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人间天:教你一招如何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救度

《普门品》中,世尊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但众生不肯称念呼喊他,菩萨救度的效果就无法展现。虽然大乘经文讲“菩萨要做众生不请之友”,可是你不请我,我最多做你的朋友,我没办法做你的老师,没办法做你的依靠,也同样不能做你的救命稻草,我仅能做你的朋友。所以我们不要菩萨做朋友,这是浪费资源,当然有这样的朋友也不错,可是能当依靠的,为什么不去依靠?能得到巨大救赎的,为什么不去获取?最后就是这个缘太浅,达不到那种亦步亦趋的跟随和依靠的深度。

我们没拿观音菩萨当依靠,这肯定是我们心里状态没调适好;再直白点,你没打算有困难求他帮;再直白点,认识不认识他没什么大不了的影响和必要。这种心态怎么获得帮助?所以千万不要拿交朋友的心对待佛菩萨,那就错失大利,纯粹是进宝山空手而归了。

《普门品》我们分享了30多节,不管各位看了多少,是否全程跟随了,但是要在心里有一个调整:有问题找菩萨,有困难找菩萨帮,有危急险难找菩萨解决!这就抓到了《普门品》的精髓了,不管你经文理解了多少、理解了多深、体会了多奇妙,遇到事情想起求菩萨,你能求,菩萨就会有应;至于求的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如法或不如法,这就是后话了。

我们能因为种种......

合儒法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如何祈求最为灵验?

殊胜的观音法门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

每当念这个偈诵的时候内心都有着莫名的感动,我们无世劫来流浪生死、沉溺邪途,作无边之罪;迷沦苦海,头出头没,无有出期。在这个世间面对着一个个人生的难题,我们很多时候,束手无策,内心孤寂。

当有一天和观音菩萨相遇的时候,我知道我找到了生命的依怙。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问世尊言:“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因地证的耳根圆通,因此只要有众生称念她的名号,观世音菩萨都能悉知悉见,就能寻声救苦。

观世音菩萨于此娑婆世界有大因缘,常游化此土,寻声示现。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常得内心清凉。因此想要安顿身心,应当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具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以大悲愿力,欲救拔苦难众生故,现菩萨身。

诸佛菩萨法身遍满虚空法界,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

妙法莲:礼念观世音菩萨,帮我找到适合的工作

末学的这篇《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工作疏》原本早就该发表,但是因为找工作的经历和找到工作后业务繁忙,导致功课没能很好地完成所以一直没能及时发布。现在功课已经补上,所以按照自己当初的发愿将此文发布在网上。

末学在未正式接触佛法之前,听到佛教音乐就会忍不住有想哭的冲动,现在想来应该是与佛法有缘的感应了。末学之前曾经犯有较为严重的邪淫罪过,导致身体健康严重下滑,而且心中亦有许多烦心事,所以每天的生活都闷闷不乐。但是,从那时起,自己有意无意间就能接触到与佛法有关的事情,可能是因缘未到,所以还是没能正式接触佛法。直到临近毕业找工作时,受到同学的引导,将要开始正式接触佛法,但是那时自己仍然没能戒除邪淫,而且未能坚定学佛决心,所以在最初接触佛法的几个月内,自己仍然犯有邪淫罪过,所以自然而然,自己考的比较重要的考试没能录取。

但是,末学当初还未警醒,以致后来自己再次报考比较重要的考试又遇到了重重障碍。而且那次的考试是经过了仔细考量去报考一个自己认为能够较为容易地考上的职位,但是却因为自己优柔寡断以及电脑等种种问题,最终错报了另一个报考人数较多的职位。值得庆幸的是,末学当时应该是受到了菩萨的点化,自己立刻想到了是......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05

(第五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5

请掀开经本八百零七面:

昨天讲的这一段,在注解里面引用了两条公案,一位是琳法师,一位是孙敬德,这两个人的公案都在本经《音义》里面。琳法师在,就是我们这个本子一0八七页,诸位记一记就好了,你们自己去翻著看。孙敬德这个公案在一0八八页,这个我们都不必要再讲了,诸位记一记。如果要参考的话,可以翻后面的《音义》上去参考。下面就是「别答」,别答里面也就是本经主要的内容,正是菩萨的十二大愿。分为三大段,「初免七难」,第二段是「离三毒」,第三段是「应二求」。在第一个段落里面,又分为两个中段,第一个中段是「正明七难」,第二是「结其神力」。七难就是七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免火难」。请看经文: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说,「此下不出三业为机」,就是在这一大段里面,这个十二大愿不出身、口、意三业。「七难持名,口业机也。三毒常念,意业机也。」所以,灭三毒,心里面要常常忆念观世音菩萨。「二求」必得要「礼拜」,这是「身业机也」。所以,我们有求于观世音菩萨加持我们,一定要礼拜,这是三业恭敬。......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03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第三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3

请掀开经本七百九十九面,我们还是继续看品题,从第五行看起:

「《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为菩萨耳。」这一段经文就是说明,菩萨是属于带果行因,所谓是倒驾慈航,他久远劫已经成佛了。为什么不以佛身来度众生,而降到菩萨的地位?这是我们在经论当中常常看到。佛是老师的地位,老师必定是尊严的,老师,我们一定向他请教,跟我们中国古礼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师道是非常尊严的。即使世间帝王,对于老师也不敢南面临之,这是古礼,都非常尊重的。皇帝接见老师,皇帝自己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以宾主之礼来对待,不敢以君臣之礼,这是对老师的尊重。所以学要求学。现在老师的身分降低了,为什么?有家庭老师,所以学生对老师不尊重了。家庭老师,我请你来教,什么时候打个电话,你来,我今天不想上课,你就不要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哪有师道?学生求学,对于老师要没有尊重的心,给诸位说,那什么都学不到。今天讲求学,不是求道,不是求学问,求的是什么......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04

(第四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4

请掀开经本八O二页,我们看注解,诸位从倒数第五行第二句,「世尊下」,我把这个文念一念:

「世尊下,问观音人,意谓观音之名,望尊法界,风偃群贤,名不自有,因义而彰。观音之所以为观音者,果何因缘,有斯名也。因缘甚多,略言境智,以众生善恶两机为因,菩萨灵智慈悲为缘。」这两句很重要,无论说多少种因缘,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我们把这两句把它记住。下面讲,「大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今无尽意具定慧二种庄严,故能问,如来究竟二种庄严,故能答也」。这个问答也是大学问,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提得出这个问题,也不是泛泛之辈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何况是观世音菩萨,因地非常的深远,慈悲广大,若非如来,确实没有人能够答复得圆满。

此地有个「大经」,大经是指什么?他并没有指出哪一部经。在一般我们称大经,就是一般称,是称《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经当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它称大经是称《涅盘经》,称《大涅盘经》为大经。《法华经》是天台宗主修的经典,所以此地讲的大经,当然还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就是《大涅盘经》。诸位将来看净土经论里面,譬如说我们看到《......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12

(第十二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12

请掀开经本,八百四十一面第三行:

「二」,这是偈颂里面的第二段,向下有二十行,就是二十首,「别颂二答」。这里面分两段,前面有十四首是「答观音得名」,其次有六首是「答普门示现」,前面的第一首是「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大师在注解里面说,「举要言之,故云略说。闻名故称」,这是属于口业,称就是称扬圣号,我们通常叫念佛、叫持名,称字就是口念。「见身故礼」,这是身业,朝暮礼拜。「心念」,这是意业。这是三业恭敬受持。「诸有」,这是讲的「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在此地不能细说,诸位可以看佛学字典跟《教乘法数》。佛法里面讲世间法,三界六道以二十五有就全部都包括了。所以说二十五有就是讲三界六道的诸苦,通常也用三苦、八苦来说。「闻名注念,见形礼拜,皆不空过,悉灭三有之苦也」,这个三有,二十五有归纳就归纳为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展开来为二十五有。这一首是很重要的一首,我们要记住,这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的。佛的言语就像《金刚经》所讲的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佛的话是最为可靠,如果我们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碍。

......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06

(第六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6

请掀开经本,八一一面,倒数第五行。小题目上「免王难」,请看经文: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大义法师在这个注解里面说,「言刀杖段段坏者」,这是指从前古时候的刑罚,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用木板做的。「明」,明是说明,说明人执持杀人的这些工具,就是刀杖之类的,「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显大士拔苦之力也」。这样的事情也真是有,不是没有,这个也是非常难以相信的。菩萨这种神力从什么地方来的?《楞严经》上有说,底下就是引《楞严经》讲的,「五者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无摇动」。这个地方,我们将《楞严经》上这几句经文要略略的解释一下。这是说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反闻照性,本觉内薰」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对于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怀疑,就是不晓得「反闻闻自性」这种能力有多大,我们是没有办法来估计它的。在本经里面,就是讲一心称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一心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都给我们说明,至诚就可以与鬼神往来。这个......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02

(第二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2

请看下册七百九十八面第五行。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在前面给诸位介绍过经题,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品题。大义法师在注子里面注解得很详细,我们读这一段注解,首先说明菩萨得名的由来,为什么他叫观世音菩萨。

「《悲华经》云,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名曰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三月供佛斋僧,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菩提。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这是说明菩萨得名的来由,可见得,得名确实与菩萨成就之后大慈大悲的愿力完全相应。这一段文里面,都是叙说菩萨在过去世中因地的本事,最重要的,我们在这里看到发菩提心。后面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发的是这个愿。

菩提心是我们修学的根本,佛在大经上常常教我们,不发菩提心,或者是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我们发了,发了怎么样?发了忘掉了,这种情形可以说太多太多了,把菩提心忘掉了。菩提心是觉心,我们在境界里面一念迷,菩提心就忘掉了。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为魔所摄持,......

净土法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007

(第七集)

1983/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8-004-0007

请掀开经本,八百一十八面第一行: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这四句经文是前面一段的总结,前面讲菩萨救护一切众生七大类的灾难。注解里面说,「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岂止七难,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这次我们讲经的时间不长,今天佛七己经是第四天,光阴过得很快。在经文、注解里面有许多名相,我们都把它省略掉了。因为名相部分,诸位可以查考佛学字典,像《教乘法数》,这些都能够找得到。讲席里面著重在义理的发挥,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同修当中有多数都是老同修,所以许多名词术语都很熟悉。像此地『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摩诃萨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菩萨,摩诃翻作大,萨就是菩萨。为什么称菩萨,后面又称大菩萨?这个意思显然就是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这里头含义就很深了,说一尊菩萨他可以现无量无边身。他可以现初住菩萨,就是三贤位的菩萨,我们在《楞严》、《华严》里面所看到的,都是三贤菩萨。《楞严》里面,菩萨现的是初住的身分,《华严》我们所看到是第七回向的身分,都叫菩萨。如果示现地上菩萨,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