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40

(第四十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40

《楞严经正脉科会》,第三十页第八行: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这一段经文是《楞严经》中着名的八还这一章。我们说这一章之前,还要把上一次前面一段意思讲讲,我们还没有能够说尽。在前面佛是开导阿难,叫阿难必须要明了「见精明元」,见精明元虽然不是「妙精明心」,但是从见性上来说,它很有作用。这一段,上一次也略说了。修行贵在转识成智,可是什么是识、什么是智,要能够很清楚的辨别出来,这也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假若不能够明白的分别清楚,确实我们用功是无从下手;换句话说,势必要把它分清楚。佛在本经十番显见,正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来教给我们,经文是教阿难,实际上就是教我们,教我们什么?善于用心。我们平常用的心是用妄心,妄中之妄,不知道妄到哪里去,所以才造成生死轮回的怪现象,不正常的现象。果然会用心,会用心是用真心,我们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舍识用根」,用根就是用根中之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就是前一句所讲的「第二月」,「见精明元」虽然不是纯真之心,它只带一层妄。见精明元究竟是什么?在唯识里面讲就是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识的见分带一重妄。真如本性一变为阿赖耶,二变为末那,二变就是妄中又带妄,带两个妄;三变为前六识,那就带三重妄。如果再说相应的心所,就不晓得带多少重!这就讲第二月只带一重妄。能了解这个道理、能运用这个心,可以说相当的了不起,必定有成就。

经学了以后,不但是理明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谁要是会用,他这一生成佛作祖就很可能。这种功夫用在参禅上,没有不开悟的;用在念佛上,就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功行高极了。由此可知,经里面的比喻,把第一月比喻作妙明心性,将第二月比喻作见精明元,第三月比喻作缘尘分别,那就是七转识以下的。我们一般讲特别着重在第六意识,因为前面七转识,作用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现在讲的心全是第六意识,那是第三月,第三月是什么?水中的月影。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是水里面的月影,水里面的月影要是到水里面去找月亮,决定找不到的。而第二月可以找到,第二月所谓捏目所见,距离第一月不远,确实能够找得到。当然学佛的同修们对于明心见性,念佛的同修们对于理一心不乱,是非常的关切,总是想着我们如何证得?怎么样才叫我们快快的证得?实在说起来,这个事情是亦难亦不难。难在什么地方?道理要是不明、方法要是不懂,真难,很不容易;如果理论通达,方法明白,给诸位说,不是一桩难事情。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明心见性,成佛作祖,在时间上来说是足够用,但是机缘对我们自己成败关系非常大。这种机缘,可以说佛法里面讲的亲因缘每个人都有,人人具足,个个不无。所缘缘与无间缘我们也具足,虽具足若没有增上缘引发,这两种缘只可以说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不能够起现行。由此可知,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增上缘实在说起来,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能不能成就决定在师承;没有师承,给诸位说,很难成就。诸位多念念《高僧传》、多念念《居士传》,高僧、高士,多翻一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至少你可以领悟人家成功是怎么成功的?儒宗、佛祖就是讲的师承,没有师承不能成就。《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善财童子的师承是文殊菩萨,可见得学问之道成功的枢要就在师承。无论是世出世间法,人家问你这门东西跟谁学的?你是由一个老师学的,而不是杂凑的,确实是一家、是一派的才有成就。

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中,师承相当不容易,这是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非常清楚。我们现在整个时代、社会跟从前不一样,教学的方式与过去完全不相同。现在学生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而是许许多多老师大家共同铸造的,比起从前一个老师所教的是有些不相同的所在。以前一个老师成就他根本的学问,然后再叫他出去参学,圆满后得智,根本智、后得智两种智都圆满成就。现在大家很多老师来教一个学生,没有法子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没有,后得智当然也就没有,真是两头都失掉。这是我们要认真去检点、要觉悟的。在以往教学可以说世出世间学问,世间学问虽然不明说,但是暗暗的也是走这么一条道路,什么道路?开智慧。要开智慧,用六尘缘影的分别心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儒家的功夫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里下手,可见得他也是主张用第二月,而不是用第三月。佛法里面说得更明白、更清楚,所以人家的智慧才是无尽的智慧、真实的智慧。

我们从这段经文里面,应该体会到真如本性是第一月,是我们应当要追求、应当要体认的。虽然我们不能见性,我们要相信圣言量,确实有真如本性,唯有真如本性才是真实的,除此以外都不是真实,首先要能够体认这一点。第二月,这是指的所谓是没有能够证得真性,在这以前我们要亟认见精明元,在一切法里面,除了真性之外,可以说它是极真,它是最接近真性,叫带妄之真。虽然不是清净月,但是离了清净月必无二月可得;这是说明,见精虽然不是妙心,可是离妙心必定无见精可得。由此可见,阿赖耶的见分是从真性而起的,阿赖耶的全体就是真如本性。佛教我们一种善巧方便,就见精而入真性。但是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一点,千万不可以执着见精就是真性,那就坏了。话虽然这样讲,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而我们绝不可以执着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如本性,执着不得,执着就错了。为什么?执着是病、执着是妄。我们必须把见性里面这一分妄再除掉,才是纯真之性,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此地虽然是二而一、一而二,但是两者有差别,一是纯真,一是带妄,不可以混而为一。

所以佛在下面才用八还来做个比喻,但是前面还有一句,「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上一次虽然念到这个地方,这一句没讲,钟点到了。什么叫无所还地?无所还地就是见精明元。我们应当晓得,见精明元也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性,经文里面破斥说有还,而缘尘能见之性,佛告诉我们无还。这里面特别要辨别清楚的,一个是缘尘分别心,一个是能见之性,要搞清楚。能见之性是阿赖耶的见分,我们讲四分来说,阿赖耶的见分,而能缘之心是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识、第七识,是以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与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这是作用最大的。与末那相应的心所只有十八个,可见得末那的作用远不如第六意识。这个作用的大小,从相应心所多寡上就能看得出来。所以我们提到缘尘分别心总是说第六意识,第六、第七都有还,而能见之性就无还,有还是虚妄的,无还是真实的。底下经文说,「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这就是见精,也就是前面比喻的第二月,就是能见之性,这是属于无还。佛又说「汝识于中」,这是讲识,「次第标指,此是文殊」,像这些都是属于缘尘分别,这是有还的。

这个道理明白了,佛的用意何在?有还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舍离它;无还是真实的,我们要用它。这个道理要是真正明白、会用,那正是交光大师所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那是我们在楞严会上,纵然没有得到满分,也可得八十分以上,就是甲等。如果《楞严经》读了之后,还是用缘尘分别之心,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就很失望,这考试都没有一个及格的。虽然如此,佛法里常说,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下一个《楞严》的种子,比没有这个种子当然要好得多。所谓开悟,开悟就是道理明白;所谓证悟,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会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用的是阿赖耶的见分。你果然会用,你就跟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没有两样,见了性的菩萨。没见性的菩萨不会用,见了性的菩萨会用,见性不见性就在会用不会用。由此可知,唯识的道理是要通达一些,不通达一些,遇到经文理论的部分都有障碍。懂得唯识的道理,这样一讲,你清清楚楚,你才晓得为什么不可以用妄心,这个所以然的道理才明了,而后才能真正的做到舍识用根。平素我们读《楞严》,听讲经讲到舍识用根,或者讲到转识成智,心里面很仰慕,可是不晓得怎么做法。我们讲席这么多年来,问过我这些话的人就不在少数,来问我如何转识成智?怎么样舍识用根?但是这个问题,绝不是几句话能够解答得了,因为这里面有相当深的学理,要细心的去体会才能明了这个道理,然后才谈得上叫修行,再不至于盲修瞎练。

这是接着今天的经文,今天是从事相上举例,跟阿难说明这个道理,从比喻上说。佛再叫着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这是讲明暗一对,这个八还一共是说八法,八法是四对,诸位想想,对就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的,凡是相对的一定就可还。佛这段的意思,是想指示众生无有还处的见精,而先标明可还之相做为说话的大前提。这段经文所举的八种法全是色尘,全是眼根所对的境界,各有体,也各有相。好比讲堂,这个讲堂要是照这个地方来看,它是坐西朝东的,讲堂的大门一打开,门对着东方,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我们看到是一片光明之相,眼根所对的明相。中夜黑月,黑月是什么时候?在印度,上半月叫白月,月亮的光一天比一天大;下半月叫黑月,从十五、十六以后,光明一天比一天小。在中国讲就是朔望,月圆的时候是望,初一的时候是朔,完全看不到月光这叫黑月。这个地方的黑月就是指初一,见不到月光,所以叫黑月。又在「中夜」,中夜是半夜,又没有月亮,而且是「云雾晦暝」。夜晦是体,昏暗是相,这地方着重在暗,明暗一对。见明是见精所见,见暗也是见精所见,明暗一对。

『户牖之隙』,就是窗户,「户」是门,「牖」是窗,门窗。从门窗里面我们看到『通』,与讲堂外面没有障碍,我们看到的是通。『墙宇』,「墙」是墙壁,「宇」是屋檐,这些是障碍,『壅』就是不通。这一对里面,门窗是体,通达是相,内外相通是相;后半句,墙宇是体,见壅是相,不通是相,阻塞不通是相,一个是通、一个是壅,这是一对,两个又是相对的,第二对。第三句里面讲『分别之处』,这是说色空一对,『则复见缘』,「见缘」就是见所缘之范围,「分别」就是前尘分别,指种种物相而说的,这是色,见到的色;后半句说『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这是讲顽虚空,这是说色与空一对。末后一句是讲『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这句是讲染污,是说染;『澄霁敛氛又观清净』,这句讲的是净,染净一对。这四对八法都是见性所缘的相分,这个八法的体相明了之后,就知道它各有所还。我们看底下经文,这段文并不难,文字很浅显,可是含义很深。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

『诸变化相』就是指前面八种相。

【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本所因处』,就是这八种现象所生的原因,相是果,生相一定有因。这是由于阿难尊者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体会到,尘境是有生有灭的,见性是如如不动,前面虽然阿难这么说,好像是懂得,似懂非懂;虽然是明了,佛所讲的他也首肯,可是心里面还动摇,境界现前还是做不了主宰,还是有疑惑,这是障碍了见性。疑惑必须要断除,不断除它就是障碍见性。所以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底下就是有疑,疑是迷惑,必须要用智慧来破除。所以学佛是学智慧,学佛是学觉,觉才不迷,不迷就不疑,这才能开得了悟,才能见得了性。有疑,换句话说,还是妄认缘尘的分别心以为这是自己的心,所起的作用依旧是随尘分别。所以世尊才以心境这两种法,来教阿难辨别哪是真、哪是妄。佛说「吾今各还本所因处」,这正显示所见有还,那是境界,有还就是有生有灭。而能见的见性没有法子找到它的「本所因处」,当然就是无还,没有本所因处,可见得它是不生不灭,这就暗示着常住真心。我们今天试问问,有几个人他觉悟六根的根性是常住真心?能有这个观念的人太少。而一般人以为什么?从前以为心在这个地方,现在讲是脑,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个是性。哪里晓得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正是第六意识,那是缘尘分别的妄心,跟六根根性的能见、能闻来较量,那差太多了。我们为什么不敢承认?这里头有个道理。

妄心的作用可大了,好像它有用处,而真心没用处,哪里晓得我们这是看走了眼。真心虽然好像是无知,你果然用上它,它无所不知;妄心好像是有知,天天用它,是有所不知。我们看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所不知,人家用什么?人家用真心。我们用了,样样都不知,苦恼无边,咱们是用的妄心。佛与凡夫所不相同的,用真心的就叫佛,用妄心的就叫凡夫,而妄心、真心我们都有,妄心、真心佛也有。佛用真心不用妄心,他都有;我们也都有,我们用妄心,不晓得用真心。你要问: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此地。千经万论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正是禅家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要是认识真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佛法里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种善巧方便,全都指归在这一处,所谓是殊途同归,就归在明心见性。请看下面经文:

【云何本因。】

本因是什么?

【阿难。此诸变化。】

这是统指这八种相。

【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这八种相里面,佛在此地第一种说得详细,其余七种略说就可以,为什么?可以以此类推。光明从哪里来的?光明从『日轮』来的,从太阳来的,所以明可以还给太阳。光明确实是如此,我们现在要说天空,天空是黑暗的,诸位想想,太阳拿掉、月亮再拿掉、星星再拿掉,你看看天空是什么样子?天空是黑暗的。天空为什么是黑暗的?给诸位说,这叫无明。如果你说我破了无明,你破了无明,太阳、月亮、星星、灯全都拿掉,你看到天空、山河大地是一片光明,那是你无明破了;你无明要是没有破,你见到一定是黑暗的。所以无明破了就不要太阳来照明,由这一点也可以勘验我们自己是不是破了无明。真正破了无明,晚上走黑路不要用灯,别人看到是黑暗的,你看到是光明的,就跟白天一样。这光明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本性是光明的,本性所变现的万法也是光明的。经论里面给我们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把我们本有的光明失掉,这叫无明。大黑天就是无明之相,一切万法都是从无明变现出来,「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初,先有无明而后才有三细相。可是破无明,在我们历代修行人当中真有,不是没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他的境界我们不晓得,有些事迹我们能看到一点,但是能把这个道理证实。

我们在不久以前印送的《虚云和尚年谱》,我想诸位都看过。《年谱》当中就有一次记载,老和尚黄昏的时候回到山上茅蓬去,在半路上遇到一个同参道友,人家打了个灯笼碰到老和尚,「老和尚,天这么黑,你没有灯怎么走路?」他没有问的时候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看到山上是明亮的、是光明的,没有觉得天黑下来,没有;他这一问,这心里一动念,天突然黑下来看不见了。如果他一路走回去都没有碰到这个人,譬如他是下午四、五点钟走的路,他永远就保持着四、五点钟,为什么?没有起心动念。像这样的境界不止老和尚一个人,很多人有这个境界。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是真话不是假话。但是无明不是真的,无明可以打破,无明是有生灭的。所以讲到我们真如本性,妙精明心,明就是光明,这是《楞严》里头用的词。无明用什么破?给诸位说,用定。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这是《楞严经》讲的「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心就放光明,一切通达而无有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说,净是不是每天要去盘腿面壁叫净?盘腿面壁是叫净,净极光通达,腿子放下来之后又起了无明,确实是如此。

《楞严》上讲的大定不是盘腿面壁的定,《楞严》讲的是性定,就是本性本具之定,本性本来就是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是常定、这是本定,《楞严》讲的是这个定。这个定的相是什么?经上说得非常详细,《金刚经》里面讲得简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楞严大定;「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楞严大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这就是修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给诸位说,是用的见性。只有用阿赖耶见分见色闻声是如如不动,是不着相、不取相。第六意识就不行,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这就是取相、着相,心就动。唯识在三性里面讲,阿赖耶是无记性,它不分别、不执着,对于一切诸相了了分明,它不取。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正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用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全是阿赖耶的见分,用阿赖耶识,连与阿赖耶相应的五遍行都不用,这是本事。五遍行的心所,作意、触、受、想、思,作意有四分,有这个作意心所的见分、相分;触,有触心所的见分与相分;受,有受心所的见分与相分。一概都不用,直接就是用阿赖耶的见分,这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所教给我们「舍识用根」。虽然不是用的真心,确实用的是第二月,所谓是带妄之真。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就是禅家所讲百尺竿头,带妄之真,再进一步就纯真,就明心见性。那就是说,把这分妄再脱掉就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

这个道理,可以说我们看得相当的清楚,看清楚了当然就会用。你在用的时候,当然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够突破、才能见性,虽没能见性,你已经能够舍识用根,你现前的生活就得大自在。为什么?一切法里头不生烦恼,一切法里头没有执着。心境一如,虽然没有证得究竟的解脱,你已经得到相似的解脱境界。为什么相似?带一层妄。我们为什么一天到晚是烦恼不堪?就是意识与五十一心所起作用,所以才生无边的烦恼。若能舍识用根,你见色闻声皆生无量智慧,不生烦恼,生的是智慧,成就的是定力,这就叫修定。所以说用六根根性就是修定,这叫修楞严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世间法里,不但世间法,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能比,这在佛法里面叫圆修圆证、顿修顿证。刚才说过,万不可以把第二月当作第一月,那就变成很大的一个障碍,这就是百尺竿头到了顶,不能认为这是究竟,还要求什么?向上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才能够突破无明,才能够真正见性,所以明心见性那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识用根是百尺竿头,百尺竿头的事。佛这一段的用意,就是叫我们能够辨别哪是真、哪是妄,妄要舍,真要用。《楞严》是圆顿大法,前面讲这些理论、讲这些方法,到后面「二十五圆通章」里面就是举实证,举这些菩萨他们是怎么证得的,这二十五位菩萨都是修楞严大定,都是修舍识用根。所以每一位成就都是第一,没有看到第二。为什么是第一?只要明心见性,他这个办法就是第一,唯有第一法才能明心见性。

而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文殊菩萨拣选,特别推崇耳根圆通,这又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上来说,耳根最利。当然耳根最利是讲大多数的人,也有少数例外的,有少数是眼根利,看东西看得清楚,听东西听不清楚,那是少数,绝大多数是耳根利。你叫他看经,看多少遍他不懂,你叫他听经,听一、二遍他明了,这就证明耳根最利。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性闻声性,而证得圆通,就是证得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的根性,与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性相同,我们娑婆世界采取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很容易成就,道理是在此地。因此《楞严经》全经的精华,也正是在「观世音菩萨耳根」这一章,全经精华之所在。「二十五圆通」就像《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是一鼻孔出气,一个味道,这是经典的好处。《华严经》分量大,《楞严》分量少,《楞严》讲理论、讲方法,又有实际的例子,《华严》亦复如是。可是《华严》毕竟分量大,说得详细、说得周详;《楞严》文字少,没有方法像《华严》说得那么详细。一个细说、一个略说,这两部经合起来看,意思非常的圆满。我们道场这几部经都在这里合起来看,合起来看好处很多,古大德解经,以经注经、以经解经,我们现在这几部经合起来在此地讲,确实能够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这几句就不必细说。

【暗还黑月。】

『黑月』是暗之体性,是暗之来由,暗可以还原。

【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

这个『缘』就是见缘。

【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这句话是总结一切万象。前面是举出这八个例子来说,一切万象都是这样的情形,各有所还。在这段文里面,我们很清楚的能够看出来,佛举出眼根所对的八种境界相。这些境界全是缘生法,既然从缘来,还从缘灭,有去有来,就不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前面比喻作客、比喻作尘,这都是说所见的境界。所见的境界如是,所闻的境界、所嗅的境界、所尝的境界、所触的境界,乃至意根所知的境界,无不如是,全是生灭法。下面经文说: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八种』是指前面的境界相,这还是叫着阿难说的,你见八种境界相的『见精明性』,这就是讲的见性,『当欲谁还』,还给谁?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我们能见的见性,就在这八个境界里面,还给谁?如果说我这见性还给明,明要是灭了,见性也就没有,没有见性,暗现前,谁见到它?哪个见暗?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这就是说明境界有生灭,各有所还,我们能见的见性还给谁?没有地方还。由此可知,境界相有种种差别,能见的见性没有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凡是能还的,当然不是自己。『不汝还者』,没有地方可还的,那不是自己是谁?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妄心易还,不是自己;见性无还,见性才是自己。我们这个身体色身,诸位都晓得,细胞新陈代谢各有所还,这个色身不是自己;妄心不是自己,一会想东、一会想西,所想的也各有所还,正像前面举的例子一样,妄心不是自己。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去找,找到什么?找到六根的根性是自己。为什么?它不生不灭,它不随境界而有所差别。换句话说,六根根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不生不灭的,是不垢不净的,这不是自己,谁是自己?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六根根性,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指六根根性。脱根、脱尘,根是讲我们的根身,这是色法;尘是指外面一切六尘境界,它是独立的。根与尘都是境界相,统是生灭法,缘生之法,这是我们的工具,不是自己。诸位要记住,自己是讲真性,不生不灭的真性是自己,佛在此地是一语道破。佛这八种比喻,后面样样都合在法上说;换句话说,他的大讲堂也是表法的,表法的义趣我们留待下一次再讲。今天时间到了,这段的意思还没有能细说,下一次讲经的时候我再把它补出来。这个经文愈来愈要紧,也愈来愈有趣味,希望诸位同修细心的领会。这个经的义趣,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有很大的帮助。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