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古八德全书》忠的故事

子文告新

周朝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做斗伯比,他的儿子刚出生时,起初被丢在梦泽的地方。因为有老虎主动来喂他吃奶,所以又抱回来养。楚国的人叫老虎为菟,称奶为榖,所以大家都叫他斗榖於菟,他的字为子文。

子文后来当上了楚国的宰相,他每天穿着黑色的礼服上朝,回家则是穿着鹿皮做的衣服。每天早出晚归,总是要等到太阳下山后才会回家吃饭,每天为着国事忧劳。楚成王见他如此忧勤,常常在朝上赏赐干肉干粮给他,但每当楚王赏赐俸禄时,他总是坚辞不受。当时斗般杀楚文王的弟弟子元时,他也曾捐出自己所有家产,来拯救楚国的危难。

子文先后共做了三任的宰相,三次上任时,脸上毫无任何喜色;三次下任时,脸上也没有烦恼的表情,并且会把旧有的措施,全部告诉新任的宰相。孔子知道他的行为,也不断夸赞他的忠心。

孔子曾说小人在还没有得到之前,怕得不到;在得到之后,怕失去。小人因为患得患失,所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子文能够功成不居,为而不恃,所以三上三下毫无介怀,处处以国事为重。这种尽己而已,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正是忠心的最好表现。

韩休峭鲠

......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1

善护口业,莫谈此持彼犯戒

好说众僧短长者。自堕亦引无量众。

是故智者善思量。勿于僧中起轻慢。

善自防护口业非。莫谈此持彼犯戒。

若一恶言毁沙门。当堕泥犁受极苦。

——《赞僧功德经》,大正藏No.2911

《少年进德录》节选

司马光侍兄如父

司马光同他的哥哥伯康感情深厚。伯康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保护他就像保护婴儿一般。刚吃过饭不长时间,就问:“大概饿了吧?”天气稍微转冷,就抚摸着哥哥的脊背说:“穿得单薄了吧?”([清]丁福保《少年进德录》)

事师如父

罗汝芳,明代著名学者,年轻时拜颜钧为师。颜钧因为得罪权贵,被迫入狱。罗汝芳就到狱中亲自服侍老师。颜钧坐牢六年,罗汝芳服侍了六年,连科举考试都不参加了,并卖掉了田产,以解救老师出狱。 罗汝芳晚年退隐归田。颜钧来访,他还是寸步不离地服侍老师,茶水瓜果都要亲自送到老师面前。孙子们觉得这太辛苦了,要为他代劳。他却说:“我的老师不是你们所能服侍的。”([清]丁福保《少年进德录》)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0

《崇俭编》节选

奢侈浪费,引发苦报

生而富贵,极端奢侈,恣情纵欲,没有功德而厚享官位和爵禄,又祈求长命百岁,那些贫穷的人又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他们能够长寿,那造物者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从前志逢禅师由于用洗钵的水太多,而宿疾缠身。袁盎做了九世的高僧,因为坐在沈香座上讲经,身上长了人面疮。以满身的罪业和顽劣的资质,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会没有苦报吗?与其这样,不如转用来周济亲朋和贫病的人,广积阴德才好。(《清波杂志》、《崇俭编》第七页)

古玩奇贵,未必实用

有人送孙之翰一个古砚台,并且告诉他:「你大声吹气,它便会流出水珠。它价值三千文钱!」 孙之翰答道:「纵使一天呵出一担水,也才值三文钱,我用这石砚干什么?」(《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物之成败,皆有定数

韩魏公有一只玉杯,价值不少,被侍者所毁坏。侍者心里非常恐惧,立刻向韩魏公请罪。 韩魏公神色自若,毫不惊动。他不观看碎去了的玉杯,也不指责侍者,只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与败坏,都有一定的时限!」(《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留物备用,恐身先坏

......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0

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修行过程中,不仅要积累资粮,更应忏悔业障。无始以来,正是业力推动并左右生命的延续,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

其他宗教认为世间一切皆由神造,而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并指出命运正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力决定。

业是由行为构成,包括身业、语业和意业。所以说,身体、语言、思想是业力产生的三大渠道。其中,最难把握的是思想行为,即每日的起心动念。

现代人妄想特别多,因为世界太复杂、生活太丰富了,故整日思绪纷飞,不绝如缕。我们往往以为,妄想过去就不留痕迹了,所以很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约束自己。事实上,每个心念都会在识田留下影像,并形成正面或负面的的心行力量。

当善的心所活动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开心自在。真诚关爱他人,能令我们的内心柔和谦恭;慷慨救济贫困,能令我们的心胸慈悲宽广。反之,当不善的心所产生作用时,则被嗔恨和痛苦折磨,不仅伤害他人,更会伤害自己。

在无尽的生死长河中,我们曾经想过、做过很多。这些生命延续中积累的经验,将在识田中形成不同业力,包括善、恶、无记三种。这些业力就像编写的各种程序,在未来生命中继续活动并运作,给生命带来不同结果。其中,善业代表正面力量,有利生命的和谐发展;恶业则代表负面的力量,阻碍......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2

口业警示集62~66(附录格言警语)

二 《佛光菜根谭》[1](选录)

★温和的语气,比一支美妙的歌声感人;讽刺的声音,是一支伤人伤己的利箭。 ★说话,要让人听后欢喜;做事,要让人知后认同。★进言要尽责尽忠, 辞退要有礼有序。★在言语上欲使人相信,必先言之有物;在行动上欲使人相信,必先行之有果。 ★天生眼耳皆成双,所以要多看多听;天生嘴巴只一张,所以要少言少语。★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净,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太平。★赞美的语言像香水,小小一滴,就能弥漫四周;劝诫的音声像宏钟,轻轻一敲,足以震撼四方。 ★人赞人,出伟人;僧赞僧,出高僧。★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辱,失言取怨。 ★不必言而言,是谓多言,多言招怨;不当言而言,是谓妄言,妄言惹祸。 ★脾气慢半拍,吵嘴一回合,见面三句话,交谈要微笑。 ★多管闲事,无异自找麻烦;多说闲话,无异自讨没趣。 ★话不能说绝,事不要做绝,路不要走绝,人不要处绝。 ★对长辈,多听话,少讲话,能得欢心,能多领悟;对晚辈,多身教,少言教,能收默化,能受尊重。★诚心说话,耐心听话;将心比心,大家更亲。★遇人微笑并问好,人间处处有欢笑;说请谢谢对不起,人我之间多欢喜。 ★微笑,是最美丽的语......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1

口业警示集 17~19(第四章 妄语 )

第四章妄语

一何谓妄语

○妄语:十恶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智度论十四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妄语在佛教中说,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语罪。

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

(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至实未得四禅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天来、龙来、神来、鬼来,而说见到天来、龙来、神来、鬼来。

(五)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妄语的定义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妄语的方法是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理相妄语(现异惑众,表示已非凡夫的身行威仪,又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

故意的互相标榜,甲说乙是圣人,乙......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0

口业警示集55~58(第八章学会说话 )

口业警示集

第八章学会说话

四掌握窍诀

○肆无忌惮地说粗语,很可能会导致特别可怕的后果。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喂鸡的时候,邻居的鸡也跑过来抢食,他可能脾气不太好,拿石头把鸡的脚砸断了。邻居看见后骂道:“哪个狗杂种敢砸我的鸡?”两人从破口大骂到大打出手,最后一人开枪打死了对方四个人。为了一句粗话,竟然失去了四条宝贵生命。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说,世间上的友好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可能会酿成大错。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惭愧的;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别人交流,并且杜绝说粗语的过失。(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第8集)

○有个人为了庆贺自己的40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来家中吃饭。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在座的有一客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0

口业警示集44~48(第七章 谨言慎行)

十勿取外号

○平时不要给他人取绰号叫恶名。在我们五明佛学院这类情况较少,但有少数人喜欢给他人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等,或说“那个大个子不在”。若这样,也许自己后五百世一直转生为大个子,看起来很不庄严。所以,往往我们一不小心在生活中造了很多恶业。(晋美彭措法王传讲《百业经》)

○在迦叶佛教法中,有五百僧人给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由此多世之中堕入地狱,并在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死去。这一世转生为释迦族的五百女子,手脚被琉璃王的军众砍断。所以,不论取什么恶名,都以业力的增上广大,需要感受五百次的等流果①。确实,说什么就变现什么,语业的力量不可思议。认识了业力无欺变现果报的法则后,就不能肆意乱想乱说,语业上要谨慎防护,不能嘲讽他人,不能给别人取外号。当年在法王讲授《百业经》时,很多道友都在因果的认识上有很大进步,纷纷发愿不给他人取外号。(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①等流果:为五果之一。即从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盖“等流”一词,即指......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0

口业警示集41~43(第七章 谨言慎行 七、三缄其口)

七 三缄其口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扎,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略)”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

【译白】孔子到东周观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祠宇右边阶级之前,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后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说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要影响深长;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要继续扩大;不要说上天听不到,天神正在观察着你呢。火刚冒烟的时候,你不去扑灭它,到了火势很大的时......

发布: admin 分类: 其他 评论: 0 浏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