小朋友,他即使到小学五六年级了,你要叫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往往非常的困难。曾经在教学当中,也问了同学,会折自己的制服的,请举手?往往都没有人。可见在家庭里头,父母也疏于教导自己的子弟如何折叠自己的衣服。衣服自己会摆的,这样的小朋友也不多,大部分都还是家长替他来整理。我们想从小如果对自己的衣物他没有办法料理,自己整理;长大之后,他习惯没有养成,就很容易没有办法自己料理自己的衣物,不能做到很整齐,这样也不好。

过去有一个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后赞美她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说:这一套衣服已经十几年了!我就问她:你如何保养的?她说她从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会自己整理,而且要会折叠,该挂好的、该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因为母亲从小就教她,母亲在做的时候都会叫她过来看,然后比较容易的就慢慢教她,样样她都会,会叠会折。她说即使要换洗的衣服,母亲都要求她要折好,放在篮子里头再去洗。所以她说从小因为得力于母亲的教诲,所以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她说也因为母亲这样教她,所以她教导她自己的小孩,喝完奶瓶,会把奶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才一岁多,她说也可以训练,也可以教导。

同时她说,母亲从小就会注意细节,她学到母亲的真传,她也告诉儿子。她说从小儿子每一次到医院打预防针的时候,其它的宝宝都哭得很大声,但是她会跟她的儿子讲:宝宝,这个打针就是要让你快快的长得高,让你身体能健康。所以乖宝宝他就不怕痛,一点点痛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她这个小孩每一次打针,他都很勇敢,一点都没有哭叫声。由此可知,从小的家庭教育,从小小的一、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错过教育他们的机会。

一个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懂得善用时间。一换下来的衣服,你就把它叠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皱皱的不好看,同时对衣物的保存也会减低它的寿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时也应该很善于整理这个家庭,把家里会打扫得很干净。过去这一个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于在很快的时间,就把家里整理好。后来我就赞美她:这个实在很难得,应向你学习。她很客气讲,她是得力于母亲小时候的教诲。可见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们再看第十五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白话解】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周泳杉老师】这条也重要,为什么重要?从哪里看出来它重要?末学告诉大家一个经验,有一次末学跟内人坐公交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坐着,有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的前面,因为没有位子,结果末学就在笑。下车的时候内人就问末学说,你刚刚在笑什么?因为那个女孩子她那个裤子穿得很低,她的裤管折了一迭起来,我就跟我太太说,她如果能够把裤管那条布把它遮到这里,那该有多好,我说这个衣服设计错了,它多的那一块正好补到腰这一块就完美了。我内人笑说,你落伍了。确实我们真的落伍了。

但是落伍不代表退步,落伍有时候是进步。末学跟大家讲为什么?因为穿那种衣服很危险,危险在哪里?末学告诉大家,人体最重要的两个穴道,就是肚脐跟肚脐后面的这个穴道,一个叫命门穴,一个叫神阙穴,这两个穴道是要遮起来的,现在人把它露出来灌风,她老了之后怎么办?不要讲老,她中年的时候就知道了,她所有的毛病都出来了,中年的时候,你看何苦?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上循分,下称家』,什么是循分,什么是称家?就是得体,就是符合我们的身分。我们是学生的身分,就穿学生应该穿的服装;我们是老师的身分,我们就穿老师应该穿的服装;我们是公务人员的身分,我们就穿公务人员应该穿的服装。这是就衣服来讲。

【杨淑芬老师】这一条也是前面第十四条的延伸,除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们穿着更要得体。所以,这里就讲到穿着打扮不应该华丽。‘贵洁’,最主要是在整齐干净。

‘不贵华’,不重视华丽,不重视流行。为什么?因为你重视流行,你要走在时代的尖端,你就要花很多钱,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这些都有偏颇于奢侈跟浪费。有很多人他都会觉得衣服永远少一件。我曾经就问刚刚提到的这个朋友,我说为什么你每一次都穿得这么好看?她说母亲从小就给她一个观念,衣服你在打折的时候去买,买整套的,你穿衣服时间很短,一搭上去就是一套。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不用在那里搭配。只要端庄的衣服,我们一穿起来就会觉得很整齐、很好看。你再善于保养,你把它挂得好,把它挂得整齐,你穿起来不会皱皱的,你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奕奕,非常的亮丽。

所以衣着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重要,得体与否。我们在出门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们这样的穿着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他们很重视衣着,所以才讲到‘上循分,下称家’。这个上,还有下,有两个意思:如果你是长辈,你应该怎么穿?“循分”,应该按照你的年龄、按照你的地位来穿着,不可以穿得不得体。“下称家”,如果你对待晚辈,或者晚辈的穿着,我们也要注意。年纪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过老成,年纪大的人也不可以。我们在家里穿着,对子女也是一种教育作用。父母穿得不得体,儿子看起来会觉得父母怎么好像很邋遢一样。

所以,在此地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主妇,往往都会觉得在家里没有关系,随便穿无所谓。殊不知,孩子从小就看到母亲的模样。母亲在家里如果不邋遢,穿得也不是太随便的话,从小子女就会觉得母亲相当的美丽,相当的雍容,相当的端庄。如果母亲在家里也随便穿着,头发随便梳一下,或者绑一下,这样的仪容打扮也会让子女觉得在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个不好看的妈妈。所以在此,做母亲的在家里,要树立良好的典范,在家里的穿着也要适当,更不要疏于打扮。

古人教导妇女要有四德,哪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其中就有一点叫妇容。我们对于自己的容貌要特别注意到,不要让人觉得在家里像黄脸婆一样,出门像一朵花,这样对子女的影响也很大。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母亲美的一面,这样对小孩来讲也不是很好的。

过去在教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小朋友问我:老师,你难道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吗?我一时很惊讶,因为他才五岁而已,为什么会这么注重我的穿着?因为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是上书法课,我很怕我的衣服被小朋友弄脏,几乎每一堂课,固定的一堂课都穿固定的衣服,所以学生看到老师就永远是那么一套。这个学生他因为每一次看到老师都是穿一样的,我就跟他说:老师不是没有衣服,是因为衣服经常被你们碰脏,所以才常常穿这样的衣服。但是仔细想一想,还是觉得这样是错误的,于是后来上课的时候,我都很注意自己的仪容、自己的容貌、自己的衣着。

所以被小朋友教了这一课之后,也特别注意到我们的仪容。非但是大人他们会注意到,连小小的五岁小女生,她们都会注意到大人的衣着。所以身为父母的,身为师长的,我们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容。尤其衣服不可以穿得太紧,或者太暴露,这些都不好,都是很失礼的。尤其女众方面,我们的穿着更应该特别的注意,适当的打扮给人会有很好的印象,人家第一次见面,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穿着随便,与人感觉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面试,或者参加重要聚会的时候,我们尤其要注意仪容的整齐。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白话解】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周泳杉老师】这是「正说」,下面特取「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特别从饮食当中挑出这一条来说明。为什么要挑这一条?因为这一条重要,这一条影响大。我们先来看『对饮食,勿拣择』,这一条我们现在人也做不好,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古代人怎么做的?这是末学从雪庐老人宣讲的「常礼举要」讲记里面读到的。老人家说他小时候,家里规矩很严格,而且他的父母煮菜都有规律,就是什么时候出什么样的菜,就吃什么样的菜,吃当地当季的这种。所以他说他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两道菜,第一个是金瓜,再有就是小白菜炒饭。他说小时候还很坦白,只要吃金瓜,他就表示不喜欢吃。可是讲了这句话后,那就有得看了。为什么?本来两天应该换的,金瓜可能出两天,两天就应该换的,饭菜都很有规律,这句话一出来,这下好了,一连给你吃四天,你不喜欢吃,四天都吃这个。他说小白菜炒饭,他这个印象最深刻,他说因为不小心讲了出来,讲了好几次,结果一连吃了十天的小白菜炒饭。他说老人做的,你不吃你就得饿着,没有消夜的,也没有零食,你自己想办法。吃不吃?吃,能拣择吗?没办法拣择。教育,讲老实话,教育的原理原则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你看我们现在不吃了,不吃还要怎样?爷爷奶奶还要拜托,爸爸妈妈还要拜托,还要谈条件。其实孩子很好教,都是我们自己不懂得原理原则。你看就像这个方法就很好,你不吃,不吃收起来,也没有消夜,冰箱里面也没有东西,自己想办法。这个不是残忍,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智慧,这是真爱。

【杨淑芬老师】这里就讲到饮食不可以挑剔。为什么?均衡的营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小孩从小他就会挑剔食物,孩子的发育就很难均衡。尤其现在孩子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几乎父母还没有动手,他就先吃。所以在饮食方面,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诫自己的子女,父母还没有动手,长辈还没有用餐之前,晚辈肯定不可以动手先吃。

除此之外,孩子有挑食的习惯,更是从小就不应该让他养成。有一些习惯更差的,他会在菜肴里头翻来翻去,挑来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会在里头专门挟他喜欢吃的,从小就特别爱他,把他喜欢吃的,在众人之前就翻挑给他吃,这个也是很不对的。为什么?他会看到父母这样做的话就是疼他,所以他将来如果认为这是正常的,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这样挑。将来他长大到外头,就很容易有这种习惯毛病跑出来。

所以,从小不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一定要谨慎小心,及时要给他制止。还有吃饭的时候,饮食的时候,太大声也不可以。除了吃饭不能吃过量,不能说他爱吃就尽量给他吃,吃了不节制,从小就胖嘟嘟的,这个也不好。‘食适可,勿过则’,也就是说从小对孩子的饮食,我们也要告诫他要节制。不可以说今天饭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饭菜不好吃,不喜欢吃,他就少吃。从小养成他定时定量不挑食,这个孩子才能长得健康活泼,身体抵抗力才会增强。

我们也看到很多营养不良的小朋友,仔细一打听,我们看他的饮食几乎非常的挑食。因为挑食,得不到均衡的营养,所以才会感觉抵抗力不足,经常在生病。所以从饮食方面,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饮食不过量的习惯。

小孩往往也会跟大人一道出去应酬,看到大人饮酒,有时候做父母的,看到青少年已经十来岁了,已经念了国中、高中了,往往也会斟一点酒给他喝。这也是不好的。在这里我们看到: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白话解】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注意过份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周泳杉老师】为什么把这一句特别提出来?因为这一句的危害特别大,而且严重性特别深。为什么?我们知道,喝酒这件事情特别的容易误事。我们今天来的时候还谈到,我们有一位谢医师还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去义诊,他们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就是大陆的这些少数民族,他们虽然已经穷到了底,可是有一个东西还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就是酒,喝酒。而这喝酒很害人,末学告诉大家,大禹王在问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叫做仪狄,他就酿了好酒给禹王喝,大禹王感觉这酒很好喝,可是他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后世必定有因为这酒而亡国的。而讲了这句话之后,就疏远了这个酿酒的人。这叫「禹王恶旨酒」,厌恶美酒,为什么?你看他讲到重点,一定有因为这个而亡国的。

确实,后来因为酒而亡国的不知道有多少。他的子孙,没有传几代,就发生了这个事情,结果他的子孙因为好玩乐,所以被篡位了。然后五个兄弟就作了「五子之歌」,里面有一首就讲,他说有几条,我们的皇祖,我们的大禹王,祖先,就已经给我们做了借镜,「内作色荒」,这第一条,「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就是五条。第一条「内作色荒」,好色,在宫廷里面好色;「外作禽荒」,打猎,外面喜欢打猎,禽荒,禽兽的禽,荒唐的荒,外作禽荒;「甘酒」,喜欢美酒;「嗜音」,喜欢靡靡之音,嗜好的嗜,嗜音;「峻宇雕墙」,就是很奢侈的宫殿,这五条,不要全犯,他说「有一于此」,只要有一条,「未或不亡」,没有不亡国的。你看我们古人确实谨慎,而且他的眼光怎么样?眼光非常的敏锐,见微知着。

你看商纣王用了一根象牙的筷子,旁边的贤臣就知道他要亡国了,就看到那一根象牙筷子就知道他要亡国了。为什么?你看你用象牙的筷子,你吃的是什么?你能吃青菜萝卜吗?当然是吃山珍海味。相传纣王吃的是什么?吃到没有得吃,吃婴儿的肉。再来,他吃得这么样丰盛,他能在茅蓬里面吃吗?他一定是盖奢侈的宫殿,而这些都是怎么来的?人民的血汗钱。臣子们见微知著,知道他要亡国了。

因此饮酒这件事情重要,影响太大了。以前酒是管制的,公卖的,现在酒到处都买得到。而且现代还要把这个东西再扩大,不但是酒,还扩大成什么?烟,还有毒品。这个末学也是听人家说的,没有去求证,好像有一个学校,是女校高职,说全班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染毒品。为了买毒品她们要去赚钱,三分之二的女同学都到那种不正当的场所去陪酒、赚钱,同学拉同学,一个拉一个。我们应从哪里开始做起?还是要学《弟子规》。所以这一条「特戒」,特别提出来告诫。但是酒并不是说都是不好,不是这个意思,讲老实话它有药用价值。你看医学的医(繁体字写作“医”)字,下面是酉字,为什么?因为古代很多的药都是用酒来当药引,这个是特别的一种开缘,我们知道就好。

【杨淑芬老师】我们晓得,酒喝多了会伤身。自古以来,酒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我们看以前的酒杯,它旁边有两个耳,高高的耳,你拿起来斟着喝的话,大口就会碰到你的脸颊。所以,古人他喝酒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他不是饮酒作乐。

现在人喝酒就不一样了!往往有牛饮的这种习惯,而酒后又经常乱性,酒后丑态百出。所以这里就告知,我们从小子弟在家里头,小小的年纪不要让他学会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这个时候不宜给他喝,即使浅尝也不应该。为什么?因为喝酒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要戒除就很难。

我们晓得一旦有酒癖,会导致家庭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赌。所以,既然酒它的危害性有这么大,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孩子从小的饮食状况。尤其孩子出门,可能三五成群,他们就会去所谓的PUB。如果去这样的地方,回来之后,你闻到酒味,应该立即制止。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一旦养成,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都知道‘饮酒醉,最为丑’。我们看到酒醉之人,他的丑态是不堪入目,同时也伤害到我们的身体。我们说“慎于始”,年纪轻轻的时候,做家长的在这一点也要特别的小心。尤其有些父母他对酒也有相当的嗜好,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子女在旁的话,不应该饮酒过量,免得对子女造成不良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十六条: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白话解】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

【杨淑芬老师】‘步从容’,就是我们走路的仪态。我们的姿势除了走路以外,我们站的姿势,我们坐的姿势,都要很从容不迫的。什么叫从容不迫?就是很缓和,很端庄,很稳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们晓得,这个人他的性子肯定很急。这样的人给人感觉是没有耐性之人。长官看到你如此,他怎么有可能把重任托付于你?如果在家里性子很急,一定很容易与家人冲突。在外与朋友交往,如果你个性很急,也会得罪很多人。走路、说话、站立的姿势,都让人觉得你很赶,你很匆忙,这样都是不对的。

我们经常听到老一辈人教导我们,人,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这种仪容。但是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这种教育已经很少。我们也看到有人走路,头向来就是低低的,就是往前冲。走路的神态,我们也可以感受出来,有的人走路的时候不经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时候也是很难看,坐的姿势也不好看,也不端庄。这样都给人没有礼貌、没有家教的感觉,也是不好的。

所以,“步从容,立端正”。从小在家里,我们看到子女、子弟,家里的子弟走路不好看,我们从小就要予以纠正,坐的姿态,站立的姿态,也都要特别引导他。一个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连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副轻浮的样子,这都是很不好的。所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有待于父母好好的教诲。同时做父母的,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你走路是不是也那么赶?那么急?如果你讲话也那么赶,走路也那么赶,都是很急迫,子女肯定也是会跟你一样。所以,怎样教小孩?就从自身开始先做起。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只是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没有办法达到教育的作用。

我们再看‘揖深圆,拜恭敬’。“揖”,古人讲“打恭作揖”,这是很恭敬的一种礼节。以前的衣服,我们知道袖子很长,所以打恭作揖怎样才标准?一定要圆,不能挤在胸口,一定是圆的。“圆”,也代表圆融,代表恭敬。我们现在不讲这样的礼节,我们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们也要发自内心,不要皮笑肉不笑,要发自内心跟对方打招呼,从内心做出你的和颜悦色,一定会让对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礼。

‘拜恭敬’,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参加一些聚会,有礼拜的时候,也要特别给人有恭敬的感觉。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首长,或者参加一些祭典的时候,我们从电视画面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拜法,他与人是恭敬的。有的人头只是低一点点;有的人他的腰很软,他就会稍微再弯一点点。有的人拜的速度很快;有的人很缓和。你会觉得他真的是很恭敬的在礼拜。

凡是碰到祭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虔诚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弯下去,代表我们用身体恭敬的向对方,向这个祭拜。祭拜是对亡者的一种恭敬、一种礼仪、一种礼貌。我们从这样的电视上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也看过,很多人就是头轻轻的一点,很快动作就起来。虽然他没有感觉,但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好像不恭敬的样子。所以,怎样是恭敬?我们可以试验看看,腰没有弯跟有弯,速度很快跟缓和,有很大的差别。在旁人看起来,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没有恭敬,你有没有从内心发出来。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白话解】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杨淑芬老师】‘勿’就是不可以,‘践’就是践踏,‘阈’就是门槛。过去我们的房子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里头,每一间房间入门都有门槛,因为要关木门,所以都有高高的门槛。我们现在房子的建筑结构大不同于前,所以门槛已经很少见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庙或者比较传统的建筑,它还是有门槛。

以前的人,他会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对不可以踏上去,然后再下来,一定是要跨过去才有礼貌。我们现在没有,如果要进房门之前,如果我们去拜访别人,当他们家里外头有一个踏垫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鞋子有没有脏掉。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这个踏垫上踏一踏再走进去,就不会让人感觉你带来了一些灰尘、脏的东西进来。所以同样,不一样的时代,但是我们同样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礼节。也有很多人说礼节是吃人的,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观念。我们与人相处都希望对方有礼貌,同理,对方也希望我们也遵守礼节,礼尚往来。所以,有节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

“勿践阈”,我们现在即使没有门槛,但是如果有机会到寺庙里头,我们也要告诫子女,在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踩上去践踏,然后再跳下来,这个都是很不礼貌的情形。

‘勿跛倚’,跛还可以读成“必”,就是两只脚不同时的站立,就是站一只脚,一只脚斜放着。我们这样两只脚不能同时的着地,肯定身体会歪一边。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视,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自己的姿势。姿势不好看,不良的习惯,从小都要教好。所以这里讲的“勿跛倚”,就是身体不能经常的歪斜,或者靠在墙壁上。你靠在墙壁与人讲话,多么没有礼貌!

所以,我们读到这样的字眼,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个跛倚的情形可以说经常的发生。有时候会觉得先站一只脚,一只脚休息,或者靠在墙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给人感觉是相当失礼的。

‘勿箕踞,勿摇髀’。为人父母的更是经常犯。过去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小,大概五岁多,末学就教他《弟子规》。他读到“勿箕踞,勿摇髀”的时候,他就问我,什么叫“勿摇髀”?我就跟他讲,摇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两只脚翘起来,然后大腿一直抖动。他说原来是如此。五岁的小朋友,当他会背《弟子规》的时候,他读到这里,问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他懂了之后,有一次他回到家里,他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面,翘起腿来,然后就在那里抖抖抖。小朋友一进门,他看到父亲这样,他就跟他讲:杨老师说“勿摇髀”,就是说坐的时候,大腿不能这样一直摇,这样是不好看的。结果爸爸笑得很开心,马上把两条腿摆好。由此可见,小孩子在还没有受到外界环境污染的时候,我们教他什么,他完全的吸收什么。他看到父亲这种举动,他就想到《弟子规》里头教我们“勿摇髀”。

什么叫“勿箕踞”?箕踞,就是这两条腿坐的时候张开的,像过去的畚箕一样。畚箕,因为它的弧度是这样出去的。所以,两条腿不能坐得像畚箕一样,开开的,很难看。尤其是女生,从小做母亲的、做父母的看到子女他的坐姿不良,一定要予以纠正。不然等他习惯养成,这个姿态将来会经常出糗的。自己不晓得这种毛病习气,对于将来会有很大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人家不喜欢你,人家看你一副轻浮的样子,谁会喜欢你?对自己来讲,也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无论是在声誉方面,在行仪方面,都得不到别人的敬重。所以“勿箕踞,勿摇髀”,可以说为人父母的,他不经意当中可能就会犯了。

也有很多人,他会认为《弟子规》就是教教家里的小孩。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那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会向我反应,他说:我爸爸,《弟子规》里头他完全没有做到。老师在这里讲给他听,他觉得很好。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他们是这样的态度,他们就会怀疑到底爸爸的对,还是老师的对?所以,做父母的,当我们有这些习气毛病的时候,自己应该要及时的改正,不要让子女觉得父母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我这样做?这样就太可惜了。所以《弟子规》,不但子女我们要把他教好,做父母的更应该落实,这样才能以身作则好好的教育他们。我们再看第十七条: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白话解】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周, 泳杉老师】这个是什么?「接物正则」。当然我们下面是「待人针规」,就是待人处事接物的规矩。而这个物也是人,跟一切的人接触,第一条就是修身。换句话说,就是把别人放在心里,心里真的有别人。怎么做?第一条「宽缓」,你看『缓揭帘,勿有声』,告诉我们什么?大原则就是缓,缓就对了,不要急躁。这一条重要,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只要一急,就出毛病,只要一急躁就出问题,「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一条重要。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什么?缓,提醒自己缓。放大到大事的时候,他就稳重,不会乱了方寸。

【杨淑芬老师】我们都晓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几乎很少有帘子,几乎都是用窗帘,没有用帘子。古时候的建筑,它往往每一间的间隔,它不是用门,可能就是用帘子。所以古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小在掀开这个帘子的时候,要‘勿有声’,不可以很大声,不可以一拨,后面刚好有人走进去,就打到后面的人。我们现在没有帘子,我们有窗帘,就要教导子女,拉窗帘的时候,不可以很粗鲁,应该要轻轻的拉。窗帘也是一种比较细致的东西,如果你用力很猛,或者拉得不好,它上面的钩环都有可能掉下来。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动作要细腻,不可以很粗鲁。细腻的动作就从窗帘做起。并不是只有这个帘子重要,包括其它的事情,譬如说整理家事、搬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很大声。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持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专心。所以,此地只指“缓揭帘”,不能有声音,其实其它的也都不应该出很大的声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时候大人也会偷懒,拉椅子,靠近桌子一点,往往是用拉的,然后就发出很大的声音,吱吱的叫。因为图一时的方便,却没有想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需要安静,你这样的动作就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从“缓揭帘”开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谨慎,不应该很粗鲁,动作不应该很大;细心的人,它的声音往往微乎其微。

‘宽转弯,勿触棱’。这个也讲到走路的时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们要稍微让它有空隙一点,不要距离得太近,撞到桌脚。有时候,我们也看到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时候难免也会撞到墙角,受伤。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小时候我们就要学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轻盈,步伐不但要轻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轻盈。

“勿触棱”,我们都晓得这个棱角很危险。走路是如此,开车碰到棱角的地方,碰到转弯的地方,我们更要注意。如果平时我们懂得任何环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话,有很多灾祸都可以避免。此地只举到“缓揭帘”,还有“宽转弯”,这里都反复的告诉我们,从家庭生活当中,我们就要学习动作、态度都要轻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鲁,动作很大,也就是说从小就要培养仔细的心、恭敬之心。

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恭敬心去做。恭敬心,用简单的字眼来讲就是专心,不能用心不在焉来做任何事情,肯定都做不好。除了“缓揭帘”跟“宽转弯”之外,再来,我们拿东西也是要特别的注意。所以这里讲: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白话解】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周泳杉老师】这是谦跟诚,你看,「执虚器,如执盈」是谦虚的态度,「入虚室,如有人」,这个是诚恳的、真诚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中庸》里面讲的「慎独」,君子一定慎其独也。在东汉的时代有个人叫杨震,杨震他官做得很大,有一次有一个地方官叫做王密,拿了黄金要来贿赂他,选择什么时候?选择黑暗的时候,天很黑的时候,到杨震家去拜访。拜访的时候,他就把这黄金拿出来,说这是下官对您老人家一点点的孝敬。结果杨震就说,这个我不能要。王密说这没关系,没人知道,这么晚了,我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不要紧,你收下。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结果这个「四知」就被他杨家的子孙传下来。后来我们看到有的建筑,古代的三合院的建筑,上面就写了三个字,叫「四知堂」,你就知道这户人家是姓杨的。「四知堂」,就是他祖先的那种德行,「入虚室,如有人」的德行庇荫了他的子孙。你看他的子孙在家里进进出出的,抬头一看都是四知,他敢自欺吗?他敢骗人吗?你看教育就这样延续下去。

再来,古代还有个人叫做赵阅道,赵阅道他每一天都做一样功课,什么功课?晚上的时候他就烧三炷香,把他一天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巨细靡遗的报告给上天。他说我不敢告诉上天的事情,我就不敢做,「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这是什么?慎独,也是什么?「入虚室,如有人」。你看修养自己修养到这个程度,他会去害人吗?他会去骗人吗?他连自己都不想欺骗,他不会去骗人,他不会去害人。所以这一条重要。

【杨淑芬老师】‘执’就是拿的意思。我们拿空的东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觉好像我拿很满的东西。为什么?如果你没有很专心的端这个东西,有可能你不专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吗?

‘入虚室,如有人’。到没有人的房间里头,也不可以随便。为什么不可以随便?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也要感觉有人在。有很多人对于别人的东西,他都很随便。所以这里也再再的告诉我们,拿东西都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亲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这种细心的行为,这种细心的精神、专注的精神,从小就要养成。在没有人的地方,也更应该要教导子女懂得尊敬别人,即使没有人看到,我们也要教他“慎独”。没有人的地方,更应该谨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起了偷盗之心?是不是起了不应该起的念头?随便碰别人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态度,所以要特别的小心。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白话解】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周泳杉老师】「平和」,人的平和之气就从这里练出来的。孔子教我们怎么学仁,他说「无终食之间违仁」,终是始终的终,就是一个“纟”部再一个冬天的冬,无终食之间违仁。什么叫终食?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一顿饭的时间都不离开仁爱之心,那个心都没离开,都把别人放在心上,一刻都没有离开,不是以自我为中心,都是以他人为中心。「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是什么意思?仓促之间,颠沛是千钧一发的时刻。换句话说,无终食之间违仁,一顿饭是指什么时候?平时,平常的时候;造次指的是什么?临时;颠沛指的是危时,危险的时候。你看这三个层次,大家思考一下,从很平常到什么?临时,到什么?危险的时候,那个程度愈来愈紧。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危险的那个时候,正念要提得起来,他的功夫在什么时候下?无终食之间违仁,平时,平时下这个功夫,他临时才能提得起来,再来,千钧一发的时刻才能提得起来。所以我们平时提得起来吗?我们有没有片刻离开仁爱之心,那就要什么?观察我们这一刻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有没有自私的心起来了,有没有高下的心起来了,有没有嫌弃的心起来了,这些我们都要观察。然后「不敢告者,即不敢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杨淑芬老师】我们先看‘事勿忙,忙多错’。我想每一个人,他都能亲身体会到,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得到最后可以说是没有头绪,所以就会错误百出。所以这一段话“事勿忙,忙多错”,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心里都要先有一个计划。什么是优先次序?我们都要明了,哪一个应该先做,哪些比较重要我们应该要先做。千万不可以等到时间非常紧迫的时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紧张的来把它完成。结果事与愿违,往往会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错,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团体。如果是团体行动的话,你的紧张、你的忙乱都会让人家情绪整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乱得没有头绪。

为人父母的在家里头,教导自己的子女,我们平常也要让他有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机会教育,要让他做家事,或者做家里的一些事情,请小孩也一起来参与,让他有历事炼心的这种磨炼机会。

什么叫历事炼心?在做事情的当中,教导他如何来观看他的心。过去末学经常举办家族性的夏令营。每当暑假的时候,所有的家亲眷属,这些小朋友就会聚集在这个家里头,就会教他们。从哪里开始教起?从擦桌子,教他们怎么擦,摆碗筷怎么摆。吃饱之后,教他们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导他们如何洗碗。像这一套,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习的机会剥夺了;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很多,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让他没有机会来做。你不给机会让他做事情,他就没有做事的这种经验;没有经验,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难料理,往往都会忙成一团。

别的不说,我们就光看孩子的功课。如果他没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功课累积了很多,一旦要考试,匆匆忙忙的在那里临时抱佛脚,像这些都是平常做父母的疏于对孩子的观察。所以“事勿忙,忙多错”,做事情我们不要让人感觉就是匆匆忙忙的,因为忙乱当中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欲速不达”,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去稍微计划,我们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这个都很不好;而且个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犯这一句话。

再往下看,‘勿畏难,勿轻略’。“勿畏难”也是在说我们做事或者学习,在课业也好,或者在处理事情也好,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的这种心态。人往往都会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难的大部分都会畏缩,不敢前进。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当大的困难。我们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对他的课业,尤其是理科、数学这一方面,还没有算就先投降,说:我不会,然后就把题目推到父母那里,请父母或者请哥哥姊姊教他。碰到这种情形,我通常都会先告诉学生,要先把自己怕困难的这种心去除掉。这种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气来克服它。为什么?碰到困难的事情,我们冷静一点,头脑冷静一点,能反复再三的学习,肯定可以做好。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的数学也不太好。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当他背到《中庸》里头的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他读到这里的的时候,他就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就举例跟他讲: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时候,可能他一次就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来反复的训练,自己也可以达到,也可以像他一样的行。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会做到,就能达到,我们如果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这个小朋友他突然豁然开通,他说:我终于明了了,我的数学为什么都考得不好?就是我很害怕它,我做得太少。我说:你很聪明,你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就会运用;碰到任何困难,没有办法突破的地方,你能多学习,你就会了。

所以“勿畏难”,也是我们做人处世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都会慢慢的进步,更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骄慢的心态。“勿轻略”,这个“轻略”就是轻视、忽略。有很多小朋友从小父母就给他上才艺班,或者其它语言班,所以他因为已经事前学习了,每当学校再有上同样的课的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傲慢,因为他已经都会了。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慢,不能谦虚就不会努力用功去学习。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对于世间的任何事情或者学业,我们不能有轻慢、有轻忽的这种心态,我们都要用恭敬心求教于别人。看到别人做任何事情,我们应该要敬重他,千万不能轻视,认为别人做的事情就是比较差,就是比较不好。所以这个轻略的心态,往往很多做父母的他们也都会忽略掉。所以,子女从小也会向着父母学习,对于任何事情,他不在乎,不看在眼里。这些都是不好的示范,我们应该要特别的注意。接下来我们再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白话解】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周泳杉老师】这一条是接物正则的第二,「防染」。他除了修养自己之外,因为他跟人事接触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他要防止污染,我们讲防非止恶。怎么防止?「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问题来了,斗闹场在哪里?我们现在靠的两条线就把斗闹场引到我们家里来了,哪两条线?电视线、网络线。斗闹场在家里,所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大家就知道怎么样做了。要落实这一条,我们家里那两条线最好赶快把它剪掉,否则怎么样?做不到。我们会把无远弗届的斗闹场统统浓缩到我们家的客厅、我们家的寝室里面,这样子污染就非常严重。这几条我们特别要注意,如果我们真正明白它的影响性的时候,我们一点都不敢轻忽,那就了解到《弟子规》真不简单,它不容易,没有从平时这样练,我们临时,还有危险的时候,要提起来,我们提不起来。

【杨淑芬老师】这个‘斗闹场’,在过去,在古时候,有一些竞技的地方,譬如说有斗鸡的地方,斗一些小动物的地方。“闹”就是非常热闹,很繁华的地方。‘绝勿近’,从小我们要告知自己的子女,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要接近?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这里,它会经常发生斗殴的现象,有斗殴的情形发生,可以说是是非之地。我们看现在社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地方,譬如说声色场所,歌厅、舞厅这一类的。这一类的场所,它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不是那个年龄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违法的。

如果子女经常去这种地方,我们晓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汇集的往往就在这里,因为这里去的人三教九流统统有,可以说出入的分子非常的复杂。自己的子弟如果经常到这种地方,为人父母的应该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声色场所很容易令人堕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在这里所学到、所污染到的。所以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小孩出入场所的这种地方,应该要好好的注意。

我们都晓得孟母,她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孟母有三迁。搬迁到最后一个地方,学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会跟这些学生学习,所以环境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居家环境,是不是很接近这些斗闹环境,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环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晓得。有道是“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所以环境对一个人,可以说非常的有影响力,我们不可以不对环境重视。

‘邪僻事,绝勿问’。从小,父母如果讲一些比较怪异孩子不应该听的话,也不应该在自己子弟面前讲这些话。所谓怪力乱神这些,或者是有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较奇怪的、比较偏颇的、比较偏激的这种言论,我们都应该告诫孩子们不要接触;不仅不要接触,更不要去问它。如果孩子很好奇,我们应该跟他讲:你听了这些话,晚上做恶梦,你睡不着,你会怕;你听了之后,你半夜不敢起来上厕所,所以对你来讲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从小有好奇心,对不好的这种行为言论,我们都要告诫他,千万不要去了解,了解之后对他身心都有严重的污染,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我们看完十七条可以清楚的了解,从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还有他的内心精神方面,都已经一一的陈述出来。尤其“事勿忙,忙多错”,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我们看到现代人工作压力很重,事业非常的忙碌,所以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内心也经常的惶恐不安。当我们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无论你是家长或者是社会人士,我们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我们就可以改正自己这些忙碌紧张的这种习惯。请看第十八条: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白话解】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知道有人来了。

【周泳杉老师】这几句话讲的就是我们平常在跟人接触的时候,有哪几个态度是需要谨慎的。我们注意到,李夫子写的《弟子规》,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五千年的家规做集大成,把儒家的思想融会在这1080个字里面。文章很短,要表达的意义很深广。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不能只执着在这个文字,他这个文字表达只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与人接触万境交集,这么多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纲领。像『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个虽然只是描述一个人要进门的时候先敲门,或者是走入一个厅堂的时候,生怕在这个堂上的人会突然被我们吓到,所以必须要出一点声音,让里头的人有警戒,知道有人要进来。虽然这一条讲的是这个态度,但事实上我们了解到,这个态度背后的心态是什么?要学那个心态。换句话说,那个心态我们具足了,不管将来是在任何的场合,这个心态就能够应用得上去,不一定是入门的时候或者是上堂的时候,不一定的。所以末学这里就想,接众要诚、要笃,这个笃就是厚道。我们为什么进人家的门要先敲门?厚道,让人有所防备,让人感觉到舒服、感觉到尊重。别人怎么才能感到尊重?诚恳,这个诚恳的态度就非常的重要。所以李夫子在这里虽然讲这一条,但是我们就知道,我们学的时候学什么?学真诚、学诚恳,再来,学笃实、学厚道。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常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礼,谨慎的态度就是礼的态度,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放低,把别人抬高,把别人的地位抬高,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对待下属一样的,自卑而尊人,慢慢的我们恭敬、真诚还有厚道的心就提起来了。自卑而尊人的人他能把对方放在心里,放在心目当中,所以他能做到这个态度。

【杨淑芬老师】这一条也告诉我们生活礼仪,有很多孩子他曾经跟我抱怨,他说:每一次妈妈到我房间,她都不敲门。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敲门?他说:妈妈会偷偷进来,突击检查我有没有在看书。我就跟他说:你曾经一定有过不在里头看书,看其它漫画故事,看其它课本,所以妈妈才会突击检查。他就跟我讲:我之后就把门锁起来,让妈妈无法进来。这件事妈妈也跟我投诉说:我女儿一进房间就把门锁起来,不让我进去,我怎么敲门,女儿就是不让我进去。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亲子当中沟通不良的现象。

我们如果读《弟子规》,我们就晓得,不管我们到任何房间,有没有人都应该先要敲门,敲一下,轻轻叩门,扣一下,让里头的人了解外头有人。轻敲之后,里头有答话之后,我们再请问他能否进来,同意允许之后我们再进去。

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进入房间的时候,不论任何房间,或者公家单位办公室也好,我们都要先敲门,敲门还要问里头有没有人。‘问孰存’,为什么?如果我们在门外看到里头有很多双鞋子,我们就晓得有很多人在里头,说不定人家在开秘密的会议。如果我们很鲁莽的门一开就进去,可能会妨碍到别人。如果人家在开秘密、机密的会议,你一进来也许会被误以为你是不良之人,故意来当间谍,来破坏,所以也有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习惯,不管你到什么样的房间,都要先敲门;一定要养成习惯,不论里头有没有人,一定先敲门。我们也经常在公共场所,尤其我们在洗手间的时候,往往有的人非常粗鲁,如果加上门锁坏掉,可能因为你的鲁莽,彼此就会发生很尴尬很困窘的事情。所以我们无论做长辈或者晚辈,对于子女房间,我们要入门,也应该跟子女告知一下,先轻轻的敲门,然后再进去,不要让里头的人吓一跳,突然有人进来。尤其有时候办公室非常的静,如果这样轻轻走进去,可能人家会吓一跳。所以“将入门,问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在此我们提出来,做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从家里做起。

‘将上堂,声必扬’。这里也讲到“上堂”,大厅或办公室比较大的,往往要进去之前,譬如,敲门说:我是谁,我来了;或者说:大家好,让里头的人了解有人,出声一下。“声必扬”,一定要让对方知道有人进来。譬如说我们求学的阶段,进了办公室一定说“报告”,然后才进去,让里头的老师、师长知道有学生进来,这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告知里头的人,知道有人将要进来。千万不可以很隐密的这样走进去,如果万一人家掉了东西,我们就有可能变成嫌疑人。所以“将上堂”,要记住,一定要出声音。声音也应该要出得和缓,不可以很急,不可以很急的答应,这都是不好的。我们敲门进去之后,或者还没有进去,当别人问你:你是谁?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白话解】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周泳杉老师】这个已经从内心的态度表达出来他的言语,从他的言语当中表达出来。什么态度?应对恭谨,跟人家应对的时候非常的恭敬、非常的谨慎。那么多的境界,李夫子就用这一句话来做代表。人家问我们的时候,我要以自己的名字来对答,不是吾,不是我,人家远远叫我们,「你们是谁?」「我」,我是谁?没人晓得。所以为什么态度不够谨慎?都来自于平常的训练,我们对自己的要求,真诚心、还有恭敬心、笃实的态度不够。所以举这一条,不能只是死在这一条,一定要把它扩大,这个方方面面的态度我们就谨慎,言语就谨慎,这条是讲言语。

【杨淑芬老师】当里头的人回答说:你是谁?我们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分表露出来。譬如说,我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是谁?我将找谁?一定要报告清楚,让对方明了。

‘吾与我,不分明’。这里是讲,如果你说“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说:是我、我啦。“我”是谁?别人不晓得。尤其现代家庭都有电铃,我们按了电铃,对方拿起听筒一定会问:你是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具名以告:我是谁,我要找谁,要让对方相信我们是谁之后,表明来意之后,他肯定就会开门。

千万不可以很鲁莽,电铃拼命的按。我们按电铃也是要轻轻缓缓的,不可以很猛很用力拼命的按。有很多小朋友每一次去上课,有时候他那个电铃按得非常急,很难听,往往我都会告诫学生,按电铃也要有气质,不可以拼命一直按。我跟他们说:你按完电铃一定要停一下,让里头的人,譬如说他在房间、在客厅、在厨房,他听到以后,一定要走路过来,才能为你开门,回答你。千万不可以认为你按了人家马上就要回答,这是很不礼貌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个人他都守在电铃的旁边。

这样告诫学生之后,学生也能遵守这样的礼貌,按了以后稍微停一下。如果停了差不多二十秒、一分钟,没有人,我们再按一下,说不定在阳台后面没听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再按。千万不可以很用力的很快速的这样按,非常的吵,也会吵到别人。

“吾与我,不分明”,除了入门之外,我们在这里也附带说一下,每一次到了教师节,总会收到学生很多的卡片,问候的卡片。有很多学生以前在一起的时候,跟他很熟,现在长大了,他工作去了或者到更高层次学校深造去了,他怀念老师也会写个卡片送给老师,顺便问候老师。可是往往他们都没有具姓,只写名叫某某,事隔那么久,学生又那么多,做老师的实在很难想起这个人姓什么?所以“吾与我,不分明”。

在此,我们也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学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后,你还相当怀念你的老师,写信给老师,写卡片送给老师,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写得清清楚楚,让老师清楚你是几年前的学生。千万不要只写名字,写名字有时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学生。所以这里也附带提出来,没有具姓就“不分明”,没有办法辨别你是哪一位学生。我们再看下一句: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白话解】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周泳杉老师】这个就是已经从意念上升到行为。这里讲到的是戒不与取。与就是别人赠送给我们。什么叫不与?就是别人没有说要给我们,而我们就拿了,那个取就是拿。这个态度叫什么?叫偷盗。他并没有说价值多少,没有。譬如说我们临时需要一张纸,我们看到别人桌上有一张纸,我们就把它拿过来,然后就开始用这张纸。虽然它的价值很低,但是已经不与取了,已经偷盗了。

这个古人态度都非常的谨慎,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许衡,许衡这个人他是非常有德行的人,因为朝代在末世的时候是比较乱的,有战争,他们几个读书人就逃难。逃难的过程当中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肚子很饿。结果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村庄里面,看到有一棵梨子树,上面的果实结得很好,很多的人就上去,因为肚子饿,就摘了很多的梨子下来吃。可是吃的过程当中有人发现许衡没有吃,就告诉他,你也吃一个。许衡说我不吃,这个是人家种的,我没有问过人家,我怎么能够随便吃?那个人说这个是无主之梨,无主,这个梨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因为现在乱世,大家逃难,哪还有什么属于谁的不属于谁的?许衡就说,梨无主,吾心岂无主哉?这个梨没有主,但是我的心还有主,我还可以做主。当我们看到这些故事,都非常的佩服,为什么?你看这些读书人念念都做得了主。我们就想想看我们做得了主吗?我们看到好吃的,做得了主吗?看到财富现前,看到美色现前,我们做得了主吗?他做得了主。你看这是读书给我们莫大的利益,它提醒我们,我们要做主,如果我们不做主,我们心就随着境转动,人一生得不到自在。但是这一关很不容易。就是因为难,所以我们需要熏习,需要修学,需要提醒,需要观照。这个是不与取。

我们接下来看,也是一个读书人的故事,这个读书人叫罗伦,他后来考上状元,我们叫罗状元。罗伦有一次进京考试的时候,带了一个随从,结果走到半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盘缠好像不太够,就跟这个随从说,我们盘缠不太够,我们可能要节俭一点。这个随从就讲,他说主人你不用担心。罗伦问为什么不用担心?随从说我在半路捡到了一枝金钗,这个金钗我们把它典当了之后不就有钱了吗?平常人要是听到这个大概会说发财了,这个正好可以解决我们的困难。结果罗伦一听到这个话,他脸色立刻起了变化,就问这个金钗是什么时候捡的?这个仆人看到主人这样的脸色,就不敢说谎,就说五天以前我在某某村的某户人家门口捡到的。罗伦说我们回去,掉头回去。这个随从就问为什么要掉头?离你进京赶考的时间已经很赶了,我们已经走了五天,掉头回去还得五天,再走到这里,一来一回就是十天。因为一般人都是提前进京,然后安顿下来之后,心情安定了,进考场能够发挥得比较好,就劝主人说,你的功名要紧。主人不以为然,罗状元心里只是想着这个丢钗子的人,他就在想,拥有这个金钗的人家必然是大户人家,而大户人家一定用了很多的奴仆,而这个奴仆一定在他不小心的时候把这个金钗给掉了,如果这个奴仆掉了这个金钗,主人一定会追究责任,这个奴仆可能被暴打,或许性命也堪忧。

果不其然,他们回到这个村庄的时候,他们才晓得,就是后来把这个金钗还回去的时候才晓得,原来在这个五天的过程当中,确实这个奴婢她在侍奉这个女主人梳洗的时候,不小心这个金钗掉到了脸盆里,然后把脸盆那个水往外泼的时候,连这一个金钗也一起倒出去了。因为不晓得里面有金钗,所以泼水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就把它泼出去了。主人就认为是这一个奴婢偷了这枝金钗,所以对这个奴婢百般的责打、逼问,甚至于要把她送到官府去问罪。这个奴婢已经走投无路,计划当晚上吊自杀,因为这笔钱太大了,就是拿性命来抵大概也抵不上。再来,另外一头,是这个男主人也责怪自己的妻子,以为这个妻子是不是拿去哪里送人了或者是丢掉了之类的,也责怪这个妻子。这个妻子也很委屈,也想要上吊。你看一枝金钗关系着两条人命!

过去我们的考试是三级的考试,秀才、举人,然后才是进士。一般三级的考试,每一年举行一种,换句话说,每三年才会轮到一次,今年考进士没考上,还要再等三年,它不是年年考的。那大家就想到,十年寒窗等的是什么?一举成名,等的就是这个。可是罗伦完全没有把功名放在心上,他只是想到什么?不与取,不可以不与取,即使是捡到的,这一定关系到人命。他回去之后,没想到把这个金钗送回去之后,救了两条人命。大家想想看,两条人命比较重要还是中状元比较重要?我们没有读圣贤书不会做这样的判断,末学告诉大家,只有读了圣贤书之后才懂得去判断。

各行各业其实现在都需要这样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现在有卖假货的,食物当中掺杂着有损人体健康的这些东西,我们就晓得,这个就是没有这样的价值判断。罗伦他做到了。结果进京赶考他赶上时间了,但是时间非常的紧迫。而他中途不是盘缠快没有了吗?他是靠写字画、卖字画来解决盘缠问题的,然后赶快进京考试,结果一举就中了状元。我们看到他没有损失,换句话说,他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看一个人为了道义他愿意牺牲自己,可是我们看到他成就了。这个就是愿意吃亏,不与取我们看到的两个例子。

【杨淑芬老师】这里也讲到一般人的习气毛病,往往手先拿着对方的东西,说:请借我用一下。不是先问,问了人家已经同意了,再动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后再讲,这个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这里就再再的告诫我们,当你需要跟别人借东西,要使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对方。‘须’就是必须,一定要先让对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有问,拿了就用,就等于是小偷没有两样。曾经一位母亲跟我讲,她说:这个《弟子规》很好用。我就问她:怎么说?她说今天她的一双女儿,老大大概小学二年级,老二大概四、五岁左右,两个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伤心,过来跟妈妈说,姊姊骂她凶她,所以她很难过,她就哭了,请妈妈替她出气。妈妈很明理,她就问小女儿说:你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姊姊才会骂你?这个妹妹就跟妈妈说:我只不过拿了姊姊的玩具而已,姊姊就不让我玩,就骂我,就凶我。

妈妈就跟她讲:好,我们来背《弟子规》第十八条“用人物”。妈妈起头后就让她接着念,这个小女生说:“须明求”。妈妈说:接着呢?她就说:“倘不问”。最后一句,“即为偷”,让这个妹妹讲。结果妹妹哭得更大声:妈妈我不愿意当小偷,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乘姊姊去上学的时候,偷偷地拿她的玩具来玩,又没有把姊姊的玩具放好。这个五岁的女生从这里晓得她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做大人的更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在用别人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会犯这种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说,拿了之后再向他报告,或者手上先拿着:借我一下!然后掉头就跑。我们在团体里头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这个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一种态度,我们也要特别的注意到。

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小朋友,年纪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课,我都会请小朋友吃一点小东西,吃酸梅。这个小朋友她每到下课的时候,自己就会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颗起来,就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吃?因为以前都是我请他们,有时候我很忙,这个小朋友会按耐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里,所以她就自己去拿。后来有一回,我就跟她说:《弟子规》里头,有一句话说,没有经过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样。她就说:对不起,我错了。

我就跟她说:凡是你要吃东西,吃老师的东西,虽然每一次上课你们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在家里也一样。我就跟这个小朋友,小小的年纪,我跟她讲:在家里,你要吃任何的东西,你也要问妈妈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时候要先请长辈,请到最后你自己才吃。这位小朋友经过我这样一次教诲之后,每一次她就先来问,她会说:老师下课了,请问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说: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来以后,就拿一颗先送我,先请我吃。吃了以后,我已经有交代,如果看到其它家长,一定要称呼什么妈妈好,请吃,到最后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过了不久之后,这个小朋友的母亲告诉我说:我女儿最近特别有礼貌。她一反常态,就是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先请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后,自己才吃,这个《弟子规》的功效还真不小!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白话解】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周泳杉老师】这个是「息妄守诺」,这是对人应该有的态度,跟人家借东西要不要借据?不用借据。古人一句话就是借据,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是讲我们古人的一个典故,这个前辈是季布,季布一诺,即使是一千两黄金给他,他都不愿意卖掉这个承诺,当然一千两黄金这是比喻,再多的钱,他不愿意把这个承诺给卖掉,就是一句承诺。这个我们看到很多,古人确实是这样。我们现代还看到,华人的社会看到。末学在庐江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把他小学的书保存得很好,小学的教科书,我们去看他很欢喜。他小学的那个教科书末学真的觉得编得太好了,我们看到都很欢喜,于是想跟这个老人借出来影印,把它印下来,我们也想要保存一份。他就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很宝贵,现在已经都绝版了,可能市面上你要找也都很难找到。我们看到老人这么样的珍惜这个书,我们就想让老人安心,于是我们就讲,要不然这样子,老伯伯,我们给你写一张借据,我们印完之后尽快拿回来还给你。没想到这个老伯伯一听到借据这两个字他就生气了,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我借你们东西还要借据?你看我们侮辱了人家,一不小心,我们不懂得礼,就侮辱了人家。这一辈的人确实一诺还是千金的,为什么?小时候受过这种教育。

借人物如果没有还,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末学告诉大家,绝对有影响。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张元,这个张元养了一头驴,这头驴脾气非常的拗,怎么说?所有的人接近它,它一定会踢人。你知道有些驴子踢人踢得可严重,脾气很拗的一头驴子,谁骑它,它都把人家摔到地上,一骑上去就把人家摔到地上,张元家的驴是这样的一头驴。可是张元的家人,大大小小的家人骑它的时候它都非常的温驯,驴子非常的温驯,它会认人。可是有一天,说也奇怪,张元家来了一个客人,姓杨,这个杨姓的客人,因为听说这个驴子脾气很拗,他说我来试试看,他不信邪。没想到这个杨姓的朋友一骑到这个驴子上的时候,说也奇怪,这个驴子很乖,很温驯,而且还载着这个杨姓的友人骑了280里的路,很远,280里很远,就骑去了。到了目的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个杨姓友人他就找了一个旅馆,跟这个张元父子就投宿在这个旅馆里面。睡觉的时候,那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黑衣人来找这个杨姓的友人,跟他讲说,杨先生,明天拜托你再骑二十里。杨姓友人问为什么?黑衣人说因为我上一辈子欠你三百钱,就像我们现在讲三百块钱,欠你三百块钱,一里路用一块钱来折抵,你今天骑了二百八十里,我还欠你二十块,如果现在你不骑我的话我就还不了,那这笔帐永远都在,都记着,所以拜托你明天再骑二十里。这个杨某就觉得奇怪,没遇到这种事,醒来的时候就看看这个驴子,确实,这个颜色很像昨天梦到的那个人穿的衣服的颜色,索性也就相信了。杨姓友人在梦里面还问他欠张家多少?这个驴子就告诉这个杨姓友人说,不可说,不可说,我欠张家太多太多了!所以你看张家的大大小小骑它都没事。

结果隔天早上他就依照这个驴子的这个请求去骑了,果不其然,到了正好20里的地方,这个驴子兽性大发,就把这个杨姓友人给摔出去,正好20里。可是距离他要到的目的地还有10里路,怎么办?于是这个杨姓友人就拜托这个驴子,就很诚恳的跟它商量,他说拜托你,因为我还有10里路,你要让我自己走路那也很久,要不然这样子,我用10钱,就是10块钱,买草料喂你,你让我再骑10里路,好不好?说也奇怪,这个驴子居然答应了,他就买了10钱的草料给这个驴子,吃完之后,他又骑了10里路。从这里大家就了解到,借人物,及时还,否则后来要不要还?末学告诉大家,赖不掉的。

所以我们有这个谨慎的态度,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不欠人家。那我们欠人家的呢?这一生要怎么样?要干脆一点,还的时候要还干脆一点。所以我们东西掉了要不要报警?要不要去登记,去做案子的登记?不用了,就了掉一笔,了了!真的,无债一身轻。别人欠我们的呢?不要了,我们一笔勾消,为什么?如果我们还要他还的话,那我们还要再来跟他纠缠不清,因为还来还去总不能还到公平,很难找到像那头驴子那么清醒的,很难,总是有时候,要人家还,我们给人家要就多要了一点,将来那一点还要再来还,扯不清,来来回回扯不清。这个事情不要再干了。所以这一条告诉我们,待人处事接物绝不占人便宜,绝对没有一个占人便宜的念头,这个态度就是谨慎。我们「谨」就讲到这里。

【杨淑芬老师】前面是说你要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对方,让对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讲你借人家的东西,‘及时还’。“及时”就是有时间性,譬如说你跟人家讲:我借完之后,我马上还。你就要记住,马上。你如果说:我跟你借三天、借一个礼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个礼拜之内还给人家。不可以借着然后就忘记了,千万不可以。人最怕没有信用,你不讲信用,以后人家就不会再借你,你想借就有困难。反之,就是这里讲的‘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时还人家,在时间内要还给别人。千万不要让人来催。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这更是要不得的。尤其成年人借钱这一方面,可以说很多人最忌讳也最怕借了以后就不闻不问,就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名声为什么会败坏,就是借了以后很皮,好像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不但非常没有礼貌,而且也相当不应该。前面我们看完“谨”,接下来再看:

发布: admin 分类: 弟子规 评论: 0 浏览: 0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