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觉园笔记》节选01

口业与忍辱

本县有几个书生,性情轻薄,小有才学,以诙谐为乐,习惯讥讽议论别人。或者给别人起外号,互相传称。甚至作成歌谣、长短句,拿别人的形态容貌开玩笑取乐。有一位某君,性情和善平易,讲话木讷、吞吞吐吐,那几个人时常对他进行侮辱讥诮。每次碰到,某君就悄悄走开了。一班人就跟在他后面,一路嘲讽,以此为乐。某君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有唯唯诺诺而已。

不到二十年,那几个人相继死去。不死的也潦倒不堪,子孙也不成器,日渐式微。只有某君长寿而且健康,几个儿子都能继承祖业,孙辈、曾孙满堂,都能自立。再看那些人穷愁抑郁的境况,实在相去甚远。有见识的人就能看得出来:口业的可怕,以及忍辱的可贵。(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漆玉山行善念佛生西

县北观山场的漆玉山先生,为大富长者,事亲以孝,著称于世。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地方的乡绅向官府申请,旌表孝子。玉山先生说孝亲是本分事,怎能以此来沽名钓誉呢?坚辞不受。

漆玉山先生又看到社仓的积弊很严重,不能很好地发挥救济贫民的作用。屡次向县里请求,于是得以立案。贷出粮食的时候由仓首平量而出,归还的时候由借户平量而入。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就避免了畸轻畸重的纷争。因为平准,所以人民没有怨言。仓首也不至于赔本。观山场的社仓超过其他地方,就是源于此。又创办体仁善堂,以将济世利民的事业做得更为广大。人们竞相称赞。

玉山先生平素喜好玄学,晚年修净土宗,持斋念佛,年八十余仍孜孜不倦。在往生前三年,预知时至,详细记下年月日以示后人。民国三年,临终,安详而逝,果然如其所预言。家人焚化纸钱,一并焚化他平日用的毛巾,灰上显现出“阿弥陀佛”四字,字大三寸左右,颜色鲜红。牛峰寨的人很多都亲眼看见。由此瑞相来看,则玉山先生往生西方无疑了。【邹固原述】(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杀生之报

本县某人,家资还称得上是温饱。而其人生平喜好渔猎,养了很多猎犬,经常带着火枪,以搜捕、追逐鸟兽为乐。不少亲友都劝告他不要这样做,他从来不听。一天不打猎,就觉得闷闷不乐。而如果是追飞逐走的话,即使是顶风冒雨、寒霜冰雪、林栖野宿,也在所不辞。每当打到山鲜野味回来,就煮酒欢醉,就好像天地之间只有这件事是最为快乐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如果不出去打猎,就网钓鱼鳖,捕捉青蛙鳝鱼,作为下酒物。因此酒兴更大,往往用大杯喝酒,猜拳行令,不喝得酩酊大醉不算完。也因此导致得了酒病,饭量越来越少,以酒作为粮食。久而久之,患上血症,身体日渐羸弱。后来生了儿子,生下来就是体无完肤,同被剥皮的青蛙、除鳞的鱼没有两样。后来生的孩子,都是这样,因此绝了后嗣。佛经上说,杀生的罪业,能使众生堕三恶道。如果生在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怎能不畏惧呢?可惜不明因果,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刀兵劫的形成,不就是因此而导致的吗?(取材自《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杀业致遭兵燹

成都的烧鸭很多而且价格便宜,以此为业的人,通常用大石缸注满水,将鸭子溺在其中,压上石头,经常是数十百只,一眨眼功夫就淹毙其中。就不用再一只只用刀杀死。因为价格便宜,所以买的人有很多,杀的也就越来越多。

而尤其是蜀王府(俗称皇城)南三桥街一带,杀牛为最多。因为当地是回民聚居区,往往以杀牛为业。民国八、九年,罗佩金督军四川,与刘存厚相争,积怨甚深,终于在成都爆发混战,市民惨遭兵燹的,惊怖死伤,事后犹有余痛。而三桥正好处于战争要冲,造成的伤亡比别的地方更加严重。罗佩金死后,戴戡继任四川督军,一年后,又挑起战祸,三桥又处于战争前线,处境更加惨烈。邻近的居民,一并遭受兵祸,苦不堪言。盖因平日买食牛肉,价格便宜而且方便。由此可知,杀牛、食牛肉,与其他杀业相比,更加严重。(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厨子杀业果报

本县有个叫吴三元的人,是本地的名厨。光绪年间,凡是官绅商宦家红白喜事,无一不是吴三元为他们置办宴席。他有几十个徒弟给他打下手。徒弟们又再收徒,相互传习。近二十年来,城区作厨子的,不是他的徒弟,就是再传、三传弟子。他家有瓷碗一百几十桌,名噪一时,杀生无数。多年来积蓄不少,买田放债,众人以为他一生吃穿不尽。居然到了晚年双目失明,生计也愈加窘迫,家产都变卖殆尽,瓷碗也都失去了,最后在穷困中死去。无异于梦幻一场。

唉!杀业带来的后果真是厉害啊!假使他不从事这种行业,未必不能谋取衣食、养活妻儿,人又何苦戕害生命,使众人享用其味,而自己独自背上罪业呢?况且这只是其花报,其果报当在镬汤地狱中,余报则是披毛戴角、残疾夭折,均不可测。不明因果、不信因果,其危害怎么能说得尽?(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欠债还钱

邑人蓝某,继承祖业,租税收入颇为丰厚。民国初年,被匪徒强拉入伙,消耗银币几千元,才赎回来。从此为人做事极为低调收敛,出入行止非常谨慎。一天夜里,有匪徒十几个人,包围他的宅院,到处搜寻,又把他拉了去。索要银币一万元。蓝某非常气愤,日夜默默祈祷观世音菩萨求救。忽然梦见他的先人对他说:“你不要害怕。前生欠匪人一万银元,但不欠他命债。只要如数给他,宿债就了结了。”蓝某醒后,心里感到安慰。就写信给家人照办。银两交清,就得以回家了。从此更加精勤修行,深信因果。

按:谚语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因果自然之理。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又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佛告诉众生,千万要慎重不要造恶因,能不害怕吗?(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杀生不可犯

亡友龚恒安的儿子龚自荣,用笼子蓄养一只画眉鸟,非常珍爱,照顾得殷勤周到。每天一早一晚定要把鸟带到城外桑林间呼吸新鲜空气,并且捕捉青虫来喂。一天,傍晚时分,我走出藏书楼,在溪边散步,遇到他,寒暄一番,见鸟笼挂在桑树枝上。有意要劝说他。首先询问他养鸟的方法,问他用什么来饲养。自荣回答说:“每天捕捉青虫约二百几十枚,作为鸟粮,另外辅以米肉和清水。”我笑着说:“一天二百几十条命,十天二千几百条命,以月计算,当有六七千命,以年计算,不是要将近十万条吗?”自荣有所触动,吞吞吐吐地说:“我早就不想再养这只鸟了,因为笼养太久,放了也不能飞走,旋又被他人捉到,也不好啊。”我说:“笼蓄禽鸟,与拘囚罪犯无异。囚犯有罪,禽鸟有什么罪呢?所以佛经上将此列为戒条,更何况是多伤生命来饲养呢?这是罪上加罪了。不如将其放生,则两罪俱免。但放的时候不要让人知道,须找到幽静偏僻的地方来放。用不了两三天,就能飞鸣自在,正如久闭牢狱之人,忽然遇到大赦,喜悦之情何可胜言?”自荣说:“我已经决定了,确实是日日辛劳、耗费精力,成为一块心事,有义务而无权利,何况累积不少杀生罪业呢?”过了数日不见其来,一天又遇到他,则他的鸟已经放掉了,鸟笼也毁弃了。我非常赞叹他改过的勇气,超过常人不少。

自荣于是又讲述了一件事情:他的父亲开设第一楼旅馆的时候,鼎新寺的僧人某来到寓所,曾经谈到某天赶集的时候,路上遇到邻居牵着一头猪,与屠夫议价,要价十一缗(一缗一千文),屠夫打算给九缗,因为僧人与两人都认识,就请他做中间人。僧人劝买方增加一缗,卖方减少一缗,于是就这样定价了。屠夫牵着猪走了,没过几日就宰杀了。猪以僧人不应助人杀生,控诉到阎王那里,阎王派遣鬼卒逮捕僧人前来。僧人说:“我不过是随缘说合,并没有杀意。”猪说:“我本来应再活两个月,他们议价不成就会作罢,因为你的劝说导致我早死,能不怨恨吗?”阎王判说:“僧人不应参与杀业,罚令做猪。”于是押赴农家,魂魄附在小猪身上,翻土觅食,撞倒瓜架,压死一只鸡,鸡控诉猪误杀之罪,又滋生一番纠扰。然而僧人的尸体仍然在寺院,他的师父已经年老,一向持诵《金刚经》,早晨起来听说徒弟死了,摸一摸他的胸口还微暖,于是念诵《金刚经》来超荐他。阎王召僧人前来说:“你的寿命未终,作猪只是稍示惩罚。现在你的师父为你诵经,姑且放你还阳,必须力持杀戒,并且把这件事用以劝人。”僧人就苏醒了,深深悔悟自己的失言。常常用这件事来劝人。我和先父听了他说的话,更加深信杀生之不可犯。所谓闻先生之言,瞿然猛省。

编者按:本文中放生笼鸟的事例,本意是劝人戒杀,但并不是让人将蓄养的鸟全部立刻拿去放了,因鸟儿可能一时并无性命之忧,当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因古今的形势和情况有所不同,现代社会,因逞口腹之欲而杀生的现象才是最严重的,我们放生也应首先是去解救那些将要被宰杀、性命危在旦夕的众生,这才是当务之急。(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德量为一生福禄厚薄所系

德量为一生福禄厚薄所系。所以,凡是烦恼过重,计较心过重,一言而见于色,一事而形诸口的,皆是福薄之相。咸丰、同治年间,县中的庶吉士廖扶九先生(字朝翼),由拔贡而乡试中举人,成进士,入翰林院,但无意于仕途进取。晚年,在凤鸣书院讲学,以“敦品励学”倡导广大士子,深信因果,为人浑厚和平,曾经写作《小学引》、《醒世诗》、《觉世经试帖》等劝善书籍流传于世。相貌清癯,身材也矮小,一目失明,而对大家循循善诱不知疲倦。

一天,更衣出门,遇到乡里一个挑粪的农夫,冒冒失失行走,弄污了先生的衣服。随从的人呵斥他,街上的人看到了,也指责挑粪的人。先生说:“他是无心的,不用跟他计较。”回到院里换衣服,门人周东藩孝廉(字室辅)气愤地说:“这个不能不稍微惩罚他一下。”命人唤衙役逮乡农交县衙,稍稍惩罚他一下。先生听说后,说:“你不要这样。他们是霑体涂足、辛勤劳作的人,畏惧差役如虎狼,怎么能因小故使他们旷时耗费呢?”立刻命令释放。其他的事情可以想见了。先生的儿子兴哲、孙子寿崖,均是拔贡,世代书香。

按:史载,范文正公仲淹先生,刚刚做宰相的时候,有轻薄子遇见他,说:“这个人也能做参政吗?”范公好似没有听到一样。同僚的人为他不平,说要查一下其姓名,惩处他一下。范公说:“知道了他的名字则终身不忘,不如不知道的好。”另外,有一天从街上路过,有人指名道姓骂范公,人们都为他鸣不平,并告诉范公说:“他骂您呢。”范公说:“想是在骂别人。”又说:“骂的人直呼您的名字。”范公说:“或许是同名的。”

富郑公弼,罢相归家,一次穿便服出门,正逢新科进士,衣着鲜艳,骑马招摇过市,行人纷纷躲避,富公也站到路边让路,前驱者呵斥富公说:“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不提早回避?”富公自称弼,神情非常平和,然后又认识富公的,惊呼说:“是富郑公啊!”富公慢慢吟出一首诗,有“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的句子。大意是指富公也曾进士及第。人们因此更加佩服富公的器量。像廖公这样的人,也是和范公、富公一样的人啊。(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助人增寿

自流井盐商某人,资中人,在湖北沙市开设了一家盐号。光绪初年,前往盐号查账。当地有个精通相术的人,言无不中。商人找到他,相师对他说:“君本来是继承祖业、拥有重资的,可惜一个多月以后就要下世了。还不快回去,仍然可以赶到家,不要卒于旅途中。”商人相信了他的话,收拾行装返回家乡。

在即将到家的前两天,停下来在一座桥上休息,听到水边有妇女的声音,哭得很伤心。就过去打问,妇人说:“丈夫因为欠债不能养家糊口,把我卖给了远地的客商,得到一百两银子。我心想小儿女如果没有了母亲,将冻饿而死,宁肯带着他们葬身于江鱼腹中,因此而悲泣。”商人心想我自己快死了,把钱送给她们,没什么可惜的,怎么忍心让她们因为一百两银子的缘故,而夫妇分离、母子俱亡呢?就对妇人说:“既然不愿意,为什么不暂时留下来再想想办法呢?”妇人说:“已经接受了五十两银子,明天再交五十两,就要走了。该怎么办呢?”商人说:“快回去叫你丈夫过来,我来帮你们想办法。”妇人就回去了,不一会带着丈夫来了,又说了他们的窘境。商人说:“你妻子走了,谁来抚养儿女?现在我赠送给你们二百两银子,以五十两偿还给买妻的人,以五十两清偿债务,以剩下的一百两作为本钱,去做生意。这样就可以一家团聚了,好自为之。我走了。”夫妇二人跪谢,哭着请问姓名。也没告诉给他们,然后就离开了。

等商人回到家,家人奇怪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商人就把相师的话给家人说了。然后急着准备后事。亲戚们都安慰他,说相师的话不一定准。商人则惴惴不安,害怕避免不了。一个多月过去了,竟安然无恙。又过了许久,身体气色更加强健。

然后再次收拾行装赶赴沙市,又找到相师那里,相师惊奇地说:“君仍然在世吗?”仔细地打量他,说:“君满面阴骘纹,似乎是救活了一老阴、一少阳、一少阴,厄运已经摆脱了,而且后福不可限量。”商人就把前面的事情告诉了相师。后来,商人果然享高寿,子孙昌盛发达。【颜紫澜师述】(取材自《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遗金不还二则

我们荣县在遭受蓝朝鼎、李永和之乱的时候,有个河南的商人,居住在城西街董氏寓所,因道路不通回不了家。几年后,商人去世了,董氏打开他的箱子,发现有积攒的钱财,无从归还。就用这些钱财置办了田产,生活富裕起来,他也就就当没这回事一样。董氏兄弟二人,都早已娶妻,却没有儿子。一天夜里,梦到那位商人来到家里,正在惊诧之间,就醒了。他弟媳妇生下一个儿子,两房共同抚养,爱如珍宝。后来董氏兄弟相继死去。儿子因娇生惯养,无所事事,长大了就更加没有约束了,挥金如土,毫不爱惜。最终,家被败光,田产耗散净尽。还没有死,就赶牛运煤贩卖,用来糊口。潦倒以终,子嗣遂绝。可见即使因得到遗留的钱财无从归还而自己占有,都不能保住,更何况是有意谋取别人财产、采取巧取豪夺的手段,又怎能长久享用呢?

本县某人,拾到一姓康的人遗留的钱财,因无从返还,于是就不了了之了。不久,梦到康某来到家里,直接进入卧室,神态颇为愤愤不平。然后惊醒了,此时家人报告主母生了儿子。某人叹息说到:“债主来了!”给这个小孩取名叫“康”。从小就不守规矩,长大了更加奢华挥霍无度。某人抑郁而死。这个孩子最后把这个家败光了以后就死了。佛经上说,父子、兄弟、夫妇,有五种因缘,一是报恩,二是报怨,三是还债,四是索债,五是自愿。由上面二则事例看来,佛说的话能不信吗?(取材自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改过迁善

邑人曹某,光绪年间,在城西街上开设一家旅店,为人处事颇为灵活,众人不知其有隐恶。一天夜里,忽然被鬼差追捕而去,见到阎罗王。阎罗王因为他造了种种恶业而大怒,使其遭受冥间的刑罚,备极惨苦,大声嚎叫,发愿忏悔,痛改前非。阎罗王念在他尚且知道改悔,就赦免了他,得以复苏。只是必须要现身说法来劝化世人,用来赎罪,则阴间之惩罚或许可以避免。准许他改过迁善。曹某幸得再生,逢人便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仿照宣讲的办法,登台演说,声泪俱下。又请人代作《白话劝世文》一篇来详细叙述阴间的惩罚,一时间传布城乡,听闻之后而知所警戒的人为数不少。

按:我们荣县的风俗人心,在过去还算得上是淳朴,社会习惯,厚道的风气尚存。如果有人言行稍失检点,则为公论所不容。即便是鬼神对人的谴责,也好像比较严厉和迅速。就像是纯白的颜色中杂以污点,最容易被人注意到。现在则是江河日下,鬼神好像根本谴责不过来,索性不管了,任由他们纵恶,到最后酿成浩劫一并予以惩罚。所以有的人刚开始作恶,就受到小小的惩罚和报应。这正说明是天地鬼神对他的爱惜,从而帮助他成就,使其得以及早回头。如果到了恶贯满盈、罪大恶极而无可挽回的程度,然后遭到惨报和重罚,则可知天地鬼神已经放弃他了。(取材至黄书云《觉园笔记》,田间读旧书编译)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Guest的头像G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