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

十原文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讲记

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悲喜舍皆具足。四无量心是菩萨的特点,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我们学佛也就是为了超越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成就圆满的人格,成佛。那么要成佛就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特点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胸怀,就要从这四无量心开始修学。极乐世界那里都是菩萨,当然也有声闻,但是以菩萨居多。菩萨就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学,如果我们自己有了四无量心,去极乐世界就容易。我们讲三福里讲到四无量心,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的四个方面就是慈悲喜舍,是菩提心的四个重要的内容。

一、慈——予乐

第一、慈无量。“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和悲有什么不同?慈就是予乐,给人快乐,总是愿意把快乐和别人分享,愿意让别人快乐,这样的心,就是慈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慈的这种心态,他就能够做到“于诸众生,不起恼害”。因为一个人有慈的修养,随时都会想着给众生带来快乐、幸福,他自然不会去做恼害众生的事情。我们只对自己慈,时时刻刻都想着给自己带来快乐,这就是普通人。菩萨不是这样子的,菩萨是时时刻刻都想着给众生带来快乐,所以说你是凡夫还是菩萨,就看你慈的对象是谁。有人说,我不仅仅为自己啊,我还为我儿子啊,我还为我亲戚啊……你慈的对象是有限的。佛慈的对象是无限的。我们一般都这样,我们出门有什么好事先把谁叫上?跟我关系好的。跟我关系不好的怎么办?不理他,这就是凡夫。所以我们慈的对象是有限的,就是跟我有关系的,跟我关系好的我对他慈,跟我关系不好的,谁对他慈!这就是普通人,菩萨则不然,菩萨是慈无量。

二、悲——拔苦

下面讲悲无量。经文讲,“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慈是给众生快乐,悲是祛除众生的痛苦,悲就是拔苦,把众生从痛苦当中拔出来。我们有很多的苦啊,想把它拔出来,要是有个什么机器一拔,把我们的烦恼拔掉多好啊,像拔罐一样一拔把毒气拔出来了。予乐是慈,拔苦是悲,就是随时随地都想着把众生从烦恼和痛苦的深渊里头拉出来,让他们到快乐和幸福的地方去,这就是悲。所以慈悲的定义就是予乐拔苦。

佛教里讲的慈悲跟基督教里讲的博爱、儒家里讲的仁义礼智信的仁,是不是完全一样?佛教讲的更深、更广,思想境界更高。基督教讲博爱,对一切人都要博爱。世界这三大宗教都可以超越国家的限制,不同国家的人可以信仰同一个宗教,可以超越民族的限制,不同民族的人可以信仰同一个宗教,还有不同党派的人也可以信仰同一个宗教。但是哪个宗教可以爱异教徒、能超越宗教本身呢?你要是信基督教,对其他人博爱,但是你对异教徒你还能博爱吗?对撒旦能博爱吗?撒旦就是魔鬼,他认为异教徒是魔鬼。但是佛教不会歧视异教徒,众生平等。哪怕是我们的仇人,我们都要慈悲他,何况他只是一个异教徒呢,佛教不会歧视其他宗教。

邪教就更不用说了,它的范围就更窄了。比如说法轮功,信过法轮功的人,我们要对他好。不信法轮功的人是不是魔鬼啊?希特勒也讲慈悲,希特勒要不讲慈悲的话,哪有那么多人赞同他。他信仰的主义叫法西斯,法西斯的意思是“国家社会主义”,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他的民族都不如日耳曼民族优秀,所以应该让优秀的民族生存,让那些劣等民族全部毁灭,让劣等民族为优秀民族服务。这就是他的指导思想,他只对日耳曼民族慈悲。佛法不一样,佛法是对一切众生慈悲,讲众生平等。厕所的蛆要不要慈悲他啊?饿鬼道的众生你要不要慈悲他啊?地狱的众生要不要慈悲他啊?如果有人害我们,要不要慈悲他啊?都要慈悲。所以虽然说相似,但是不同。佛教讲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的对象是无量无边的。

什么叫无缘大慈?用一句现代话讲叫爱你没商量。就是什么样的人,哪怕我们俩没任何关系,我也要对你慈,就是我要对你慈不需要任何原因,不需要任何理由——爱你没商量,这就是慈无量。悲是什么?同体大悲,就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同一个身体,对你的苦感同身受,就像我的苦一样。我们要是头上着了火怎么办?赶紧扑灭。可是要是你头上着了火,我怎么办?没太多感觉,你头上着火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仇人的头上着火了怎么办?拍手啊:好好好,报应啊。你头上着了火就像我头上着了火一样,这叫同体大悲。有一种人我们很容易对他生起同体大悲——儿女,母子连心啊,你看你儿女生病你会感觉跟自己生病一样,儿女受苦,你感觉跟自己受苦一样。但要别人家的儿女生病呢?没有多大感觉。所以佛法讲,看一切众生都像看自己的儿女一样,同体大悲,你苦即是我苦,感同身受,就像同一个身体一样,就叫同体大悲,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了。

无缘大慈,无缘就是不讲条件,世间上的人是讲条件的,要想让我对你好、让我帮助你,得有条件,你跟我有关系吗?是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会不会对我的事业有影响啊?我有没有必要帮助他啊?我帮助他到底划不划算?我现在帮助他,将来回报可不可以大过我对他的帮助?是不是要计算计算投入产出啊?如果是一个特别穷的人,或者他是一个瞎子,愿不愿意帮他?不愿意帮。我把钱给一个瞎子,他将来怎么回报我啊?如果是老板今天生病了,殷勤,跑前跑后的,第一时间捧着鲜花就去了。为什么呢?心里有盘算啊,我对他好,将来有回报。我们的慈是有条件的,凡夫要计较一下,然后再施展我们的慈心。但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慈悲众生是不讲条件的,在菩萨的心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只要人家有困难,你就要乐于帮助,不讲究任何条件,这就叫无缘大慈。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同体就是把众生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菩萨要拥有这样一种胸怀。就像《维摩诘经》里维摩诘菩萨跟大智文殊菩萨的对话。别人问我们为什么病了,我们怎么答?受凉了或者是吃错药了,或者是吃辣椒吃多了,上火了……维摩诘大居士是跟文殊菩萨平起平坐的大菩萨,他的智慧不亚于文殊菩萨。维摩诘居士怎么回答?因众生病故,因为众生有病所以我有病,因为我跟众生是一体的,众生病故我病。这就好像母亲对儿子一样,儿子生病的时候,母亲就会很着急,甚至会着急到什么程度,宁愿她死也不要让她的儿子生病,母亲对儿子的这种心情就接近于同体大悲的精神,可惜母亲的这种胸怀太窄了,不是无缘大慈,因为她不会对待一切人,对别人的儿子就没这个心啦。菩萨的修行是把母亲对儿子的胸怀扩展开来,扩展到对一切众生身上,这就叫无量。

四无量心就是范围无量的意思,无量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所以一个人想要修四无量心,首先从我们的亲人开始。容易啊,简单啊,先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儿女、亲戚、朋友,先修对他们的慈悲。比如说从对儿女、父母、兄弟姐妹慈悲进一步推广,先是离我们最近的亲属,再推广到亲戚、朋友,再进一步扩展到跟自己没关系的人,再扩展跟自己有仇的人,再扩展到一切的众生。接下来慈悲心就修成了,这是修慈悲心的关键。

比如,年轻人不要啃老,好久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好久没有问候父母了,好久没有对父母不抱怨了,以前一见到父母就抱怨。你看,先从自己的父母身上修起。有人问怎么修?从眼前修起啊,从离你最近的人身上修起啊。你说我不知道怎么修,找不到修的对象。简单啊,你家里有没有亲人,这都是你修的对象啊,从这里开始。还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从这里修起,把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一切的众生,最后能够设身处地替一切众生着想,慈悲心就修成了。

我们怎么样拓展呢?我们对儿女容易产生这种心,对父母容易产生这种心,你再认识到,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儿女,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啊。你真的信吗?你看见了吗?你一定要深信,你平时一定老在问自己:佛说真的吗?不一定吧!其实你心里头老在怀疑:真的做过我的父母,为什么我见了他那么讨厌呢?这时候你该深信,佛教导我们的啊,你不要看他伤害我们,其实他在某一世真的做过我们的父母啊。有人就问了,既然某一世做我的父母,为什么这一辈子要伤害我呢?为什么对我不好呢?如果像佛讲的,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父母对儿女应该是很慈悲、很疼爱的呀,应该不会伤害儿女的呀。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失忆症?你看有些人,摔一跤以后什么事都忘记了,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了,严重车祸,头撞一下,失去了记忆。他们也是忘记了前一世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也忘记了前世做过他的儿女,但是通过听闻佛法知道,他做过我们的儿女,但是他还没有相信,他忘记了。如果说你的父母因为是跌了一跤,失去了记忆,现在不认得你了,甚至骂你,打你,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你会不会恨他?你应该对他怎么样?怜悯,同情。现在的仇人也是这样。记住,要这样去思维,他们患了失忆症,这种失忆症不是一般的失忆症,叫轮回失忆症,在轮回当中摔了一跤,失去了记忆。因为他失去了记忆,他不记得你是他的儿女,他也不记得你是他的父母,所以现在对你不好,他非常可怜啊!我们这样去观想,就能生起正确的心态。这个非常关键,要怎样把慈悲从对我们父母儿女那扩展来对待所有的众生。

不要以为在那儿一打坐就行,我们修行要修心啊。为什么这样的修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命运?你的心念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所以修行从凡夫到佛就是改变自己心念的过程。当你把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一切众生的时候,你就成佛了。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替一切众生着想的时候,慈悲心就算修成了,到这个时候才能做到“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厌”是厌弃,“舍”就是遗弃舍离,“悲庄严故”就能怜悯众生,看到众生有痛苦,你不会舍离他,不会讨厌他。

我们都得了轮回失忆症,为什么会得轮回失忆症啊?隔胎之谜啊,有人说喝了孟婆汤,什么事都忘记了。其实人投胎之后,在母体里头受了极大的痛苦,就跟在地狱里头没有两样。《父母恩重难报经》讲,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头老享受了,你想想看把你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头,不见天日,苦不苦啊?母亲要是剧烈运动,他就感觉非常痛苦,母亲如果说是喝了热的东西,他就感觉好像火烧一样,就像在火地狱一样,要喝了冰的东西,他就会感觉在冰寒地狱一样。尤其是出生的时候,从母体里出来,那种窒息的痛苦,跟地狱里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哪个小孩子出生都是哇哇大哭。在这样的痛苦之下,能不失忆吗?每天都是这样的折磨,所以说我们都得了轮回失忆症,叫隔胎之谜啊。其实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这个身体,这种轮回失忆症我们每个人都得了。我们得了,那你承不承认我们有上一世啊?承不承认上一世也有父母亲、也有儿女啊?忘记了,那你凭什么承认啊?佛说的啊。

我再一次强调,反复强调,这是大家修行的重要内容,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悲心,不要说跟你没关系。你看菩萨跟我们没关系,他干嘛要来救度我们呢?对他来讲,一切众生都跟自己的儿女没有两样。但是这种又跟儿女不一样,我们对儿女的慈悲是情执,是一种感情,佛菩萨对我们的慈悲不是感情,是本来如此,就好像太阳。太阳对我们的这种恩像不像对儿女一样啊?不像,太阳并没有感情的执著,太阳为什么亮着?因为它是太阳所以就要发光,不是因为你是它的儿女才要发光给你,本来如此。就好像我们要呼吸,你干嘛要呼吸啊?谁给你钱你要呼吸啊?我们本来就要呼吸,本来如此,不用别人给钱。你干嘛要吃饭,吃饭累不累?老累了,要嚼,还得消化。但是这么累,你不是一样每天一次都不落,你吃饭别人又不给你钱,你倒给钱,还要吃,为什么呢?这不是情执,本来如此。

三、喜——随喜

下面讲喜庄严,这是四无量心当中的第三——喜无量。经文:“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看见了一百元人民币,是不是很欢喜呀?不是这个“喜”。这个是随喜,普贤十大愿王的第五愿王是随喜功德,比如说我们是同事,我得到了上司的夸奖,感到特别欢喜。如果说是你得到了上司的夸奖,那我跟吃了醋一样酸酸的。可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是怎么样的呢?比如说你家孩子考了一百分,然后你很高兴;如果他孩子考了一百分,你的孩子只考了九十,心里就不痛快了。为什么呢?同样都是考一百分,为什么刚才欢喜,现在不欢喜呢?别人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不懂得随喜。

什么叫随喜?无论任何一个人取得了成绩,你都把他看成是自己最亲的人取得了成绩一样去看待。再说近点,就像自己取得成绩一样看待,这就是随喜。我们有没有随喜?什么时候随喜呀?别人孩子考上大学去祝贺,那要是自己孩子没考上还去不去呀?身体去了,心去了没有?事实上,真正的修行人就应当修随喜功德,把别人的成绩看得跟自己取得了好成绩一样的,发自内心地皆大欢喜。

这种随喜有什么用呢?我酸一点有什么不好呢?这是普贤菩萨第五大愿王,那可了不得,随喜功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修行。给大家讲个故事,看随喜功德有多大的利益。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很有钱,信佛,也懂得种福报。有一天专门请佛和他的弟子五百比丘到王宫里去用斋。请佛和弟子吃饭,供养佛呀,这功德了不得。他把佛请到了王宫里,用最好的、最高级的、最上等的供养来供养佛和佛的弟子。这样子供养了一天,然后晚上这个国王就来问佛:“佛啊,你看看今天我们国家谁的功德最大呢?”他什么意思啊?他想让佛说:“你的功德最大。”那多快乐。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佛不会说假话的,佛说:“今天在你们国家功德最大的是某某。”不是说他,他怕听错了,又问一遍:“佛呀,今天我们国家谁的功德最大?不是最小,谁的功德最大?”佛还是说某某。他一听,心里有点不舒服啦。他堵了一口气,第二天用更大的供养继续供养佛,加倍供养,不得了啊。这下子恐怕没人比得上我了吧。当天晚上,他又来问:“佛呀,今天我们国家谁的功德最大?”佛说还是某某,他一听,心里不快乐了,怎么还是这人?他是谁呀?我们国家有点名气的我都知道,都是我的臣民。第三天,他拿出再加倍的供养,四倍啦,供养到了极至。这回他又来问佛,佛说,还是某某。这回他忍不住了,他就派他的宰相出去了,他说:“你去把我们国家查一查,看看是谁这么不像话呀?是谁这么讨厌,老比我功德还大。”那个宰相去查,打听来打听去,他们国家有一个乞丐,有这么大的功德,宰相都不相信,你要说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我信,一个乞丐怎么能呢?还是一个老婆婆。他就来问老婆婆说:“你这几天干什么了?”老婆婆说:“哎呀,我这几天也没干什么,一直在惭愧呀,你看我们国家这么英明的国王,深信佛法,请到三宝,请到至尊佛陀和他的罗汉弟子们到我们国家来应供,我们的国家有福了,肯定兴旺发达呀,肯定国富民强啊,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好的国王有这样好的君主我感到骄傲!”大家看看,宰相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这个人心胸真了不起,她的功德真是超过了我们的国王,我们国王还有点我慢心呢!他觉得自己很有功德,很发心了,但是一骄傲就不行。这个乞丐老婆婆不一样,发自内心地替国王随喜,她那个随喜的功德竟然超过了国王。后来这个宰相回去,把所见所闻告诉了国王,国王惭愧,确实是这个老婆婆功德比他大。所以你记住,即使我们做了再多的好事,做了再大的贡献,千万千万不要骄傲,不要居功自傲。你越把自己看得很小,你的功德反而更大,反过来你把自己看得很大,功德反而就小了。

印光大师讲过一句话:“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就是修行的诀窍,你越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越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结果反而得不到人家尊重。你越是把自己看得有功德,反而你的功德就打折扣了。像这个老婆婆一这,她真心随喜,这个功德不得了啊。因为她这念心是无杂染的,没有任何私心的。所以千万千万不要嫉妒,不要小心眼。这个毛病不去掉啊,修行很难成就,功德很难增长。所以要记住这一点,随喜的功德不得了。

随喜的反面是什么?嫉妒。看见别人好:“有什么了不起的,假积极,伪君子,别看他表面,回到家里头不定什么样呢,还不是装模作样,溜须拍马。”这就是嫉妒。通常凡夫都是有嫉妒心的。因为有了嫉妒心,所以就不能随喜。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培养随喜的心态。我们有几多时候能生起随喜的心?极少极少。就是因为不能随喜,带着嫉妒,使我们的功德大打折扣,很难增长。所以为什么我们做了老多善事,很辛苦的,还是这个样子呀?就是因为你不平、你抱怨、你嫉妒,所以你的功德得不到增长。你做得再好,你一骄傲,你摆架子,你老是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高的荣誉,越是没人搭理你。为什么?因为功德增长不了。你做得越多越谦虚:“这都是大家的功劳,真不是我的功劳,我其实只是起了一点点的作用而已。”你的功德反而大了。牛顿说过一句话:“并不是我了不起,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他为什么没说:“嗯,我还确实是厉害,其他人还真不行,这还真得是我才能解决。”看看,他不是假谦虚,他是真谦虚。这个巨人是谁呀?就是过去所有这些文化人的积累,我在继承了他们的基础之上才能取得一点点成绩。不要说“这成绩都是我的”,那就错了。

随喜千万不能嫉妒,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普遍阻碍我们修行的,其中一个就是嫉妒心,就是小心眼儿。心眼小要不要命啊?一定要丢掉,你不丢掉,修行老慢啦。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培养随喜的心态。他每天念佛念一万声,你每天只能念五千声,怎么办?有人想:“哼,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定要超过他。”不对的,要随喜:“哎呀,你的修行太了不起了,我一定要向您学习,您真是我们修行的好榜样。”发自内心为他随喜,将来你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一听到他能够念一万声或者说是看过一部我们没看过的经典,或者他有一本我们没看过的光盘,一般人心态是着急,老急啦:你都看过这个了,不行,我也得看。他念一万声了,这怎么办?我才念五千声呢。这是普通人的想法,这种反应是随喜吗?不是随喜。是嫉妒吗?不能说完全是嫉妒,近于嫉妒但肯定不是随喜。嫉妒那就开始说风凉话了:“哎呀,有啥了不起的,一万声,别吹牛了。”你着急不一定算是嫉妒,但是有嫉妒的嫌疑,肯定不是随喜。你要是听说他读一万声,比你多一倍,老高兴了,“哇,太了不起了,哎呀,我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为你骄傲啊!有你这样的朋友,我脸上增光啊!”这就是随喜。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你做到了,有了好的成绩,他不嫉妒你,还为你高兴,有这样的朋友好。否则的话,我们身边有一个特别爱嫉妒的、心眼儿特别小的人怎么办?活得可累了,不敢好好干,好好干怕人家不高兴,怕人家说风凉话,所以说我们还是一起混吧,大家都混日子。我们上班都看报纸,大家来学佛,你念五千声是吧,行,我念四千声,你念四千声我念三千声,我怕你嫉妒啊。大家是喜欢跟周围都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还是喜欢跟都不如你的人在一起?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就是凡夫的心理。

我们学佛人就是要培养随喜的心态,你想想看,你会随喜了,还有没有烦恼啊?我们大多数的烦恼是因为什么而起啊?都是因为嫉妒。看见别人有,我没有,看见别人多而我少,看见他那么招人喜欢,我跟他一起出去,别人都跟他问寒问暖的,没人搭理我,你心里不高兴……我们大多数的烦恼都是由此而起。如果我们把这个烦恼去掉了,懂得修随喜了,你能去掉多少烦恼啊!

打个比方,我跟一个朋友一块儿出去,别人都对他问寒问暖:“哇,您来了,到我们家坐坐。”我这儿一看,“哇,我好自豪,你看,我的朋友这么有人缘,你看我多有面子,太高兴了。”或者:“下次再不跟你出去了。”你看是不是很傻。你懂得修随喜,能解决好多问题,对你们非常适合,随时随地去用它。

随喜难不难,好不好修?难。那么我们要想修,怎么修呢?大家想想看,我们对什么人比较容易修随喜啊?对,自家儿女。比如你儿女考了一百分,老喜悦了。儿女考了一百分,恨不得在这挂标签:“我是谁谁谁他妈。”开家长会时是坐最前面。你看,对儿女容易修随喜。同样,我们要修随喜心,先从自己最亲的人开始修起,有时对儿女也没想起来,先对儿女修,你不要一看见儿女,“哎呀,怎么,你看人家孩子,啊,都考一百分,你咋才考九十八?”“你看人家孩子每个月挣三千,你才挣两千!”先从自己的孩子做起,去欣赏他,先随喜,孩子总有做得好的地方吧,你懂不懂得夸奖啊?懂不懂得赞叹呢?夫妻之间:“你就没本事,你看人家老公,一月挣多少钱?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看人家你那同学,现在都科长了,你还副科长。”这样太笨了,这是最差的呀。人都好面子呀,你千万记住,对孩子不要说其他的孩子怎么样,最忌讳这个。你越这样说,孩子越逆反,都是你害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好老公也是夸出来的,好妻子也是夸出来的。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其他也是一样,从自己最亲的人开始做起,一定要记住了,我们为什么家庭不和呀?为什么跟儿女有代沟啊?老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不懂得欣赏,不懂得随喜呀。慢慢这样修,家庭会改善,跟儿女的关系就改善了。这样的话,你就有了和睦的家庭。家庭修好了之后再慢慢扩展,把这个火一直烧到单位去,我们同事,还有一起扭秧歌的那个秧友……随喜他们,他们工作做得好,发自内心替他们欢喜,慢慢地你的工作、你跟朋友相处的关系就会改善。这就是一个次第啊,你一开始从最难的做起,你做不到的。

继续乘胜追击,追击到没什么关系的人。比如说对的士司机:“哎呀,师傅您辛苦啦,今天麻烦您了,辛苦您了。”人家开车不容易呀,一天到晚养车,还得擦车。一般的士司机往往脾气都不好,为什么不好?一天见这么多人,可辛苦啦。对他们有没有感恩的心呢?要随喜人家,说个“你好”吧。“我把钱给他了,凭什么说‘你好’,我又没少给钱。”“嘿,快点啊,赶时间啊!”就是开始从这里头修啦。我们买菜的时候:“哎呀,阿姨,您辛苦啦,这么早就起床卖菜啦,真是不容易呀,要注意身体呦!”多说几句不害你,跟那些不相干的人培养你的随喜。“太了不起啦!都是因为你,所以才有我们这样幸福的生活呀。”有了这个基础不断扩大,再继续扩展到跟你关系不太好,以前有过结的。其实人家还是有不错的地方,要冰释前嫌。不要因为当年一个苹果,结果十年不说话。比如说他有一个苹果,我和他都想找他要,他就给他,就不给我,你看看,心里不高兴。就这个不高兴,十年没讲话,就为当初那苹果,“我不是为那苹果,我就是为那一口气,对不对?你凭什么给他呀?”你看,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苹果真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后果,不要说一个苹果,就是一句话你都十年不说话,有可能。这就开始冰释前嫌:“哎呀,当年都是我太傻啦,我最近反思,我真的是不对,就因为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心眼儿这么小,你看看,真是!今天我请客,请你吃苹果,请你吃饭,请你到我们家坐坐喝喝茶。”

其实解决问题不难,你就低不下那个头。你鞠个躬不行吗?“您辛苦啦!”人家好感动啊。我们从来没有过礼貌,突然见到真正有礼貌,反而不适应了。所以要讲次第,从身边的人开始做起,再继续拓展,拓展到一切的有情众生,比如说老鼠啊、苍蝇啊、蚊子啊、蚂蚁呀,甚至于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可是修行的诀窍啊!

首先从我们关系最近的身边人开始,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马上随喜赞叹,不要拖到明天。“明天再说吧。”早过那时候了,再过了一个月,“算了,不说啦,时间都过了。”你看见没,要马上,不要推迟。反过来也是,当我们犯了错误要马上忏悔。从一家扩展到一个小区,从一个小区扩展到一个村、一个镇,甚至一个县乃至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后再从人类扩展到一切的动物、一切的生命,对于一切的有情做出的有荣誉的、有成绩的事情,哪怕就是那么一点一滴,要由衷地高兴,这就叫随喜,这叫喜无量心。

路上看见一只小鸟正在歌唱。哇,太棒了!为小鸟感到高兴,看到一只鸟正在喂它的小鸟:“哇,母子亲情呢!太了不起啦!”走在大街上看见树木绿油油的:“哇,好漂亮的树啊!”一切都要随喜赞叹!这样我们的心就改变了,就清净了,我们的世界就清净了。改变世界的关键是什么?是自己的心念。佛法里有一句话叫“心净则国土净”就这个道理。所以要懂得这个方法,记住这个方法,这是佛陀所传下来的宝贝,不要无动于衷啊,那太可惜啦。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怎样检验我们有没有喜无量心呢?就是当你看见别人有成绩的时候,当见别人修善行的时候,是欢喜还是猜疑、嫌弃、嫉妒,如果是欢喜的心态,你就有了随喜功德。如果你看到人家做好的事,心里老难过了,老着急了,老猜疑了,老嫉妒了,说明根本没有随喜心。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最容易出现一个现象是什么?“互相拆台,一起倒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大家在一个单位里头,有个人有成绩了,好了,底下开始有风凉话了:“哎呦,这么积极呀!无利不起早啊,肯定贪污啦,肯定收好处费啦。”有人讲:“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当然,中国也分地方,有些地方发展得比较快,有些地方发展得比较慢,有些公司就发展比较好,有些公司就发展比较差。就是这个原因——勾心斗角、互相拆台,你想做得好一点,马上底下那个风言风语啊,让你受不了,那大家都一起看报纸吧。这就是最差的。我们学佛也是这样子,也有这种现象,一定要改掉,你不改掉吃亏是自己,我们学佛本来就是要去掉这种小心眼儿,要修随喜的心,结果谁稍微表现积极点,用功点,风言风语就出来了。当别人在修善、做功德的时候,比如说有人捐钱,人家捐钱捐的多一些,心里不舒服了,干嘛捐那么多呀?叫我怎么捐呀?捐少一点嘛。有些人发心多做一点事情,为大家服务多一点,“哎呀,你那么积极干嘛呀?你这样子我们怎么办呢?搞得我都不好来的啦!”做好事得偷偷摸摸地做,多累呀!所以要检验你是不是有随喜心,就看当别人在做好事的时候,当别人在有成绩有荣誉的时候,你是欢喜还是猜疑、嫉妒。

第四、舍无量心,舍庄严。慈、悲、喜、舍,这是菩萨修行的大事。

经文:“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舍”其实是平等的意思,也就是冤亲平等,对所有的冤亲债主、亲朋好友都要一视同仁。舍其实就是舍去“我执”,舍去“我”,舍去“我知我见”。“于顺逆境,无爱恚心”,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面前,平等处之。

很多人是碰见好事高兴,碰见不好的事不高兴。比如说,今天去单位领导表扬了,高兴;明天去单位领导批评了,还扣你一个月奖金,生气了。今天炒股票挣了五千块钱高兴了,明天炒股票亏了五千块钱不高兴了……这就是不平等,对顺境起贪爱,对逆境起嗔恚和厌离,这就是不平等心。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心情都是同样坦然,越是有成就的人,遇到事情越不慌。为什么不慌呢?心大量大,什么事都可以处理。见过的风风雨雨多了,再遇到些事情就不慌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大海,再到无锡太湖一看,还觉得惊不惊讶?因为你有了更高的境界,你量大,你能容得下。

我们之所以心里会烦恼是因为我们量太小,装不下,不能平等处之。对于一个圣人来讲,好事坏事其实是一回事,金钱跟粪土是平等的。对于凡夫来讲,见了好的起贪心,见了不好的起嗔恚心。如果能把这种心态推广到任何的环境,推广到一切人、一切众生身上,这就是舍无量心。不断地这样推广。

这个“舍”不是施舍的舍,是平等的意思,对待任何境界都能够平等相处,这是舍无量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5) ——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

五、四摄法

四摄法也就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我们想更有能力来帮助众生,想让众生能够听我们的劝告,接受我们的帮助,这就要学下面的菩萨四摄法——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会不会有人有疑问:“哎呀,学佛好,我跟别人讲,别人就是不信,家里人也不听,‘你学你的,别管我’。这么烦呢。”当别人不能接受我们的劝告的时候,我们心里觉得无奈。大家想不想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呀?

首先我们讲四摄庄严,能够常行摄化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四摄法,就是菩萨摄化众生、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的方法。菩萨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本事度化众生呢?是因为这四种方法。四摄,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摄”就是摄受的意思。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或者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威信,才有能力度化众生。

有个故事叫“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周幽王是一国之主,结果做事情轻浮,没有威信。他把国家大事当儿戏,信誉就失去了,最后落了一个亡国的下场。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周朝亡在他的手里了。当时周边有很多国家,有很多外患,他们随时可能进攻中原。周幽王是一个昏君,沉迷酒色,他有一个妃子长得特别漂亮,但是从来不笑,他就很想逗这个妃子笑,结果一个奸臣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哎,有个方法你一试,保准让她笑。”古代的烽火台就是一旦有战事的时候,把烟一烧起来,别人就知道边境出事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话,其他大军就全部过来了,大家赶紧来救急。周幽王为了博这个妃子一笑,就把那个烟点起来了,这时候各路诸侯、大军全都过来了,以为国家出大事了,过来一看,结果那个周幽王哈哈大笑。他的妃子一看,哇,这些大臣那么蠢,烧一股烟他们全来啦,居然就笑起来了。第二次他又烧一次,大军又来了,这个妃子又笑了。第三次,敌国真的过来侵犯国家,这回再烧大家不来救他了。结果灭国了,自己也被抓起来杀掉了。这就是因为信用失去了。

别人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呀?因为我们的威信不够。你要想度化众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威信。所以说你一定要把自己做好,你自己做不好,说话没有说服力,又不肯承担,又心眼儿小,又爱嫉妒,你说的话没人信的。你又不肯付出,好事跑到前面去,一碰到真正该需要做的事情溜得比谁都快,这样的人讲话有威信吗?别人听你的吗?如果没有威信的话,即使想度众生,众生还不需要你度哩。甚至你想要帮别人,别人都不买你的账,也许他还说:“我才不稀罕你的帮助哩!”你看,做人如果做到这种程度那真是太失败了,你想帮别人都没有人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你想请吃饭都没人愿意去,太失败了。所以说要想摄受众生,那就要修习四摄法门,就能避免这种情况。

四摄法门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懂得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摄化众生的方法,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诀窍,有了它,你无论是用于修身做人、为人处世、经商还是管理企业,都一定能够顺利,能够成功。无论你走到哪里,人家见你都会生起无比的欢喜。有了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拥护,所以四摄法门非常重要。

四摄法第一是布施摄。要常修布施,不要吝啬。这个布施包括很多,我要没有钱能不能布施呀?哪怕你上车给别人让个座,也是布施呀。在佛法里叫“无财七施”,没有钱还能做七种施舍。布施是培养一种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习惯。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哪怕是国家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或者公司里的雇员,你都要懂得关心你的部下,关心你周围人的生活,当你的部下或同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开导他,解决他思想上的困惑;如果他们在经济上面有困难,我们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我们上次讲的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布施非常重要。我把它总结一下,就是别人缺什么就布施什么——雪中送炭。布施得有智慧,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你说:“哎呀,你看看,叫你不要那样嘛,你偏要那样,这不活该倒霉了不是。”这叫火上浇油,风凉话呀,别人本来就已经够难过了,你还在别人身上再刺一把刀。我们应该劝慰、安慰,这叫无畏布施。有些时候别人不见得缺钱,别人缺少的是关心,缺少安慰。缺少别人尊重的人、自卑的人,你要给他赞叹。他本来就很自卑,你要多夸奖他。所以布施要非常有智慧,你得布施别人正好需要的东西,这样的话,你说话以后就有力量。在别人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你能够安慰他、开导他,使他从痛苦当中走出来,以后你对他讲话,还有没有威信啊?比如说我们对父母,你说你讲话父母不听。你想想看,你知道你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吗?告诉大家这个方法,你找原因千万不要找父母老顽固、老糊涂、死不讲理的原因,一定不是。一定是我身上出问题了。你再布施,我们在父母最需要我们的时候,陪他说说话,父母有时候只需要你坐在他旁边,听他多唠叨几句。“哎呀,妈,你讲少一点,讲完了没有啊?”父母老了,他需要的不一定是钱,他需要讲话时你能够在他身边听他说说话,布施一点时间。真的知道父母最需要什么,你讲话父母肯定能听。

让众生生欢喜心,能给予众生所需要的。我给大家做一个示范,你真的懂得别人需要什么吗?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有面子:“嗯,没人鼓掌,我鼓掌不是枪打出头鸟了嘛!”只考虑自己呀!这是赞叹。比如参加音乐会,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该鼓掌,就看出一个人的素养。别人正在弹钢琴,正弹到中间“呱呱呱”鼓掌起来了,不可以。别人谢幕啦,一鞠躬,这个时候赶紧鼓掌。这该鼓掌的时候要鼓掌,不该鼓掌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一定要懂,真的需要智慧。其实我们压根儿看不出别人需要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需要训练。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这个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

布施不是简单的事情。你真的以为你懂布施吗?你说:“我懂,我就是做不好。”不可能,你真懂不会做不好,是你真没懂啊!事实上,根本连“懂”都差得很远。我们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不经过思考的。这就是布施摄,真的需要非常有智慧。你一定要闻思修,听经闻法,并且要去思维,然后去实践。你不实践、不闻,你就以为你知道了,以为自己做得不错,其实差得很远。

修行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在每时每刻都可以去修的,你想真去修,那个果报决定不可思议,决定无虚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修,你没有钱也可以修,甚至于已经去世的人都可以。比如说对于过去的、古代的这些伟人、民族英雄我们赞叹他,这还是随喜,随喜表现在很多方面,这个世界上不缺乏我们随喜的对象。你说:“我也想随喜,我找不到人随喜呀,没有什么人值得我随喜呀!”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喜,真正有智慧的人,随喜还用找啊?放眼过去,都是我们随喜的对象。但不会随喜的人觉得,他做得不好,他也不好,我随喜什么?我随喜他不好?这是不会修行的人,所以,他的命运不能改变。

其实布施要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为它不仅是讲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我们大多数就是在该布施的那一刻犹豫了,本来见了想对他笑一下,犹豫了一下,我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呢?或者“我这样笑,别人会不好意思的”……所以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布施没有修到,所以我们讲话没有说服力。我再打一个比较现实的比方,夫妻之间有时候沟通有障碍,怎么办?布施啊!讲好听的话,比如说你送她一朵花,你给他买双袜子……这就是布施呀。但是有些人说:凭什么呀?明明是他错了……这样子不行。

布施可以运用到一切地方,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佛法离我们生活非常近,你会运用,你的生活质量马上改变,何况是出世间法。什么话尖酸刻薄,我们说什么,什么话讨厌说什么。有些人由于不会说话,另一半就不肯回家。不肯见面,见了没话说。我们讲说话布施,这个布施只讲一条,就能解决好多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懂这些方法,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困扰。这个不但能够解决世间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出世间的问题,能够了脱生死。

我们上次讲,想要大富要布施,菩萨修四摄法,第一还是布施,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舍身饲虎也是布施。所以布施运用的层面非常广泛。但布施的原理就是慈悲,如果说不以慈悲心来布施,你这个布施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不是慈悲心,而是取巧心或者是贪心,这样的布施是不圆满的。

想让众生接受我们善意的劝告,想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想使别人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菩萨四摄法,我们应当学习菩萨四摄法。说任何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观察一下,我们所说、所做、所想是不是如法。如果不如法的话,则会令众生反感。当我们要跟众生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运用菩萨四摄法。这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度化众生的方法。

第二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是爱语摄。爱语就是和蔼的语言。经文:“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爱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具有爱心的语言、真诚的语言、令人生欢喜的语言。爱心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语言,对你的上司、部下、同事说真话,不欺骗他们。第二是说话算数、言而有信。你说的话不会言而无信,我们答应的事情一定尽量去办到,你说的话一定是对他人有利益的,对他人无利益的话绝对不说,伤害别人的话更不会去说,这样的话就属于爱语。

那么爱语的反面是什么?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不属于爱语。尖酸刻薄的这些话,还有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揭人疮疤的这种话,别人哪个地方疼,你就去拍哪,等等。比如说别人是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你就说:“监狱里过得怎么样?”哪壶不开提哪壶,这都不叫爱语。其实跟我们平时所讲的一样,我们一见面,几句温馨关怀的话,会使大家感觉非常温暖的。如果你说话老是诅咒,别人能接受吗?比如说:“你不信佛,将来我上极乐世界,你们全下地狱。”“你这样做受恶报啊!哎呀,你不听。”这样说话行不行呢?你说:“我说的是真话呀,他们这样做是造业。”你要想别人接受你的语言,那你要做一个让别人容易接受的人。你说话尖酸刻薄,不留面子的,别人愿意接受你的话吗?所以说话不能刺人,不能伤人心。父子、夫妻之间也一样,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多一些爱语,会使双方拉近距离,更容易沟通。我们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远,可是心的距离却非常远,在对面,你不看我,我不看你。对面相逢,心离得老么远的,从来不讲话,看见把头偏过去,假装没看见。我跟谁闹意见了,见面不说话,心里挺别扭的,我们一般会怎么样?不愿意搭理他,除非他先来搭理我,我是不会先搭理他的。事实上呢,你要想别人接受你,不妨主动去搭理别人。即使是你有理也不要紧,为什么不大度一些呢?冤家易解不易结呀,做个大度的人嘛。其实很简单,可能只是一个“你好”,别人就有个台阶下了,为什么不做一个大度的人呢?这是爱语摄。

爱语包括做人讲信用。每一次你的承诺都完成了,这样的人讲话别人会重视的。因为你说话向来是钉是钉铆是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肯定要尽力去完成。实际上我们生活当中很多的矛盾和障碍就是因为不懂得运用爱语所导致的。比如说对他有意见,嘴巴上永远不肯落下锋。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面对一些弱势群体,千万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是错的呀,痛打落水狗,再踏上一万只脚!这样子不好啊,别人已经知道错了,你还不饶人,那你要别人怎么办呢?哪怕别人有悔改的意思,你还是不依不饶,这样不合适啊。小到家庭之间,大到单位同事,乃至于一个村子,一个县,乃至周围的一切认识、不认识的人,乃至所有的众生。不要说动物,就是无情众生你跟它说爱语都有作用的。你看那个水分子实验。我们经常说爱语,或者说从来不说爱语,对我们这个身体的影响会非常大。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的人生、命运、境界就可以改变。

爱语和布施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爱语更加突出了语言的重要性。由于语言的不当,会给别人带来反感。为什么我们修爱语摄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这是菩萨修行的四大法门之一,摄化众生的四大武器哟!这个世界的改变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因为这个世界的改变,是以我们的心念的改变而达成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出来的,改变我们的心念就能改变世界,所以爱语摄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念。当你说爱语的时候,心已经平静下来了,说爱语的过程就是平静你的心的过程。听一个人讲话,你能听得出他这个话里头有火还是没有火,你能听得出他这个话里头是恨还是爱,你能听得出他这个话里头是贪著还是慈悲,你能听得出他是自私自利还是无我。当一个人的话带着火气的时候,凡是听到他话的人,都会被他点着。如果他的话带着慈悲心,听到他话的人,都会心里头感到清凉。所以说我们修爱语摄,能够使自己和他人的心念都得到改变。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那是十几年前了,我在陕西的时候。西北人讲话是很冲的。有一次坐中巴车,人特别满,挤得够呛。这时候一个男的把一个女的脚给踩了,那个妇女就不依不饶,跟那个男的吵。那个男的也不甘示弱,就跟那个女的吵:你怎不长眼啊!把我脚踩了,你的脚怎么放的,让别人怎么站嘛!吵得不可开交,只见车上两个人嗓子门都大。售票员是一个彪形大汉,他一句话就把问题给化解啦,你们猜他怎么化解的?旁边肯定很多乘客在劝:哎呀,吵什么吵啊,都让一步不就完了吗?一般人劝都这么劝。我很佩服这个售票员的智慧,他一句话轻轻松松就解决啦,他说:“哎呀,大哥大姐,你们都没错,我错了,行不?”一句话两个人全笑了。你看,不是让别人妥协,是让自己妥协才能解决问题。他是第三者,其实他带着一种很幽默的心情,没有带着火气,他很幽默,就解决了。这就是妥协,这跟人的能力有关系。你看这个爱语太厉害了。但这个要多练习,并且要带着慈悲心、爱心去说,你要带着火气去说恐怕也不行。其实这也是智慧。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就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你能让一步说明你了不起,只有了不起的人才能让步,普通人、一般人从来不肯让步。这个让步是种发自内心的让步,是不当回事的让步,而不是那种虚假的让步,啊,我错啦,我错啦。不是那样的。不肯让步的人都是凡夫,能让步的人才了不起,这也是一种舍。你要真学会这些,你的人生命运,你现实生活中很多事就能处理了,会处理了。改变了我们的心念就改变了这个世界,所以它的原理还是改变自己的心念。

第三个武器叫同事摄。“事”,参与的意思。当你跟周围的人一起做一件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或者成就某一种事业的时候,你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他,在你的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这是一种参与。比如他正在做一件事情,这种事情是对社会有益的,那么你就参与去,和他一起,你来帮助他,这就属于同事的一种。当然他要是干坏事的话你千万别参与,你要参与了也会完蛋。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啊,大家能想到它的道理在哪里吗?广德人我发觉有一点运用得很好:一做菜的时候,厨房里满是人,都进去炒菜去了,这就是参与。打个比方,你要是一进来,别人都在干,你不屑一顾:哼,你们这些人没文化,老搞这些。好像表现要跟别人不一样,表现你多么了不起,这样子的话别人会接受你吗?

同事就是参与进去,和别人一起做的一件事,这样就有共同语言了。我们平时单位里也经常会组织这种同事的活动,去旅游,拉近彼此的距离嘛。包括家庭里,家庭成员一起出去走一走,到哪里去玩一玩,这也是拉近彼此的距离。两个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你说的话他能听吗?比如,她老公是做木匠的,假如这里还有一个木匠,而且做得特别好,特别成功,或许他们还认识,他去劝那个老公,有没有力量?有啊。他一看,哟,他是我们这一行的,他很了不起呀,他也来讲,我就不好意思说什么了——这就是同事摄。你千万不要表现清高,跟别人不一样:你们这么差,水平这么低的,跟你们在一起是我的耻辱。你这样的话,别人不能接受你的话,即使你说的话是对的。打个比方,如果大家不是因为学佛,会来到这吗?我们在这是在干什么?是在共事。你看我们有时要组织一个活动,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同事,共同参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话大家彼此之间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比如是个家庭主妇,你要想帮助她,想要她来学佛,怎么办?你们大家帮她一块洗洗菜呀,摘摘菜呀,摘着摘着共同语言不就出来了吗?比如说父母,你怎么讲都不听,这个时候你换一种方法,比如当父母说话的时候,你就认认真真听,老老实实听,不要不耐烦,参与进去,父母年纪大了,他有时想唠叨唠叨,有时候想说说话,爱回忆一些往事,你别不耐烦:都陈芝麻烂谷子了,老说有什么用啊?你不肯参与,人家欢喜的东西,你不能随喜。你陪他说一说,他谈过去你也谈一谈过去,谈谈过去认识的一些人,过去自己做过的一些事,谈着谈着,你发觉心走近了。你说,妈,我最近学佛,哎呀,我发觉那个……这时她能不能接受啊?能啊。你要想劝说父母亲,你得先做一个让父母亲能接受你的同事啊。他喜欢的东西你认为毫无意义,他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得不到你的赞赏,你想想看他能听你的话吗?诸位,我告诉你们这个诀窍,对其他人,我们总也能够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地方,你不要认为学佛以后,生活当中只有学佛这一件事情,除了念经念佛以外,其他都不是学佛。那就麻烦了,你这样子让一个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来接受,你说他能接受吗?不可能的事情啊。你先要找到共同语言,慢慢他接受你了,这时候你再讲佛法,他才能听啊。我跟他谈让他生欢喜的,我跟他谈让他能理解的东西。你看我平常跟你们讲话,我讲了几句佛字?

总之,你如果认为自己做得完全正确,别人是老顽固、老僵化,就说明你肯定没有圆满。你真正圆满,你一定会把他看成是菩萨,不是你劝他学佛,而是他来度化你,是他来成就你。你想想看,你所做的如果换观音菩萨去,跟你效果一样吗?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做得蛮好的,这种认识就说明他一定没有圆满。只有我们学佛还很不到位的时候,才会认为我们做得很圆满。你看印光法师怎么认识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而你:“唯我一人做得很圆满,其他人已经不可能比我再圆满了。我已经尽心尽力了,而他实在是老顽固、老僵化。”这说明事实上我们离真正的佛法还有相当的距离。世上有非常顽固的人,你相信吗?我不相信,因为我不强求他,他怎么会顽固呢?我没有想过我一定要改变他,我只改变我自己,他怎么会顽固呢?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永远不从别人身上找问题,这个世界上还有顽固的人吗?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你是我教育的对象,而我是教育的人,你需要被我转化,而我需要转化你。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讲没有顽固的人。什么叫顽固的人呢?就是我怎么想劝他,他都不听,我怎么想改变他,他都不肯改变,这就叫顽固。因为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改变他,所以就不存在一个顽固的问题。因为我只是改变自己,我从来不改变别人。因为我改变了自己,他自动就改变了,这是非常深奥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顽固的人,也根本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外界的人顽固与否,完全是由我们内心所决定的,我们内心的顽固就会表现在别人的顽固。你内心的慈悲,别人就会跟你一块慈悲。这个道理非常深,我跟你讲炼心二十四字“别不平、莫抱怨、会欣赏、勿强求、要感恩……”,没有一个字是讲别人的。你认识不到自己不圆满,你认为自己已经很圆满了,你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别人,那当然就存在顽固了。你看我和你们在一起,有没有说过“你们必须要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听过?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很少。比如说,某某,你必须来听,或者必须来学佛,有没有说过?我顶多提个建议。我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错过闻法的机会。我没要求你必须来,比如说你要是不来了,我就生气:我好不容易从北京到这里来,你还不来听,不来学。打个电话,兴师问罪,叫他们把你抓起来,会不会?师父会把建议给你们,你们听不听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师父有没有给你发号施令说你必须怎么样。

当然,并不是说我完全做到了,但这就是我的方式。所有人过来都想改变我,都想用他的语言来影响师父,师父是那么容易被影响的吗?这边讲东,那边讲西,所有的话我都能听得到,我心里都很清楚。实际上像这样的话我说过很多遍,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能理解能明白就不错啦。你真能够明白一点,马上人生命运就会改变一点。你明白得越多,改变得越多。所有人都是强求别人,没有一个人来看自己。不以自我为中心出发来看任何人,要求任何人,这就是无我。去掉我执,永远不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就是破我执。

同事摄就是参与,这个参与还包括一种欣赏。一个人如果你特别讨厌他,他会听你的劝告吗?为什么我们对其他人没有作用呢?你喜欢他吗?你欣赏他吗?你能认识到他的苦衷吗?如果你认识不到,你决定不能改变他。所以说要想使我们的话让别人容易接受,首先一点,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顽固不化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不讲理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多坏的人、多差劲的人。所以你要想改变他,你要想让他能够听进你的话,你就应该欣赏他,理解他,看到他的优点去赞叹他。

当然欣赏别人很难,要恨一个人、讨厌一个人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师讲,我们学佛或者修净土应该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你看,这跟我们平常的认识是反的,我们看自己顺眼,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看别人怎么看都有问题、缺点,都不如我。所以你真要修行,就要把它反过来,这才是修行的方向。

同事有两种意思,第一是参与,第二就是关心,包括欣赏。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什么叫关心呢?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你,算不算关心呀?孔子说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你自己不想被别人骂,或者你自己不想被别人讨厌,那你也不要讨厌别人。我们不许任何人讨厌我,但允许自己讨厌任何人。还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说的,我们既然不能送给别人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那我们应该送给别人他喜欢的东西、想要的东西。你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别人想要。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别人喜欢。你把你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别人不一定高兴。因为你喜欢的东西,他不一定喜欢。你把你喜欢的东西送给他,就是强加于他,这就是强求。打个比方,我喜欢吃辣椒,你最怕吃辣椒。因为我喜欢吃辣椒,所以我把辣椒强推销给你,你肯定不高兴呀。我一片好心啊,我老喜欢吃的,送给他,他还不高兴。这叫做好事没有智慧,好心不得好报。我们总考虑我喜欢不喜欢,你想想看,你有没有考虑别人喜欢不喜欢呢?所以要把什么东西送给别人呢?别人喜欢的东西。这叫“人所欲,施于人”。你得去理解别人想要什么,但是事实上我们不关心别人想要什么,我们只关心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所以别人不能接受你。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比如,女的爱逛街,这个男的就不肯陪,觉得没有意思。妥协一下,她喜欢,你满足一下她,将来不就好沟通了嘛。反过来也是,男的喜欢的东西女的可能不喜欢,但是你不妨适当参与一下,当然指的是好事啊,坏事你别参与了。比如他可能喜欢看看足球,那他看足球的时候你就别换台。这样两人才能有沟通的前提、基础啊。

你必须理解、消化之后,才能明白实际可操作性的东西。否则,一辈子你也不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事实上是在指导大家怎样运用佛法。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浅,所有的无我和空性都在里头,只是你听不懂而已。这就是把“我”放下,我不用“空”这个词,我把“空”告诉你。你看,把自己放下,能想到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就是“无我”。我们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不重要,这不就“空”嘛。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别人,关心别人。

关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强加给别人,尤其是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子女,结果会影响到儿女天分的发挥。做父母的都喜欢孩子听话,完啦,这就是个错误的方法。他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都按你的要求去想孩子,最后就会把孩子给耽误了,害了孩子。孩子听话就好吗?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他是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刀切。引导孩子去走适合他发展的路子,我喜欢音乐,孩子就得学音乐,我喜欢静就让孩子不动……你看大人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跑来跑去很不高兴啊,老是跑,打你啦,叫你不要跑,跑来跑去烦死啦……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呀?因为你是大人,他是孩子啊,你怎么用你的要求来要求他呢?他要真一动不动就完了,肯定有病。所以说,没有几个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因为没上过学,没经过培训,所以孩子长大以后都耽误了,因为父母就没有受过教育就突然当上了父母,你说他能会教育吗?爷爷奶奶也是如此,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上岗,爷爷奶奶也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所以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非常成问题,道理就在这儿。

佛法当中以及传统文化讲的都是这些,比如《弟子规》就是告诉你怎样去做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曾经有个弟子跟我说:“师父啊,我想发心给庙里捐钱。”我说别着急,你一定要征求你家里人的意见,钱多一点少一点并不重要,但你家庭的和谐比这个更重要。所以很多东西一定要明白道理在哪里。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做错了,不会做。为什么现在父母和儿女之间会有代沟?因为父母跟儿女之间无法沟通交流,父母觉得儿女不近人情,儿女觉得父母太唠叨,老顽固,父母觉着儿女没有耐心,不听话。事实上都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你总想把你喜欢的东西给他,我喜欢佛法就给你,这个想法有没有错啊?看起来没有错,其实有问题,你先得让别人能够接受你才行啊。如果他就认为佛法是迷信,这时候你硬要塞给他,他能要吗?决定不要,所以这时候双方都不高兴,本来想做件好事,最后搞得灰头土脸的,费力不讨好。

第四是利行摄。利益众生的行动,就叫利行摄。利行也就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别人有利的,绝对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总或者政府、单位的领导,他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去利益别人,他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拥戴、拥护,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所以我们要想使众生对我们产生好感,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不是光嘴巴上,应该实实在在地用我们的行动去帮助他们。有些人你跟他打交道,他嘴巴里讲得天花乱坠,可是如果一旦到了实际该做事情、面对现实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躲开了。当需要他付出的时候,他请假了,他忙啊。当真的需要他发心的时候,这时候他就退缩了,不敢承当,不肯承当。

有些人讲:“你们都皈依了,应该好好做呀,我就不一样了,我还没皈依呢,你们皈依的要多发心,你们都学佛啊。”这样讲对不对?事实上佛法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改变靠我们所造的这些善恶的因果,要靠福报,所以“命自我立,福由己造”。福是靠自己来造的,命运也是靠自己。所以说,你种一分福田,将来就会有一分收获,因果决定不爽。可有些人总是在退缩,这样你的福报不可能现前。真正我们要想修行要有所进步,你一定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肯定是的,修行嘛,你看释迦牟尼佛吃了多少苦啊!如果说是我们什么事也不用做,轻轻松松的,吃好的,穿好的,什么事情别人都帮我们搞得清清爽爽的,这样修行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人上人不是说骑在别人头上拉屎拉尿,就是比一般普通人境界要高的这种人,必须要能吃得苦中苦,所以要修福报。不畏艰辛困苦,不辞劳苦,你能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这样的人是一定会有福报,这样的人才能做人上人。你说一个人成天躺在沙发上,然后吃别人的,喝别人的,这样的人你会拥护他吗?你会佩服他吗?这样的人是做不了人上人的。所以佛法里讲,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那什么最难行、最难忍呢?什么最容易行、最容易忍?我习惯做的事情最好做,我们都习惯贪嗔痴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东西好行。我们做哪件事情不是为自己着想啊?你想都不想,就照着做去了。这样好做,这样好行,这样也好忍。忍就是安住。那什么难行,什么难忍呢?就是把自我放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处处以他人为中心,能够为别人着想,是不是难行呢?是不是难忍呢?这是实际利益众生的行动。所以说,我们要走在前面,自动自发地去种福报,因为福是由自己造的呀,自做自得呀;罪也是自己造的,自做自受啊。所以说,我们就会自觉地去行善,用不着别人看到,用不着别人来说,你自己就会去做。如果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别人缺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你都马上去做了,别人会愿意接受你的。这是最实在的方法。你平时不跟别人打交道,突然过去就命令别人,这样的话别人能接受吗?

打个比方,过去家里穷,冬天冷得不行,炉子没有碳,这时候别人把碳送过来,你感不感动啊?比如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饿得没得整了,这时别人给你送上几斤粮食来,你感不感动啊?这样子你讲什么事他不听啊!之所以别人不能够接受我们,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我们能够以这四摄法来对待众生,众生会被我们所感动,会接受我们的想法、建议。可是实际上我们做得不够啊,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这样对你好,你不这样就下地狱,你要这样子的话你能去极乐世界。你突然来这么一下子,别人谁接受得了啊?平时对人家不闻不问。

所以说,只有通过利行摄以及其他的这些摄受众生的法门,众生才会容易接受我们,这就是菩萨无往而不利的原因,这就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大法宝。所以千万不要用那种蛮横的、僵化的方法去对待众生。比如说我们这儿的水断了:“啊,去解决啊,搞啊,找人呀!”你自己不主动出去找解决方法。“唉,怎么没人呢?你们怎么都不管呀?”你要自己行动才行。事实上,一个人他到底做得怎么样,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四摄的法门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四大法宝,也就是菩萨乃至任何一个学佛人应有的在世间生活、处事的态度。如果你懂得,你想想看,你的这些善缘多不多啊?你要不懂得,你苦不苦恼啊?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