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惟贤长老开示合集

问:经中经常有咒,咒是什么?经和咒有区别吗?

答:佛法讲了显教和密教,经就是显教,可以说理,把道理说清楚;密就等于一个心印,只可传而不可以讲。太虚大师打了个比方,说咒叫秘密咒,好像在百万军队中,你晚上要通行的话必须要懂口令,口令你能够通,军队就可以通,你如果不懂口令,你在百万军队中就走不通。佛的心印就等于那个军队的秘密口令一样,那是不能解释的。

咒叫陀罗尼,翻译成中文就叫总持。什么叫总持呢?总就包括一切法、宇宙万有一切法,持就是它所执持的是一切功德一切善法。你能够做到二谛融通,世出世间都明白了,就可以持一切善法,所以叫总持。陀罗尼叫总持,咒又叫陀罗尼。这个必须要行,在行中才会有受用,才能了解和体会到咒的妙处,不是一般讲理可以讲通的。

问:如何才能降魔?

惟贤长老答:慈悲可以降魔。《大般若经》里讲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降魔,可以消业。魔再高的道力,你只要以四无量心对待,它就消了。学密宗要学这个,学显宗要学这个,显密圆融,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切唯心,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万法唯心,心保持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众生,时常想这些,魔就没有了,就消了。正念相续就是定。有定力的人啊,不单是盘起腿子叫做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说话、不说话、走路、坐下来,非常安态的,很安和,就有禅境,这就是禅,就与佛心相合。

障碍慈悲心的是什么呢?是嗔恨心!所以必须要修忍辱!《金刚经》讲,忍辱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就是说这个。修忍辱,修无诤三昧,像金刚一样地不动,像泰山一样地巍巍不动,那个力量大得很,可以降龙伏虎。不要像普通人那样,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那个不解决问题。

问:都说“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那么喝水算不算杀生?而人身体的细菌算不算生命,身体的新陈代谢算不算杀生?

答:这些问题是一个生理现象。在佛教的的律仪里面,有很严格的规定。《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行住坐卧都是当愿众生离苦得乐、永得安隐。如“下床安足,当愿众生,履践圣迹,不动解脱;始举足时,当愿众生,越度生死,善法满足”、“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以水涤秽,当愿众生,具足净忍,毕竟无垢;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而且密宗还有咒子,也就是说于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间悲心不失,再以密咒使其往生,这就不能以一般的杀生来论。

摘自《惟贤长老答疑三百问》

问:现在社会上有人流行用“神通度人”,这种做法符合正道吗?

惟贤长老答:这个不是正常的,同过去旧社会跳神扶乩差不多。跳神扶乩就是过去旧社会搞仙道的,那些端公道士搞的那一套,你们没看见过,我是见过的。跳神就是说神附体呀,可以说很多话,说一生的修就安危等等;扶乩,就是用沙盘,在沙盘上用笔写字,说是哪个哪个到了,哪个济颠和尚到了,哪个罗汉到了,上面就有他说的话,这叫扶乩。这些都是佛家所禁止的,你们读《佛遗教经》,第一章讲的就是佛教要禁绝这些,这不是正命是邪命,千万不要相信他。

佛家首先不讲神通,叫你好好修行,做好事,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要修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的来,神通不是轻易显现的,有神通都不能轻易的显。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五眼六通,那些都是修行自然的产物、附带的产物,你修行修好了,瓜熟蒂落,自然就产生神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随便说,一句话,佛法讲修行是叫你踏实努力,神通不是主要的,是附带的,不要把主要的东西丢掉,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要达到这个境界才会有真实受用,有这个真实受用之后,这些附带就产生了,产生了之后也不会说,不会随便显现。

问:求生净土往生时是否还有中阴身?

答:那个不是中阴身,那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就有这个好处,你能一心念佛是自力,就是自己的努力,他力就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量,等于小孩子走路,颠颠簸簸的,大人把他牵起,他就可以走了,就是这个意思。

自力与他力结合,就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有上品、中品、下品,你具体往生到哪个品位还要看你生前的修为。

到了那里还是要逐步修,不过环境好一点而已。那个环境比娑婆世界好,依报、正报庄严,具备修行的增上缘,可以进一步的修行。

问:我愿意在弘扬佛法方面做点事情,该怎样做?

答:发愿好,但要修学并重,不但学,还要修。这样子才能达到弘扬佛法的目标。我从《王安石全书》那个年谱里看到,有一次王安石病了,他女婿和他夫人在旁边,他说了几句话很重要,“夫妇之缘偶合尔,不须他念,巧为善而已,”夫妇的缘是偶合的,最终要分别的,不要其他的念头想多了,要努力为善。他的女婿叫叶陶,是很有学问的,他把叶陶的手拉住说:“你聪明但是你聪明到世学书之上,宜搏读佛书,广读佛书,不然你一辈子枉用你的精力,佛书和普通书有天壤之别。”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他还打了譬比,说“普通书如粪土,不宜多专,要多读佛书”。王安石很有智慧呀!

摘自《惟贤长老答疑三百问》

问: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那个“知天命”知什么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达到一个什么境界?

惟贤长老答:他那个境界是世间法的境界。‘‘三十而立”立事业嘛,离不开功名利禄,这不是佛法的基本思想。佛法是要淡于世俗,主要是为众生救苦难,不在功名利禄上讲,这是有区别的。

“四十而不惑”是对于人世道理建立起认识,晓得这个道理了。

“五十而知天命”呢?所谓“天命就是天道的循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万物能够生长离不开天道,而天道的中心就是仁爱,这是儒家主讲的。尽管说仁爱,但它是有范围的,佛法那个慈悲好了不起啊!目标不同。《金刚经》头一段就说明了佛家的慈悲,比这个就高得多。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就是眼睛很清亮,耳朵很通达一些道理,就是自然的了。耳顺就是自然对于这些道理不再迷惑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就更进一步了,就是由勉强到自然,自然的行动都不超越规矩了,这个就像我们佛家修行次第说到那个七地菩萨、八地菩萨时一样,七地观空,他还勉强;到了八地观空,他就是自然的了。无功用行,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这个观空与有的道理,不是儒家讲的。也就是说,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很自然的,有规矩,有方圆,把人格提高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道理与佛家道理比较啊,是在世间法里面。以《瑜伽师地论》中所讲之“四种真实”来衡量,属于世间真实,同时也通道理真实,虽然包括这两个真实,但进一步要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那就办不到。烦恼障要达到我空、人空,所知障要达到法空。烦恼障净智是趣声闻缘觉到解脱境界,所知障净智是菩萨到佛的境界,他就办不到这个,恰恰是两码子事。

摘自《惟贤长老答疑三百问》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