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录 介绍世间的因因果果。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第八集)

老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第八集)

1988/7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4-02-08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八页第四行,最后的一句看起: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从这句看起。这章经文是讲「请转法轮」。在上一次,我们将大意给诸位介绍过了。今天这一句是讲请法,我们应该怎样去请,也就是请佛、请菩萨,或者是请出家、在家的这些大德,为我们讲经说法。经上告诉我们,『身口意业』,这是讲三业恭敬,表诚心诚意的求法。『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这包括范围就很广了。譬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道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请法,佛就入般涅盘,成道之后就入灭了。我们凡夫不认识佛,不知道佛修行证果,在那时候是净居天人来为我们请法。净居天就是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这都是三果以上的修行人,他们知道,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所以从净居天下来请佛说法。这是讲「种种方便」。

世尊展开教化的事业之后,我们又看到印度在当时,许多的国王大臣,不辞辛劳到世尊那里,去请他老人家到自己国家,或者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里面来讲经。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像王舍城、灵鹫山、只树给孤独园,都是非常好的榜样。佛对于这些启请的人,实在......

净空法师:怀孕时孕检发现胎儿有问题怎么办?

2000/10/18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21-090-0030

问:张居士问,「弟子现在怀有五个月的身孕,由于羊膜穿刺的结果得知婴儿染色体异常,这样的小孩除了低智能外,最糟的是有精神异常的可能;另外,在他长成或发展性特征时,可能会有性攻击或者性别混乱的现象发生。我身边的人,没有人愿意我留下这个婴儿,所以决定在两天后,也就是十九日做小产的催生。我个人知道这是很重的罪,亦不想和婴儿结下恶缘,却不知该怎么办。请问我临产前应该怎么做,怎么弥补我将犯下的重罪?请帮助我,无限的感激!」

答:这是从台湾传来的。这个问题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从佛法的观点看,这是众生的共业,也是累劫不善业造成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这种情况也很难过。儿女与父母有直接且密切的缘分,世间多少人想求儿女而求不到,那是与儿女没有缘分,但也有人不想要的,却偏偏来。这是什么原因?佛讲儿女与父母有四种因缘,所谓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实际上人与一切众生也都有这四种因缘。这个小孩是来报恩,你把他杀掉,堕胎就是杀他,恩就变成仇;小孩是来报怨,那就仇上加仇,这麻烦可大了。讨债、还债再加上命债,我们知道因果通三世,冤......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第十集)

老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讲记

(第十集)

1988/7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4-02-10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一一页第一行,第三个字看起: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第九行愿,第九愿还是回向里面的别义。上次给诸位提到过,末后的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前面一愿是「常随佛学」,这一愿是『恒顺众生』,就是回向给众生。「恒」就是常的意思,「顺」是随顺,众生种类千差万别,数之不尽,要修这一愿实在是相当不容易。我们想一想自己家庭,成员能有几个人?我们这个佛门寺院小团体,小的寺院里面住的也不过是五、六个人,都不容易随顺,何况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众生?所以看起来,十大愿王恐怕这一愿是最难的。

前面讲到佛,佛是我们随学,这是说明,诸佛修因证果都可以做我们修学的榜样、修学的参考,这是应当要学的,所以叫随学。讲到众生他不讲随顺,他这个地方用的字是「恒顺」。众生包括九法界,通常大经里面讲,七地以下的菩萨都可以称之为众生,所以它包括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范围非常广大。在这么多众生里面,善恶不齐,但是总是迷心太重,他不觉悟,所以经里面没有教我们恒......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39

(第三十九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39

《楞严经正脉科会》,二十九页最后一行: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经文紧接着前面的意思,在前面经文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教阿难去仔细省察妄心,就是六尘缘影之心的真实性。如果这个心离尘它还有分别性,有独立的性,当然这就是真的;如果离了尘境无分别性,就证明六尘缘影的心是虚妄而不实在。这一段经文,『如是乃至分别都无』,「如是」是指上面所讲的色身而言,「乃至」这是比例其余的。换句话说,六识缘六尘境界,正如同前面所说的色身一样的道理。「分别都无」,这是说纵然前面六种分别都无,这是讲什么?离开六尘,比我们凡夫的境界要高得多。我们凡夫没有离开六尘,有一等人他有相当的定功,眼见色不分别色相,耳闻声不分别声相,分别都无,是不是见性?如果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不分别,认为这就是自性,这是错误;如果以此之外别有自性,也是错误。

下面就举出这一类的人。『非色非空』,「非色」是指离外面的五尘境界,不属于色法;非空是指执着内为我,不属于空,内有我。外离尘,非色;内有我,非空,这种境界在唯识里面讲,正是第七识缘第八......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43

(第四十三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43

三十二页第七行: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这一段是说明,物相与见性的界限是清清楚楚,并不混杂。首先辨明一切物相不是见性。佛叫着阿难跟他说,『极汝见源』,「极」是穷尽之意,「见源」就是能见的见性,尽汝能见的能力。『从日月宫』,这是举上面例子来说,往上头看,「日月宫」在我们头顶上,从上看到下,日月宫是物相,不是见性。『至七金山』,这是从远看到近,「七金山」是须弥山外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山称之为金山,我们不要误会这山完全是金、是银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这山里面蕴藏着金银很丰富,拿现在我们讲的矿山,有大量稀有珍贵的金属藏在这个山下。这个金属体相是光明的,所以这里说是『虽种种光』,虽然这些七宝有种种光明,它还是物相,也不是自己。『渐渐更观,云腾鸟飞』,这一段是指近,看到近处森罗万象,我们一一详细去观察也是物相,也不是自己。

这一段就是叫阿难自己实际上去观察,无论从高处、从远处、从近处,你仔细去看一切森罗万象皆是物相,不是......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41

(第四十一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41

请掀开经本《楞严经正脉科会》第三十一页第七行: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这是十番显见第五番「显见无还」最后一段的结论。这一段经文我们讲了好多次,也说得很详细,这对于我们修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修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辨别真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的方便门,都是教我们辨别真妄的方法。凡是真实法我们应当要取法,凡是不真实的法我们就要舍弃,有舍弃还有要用的,这要看时节因缘,当用的时候我们要用它,用过之后要能放下。像这些事实的例子,我们在《大智度论》里面是看得不少,底下一段,《大智度论》里面讲十八不共法,里面又有许多的例子,我们必须要明了,同时有些地方是值得效法的,有些地方是我们目前做不到,做不到的要知道,做得到的要取法。八还辨见也是《楞严经》里面很着名的一段,这就是在实际事相里面叫我们辨别哪是真、哪是妄。懂得这个原则,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就可以运用这个法则来辨别真妄。凡是虚妄的,我们就不应当计较、不应当执着;凡是真实的,那我们一定要取法,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

在这段......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49

(第四十九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49

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这个经文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我们读这一节之前,必须要记住前面阿难与世尊问答的这些话。这一大段科题是「显见不分」,阿难的疑惑是见与物相混杂,所以佛才教给他辨别的方法。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阿难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种疑问不但在佛法上,纵然在今天科学里面,这个问题还是存在。现在科学里面有个问题,就是精神与物质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譬如,动物及植物的界限能不能划得很清楚?植物与矿物的界限有没有办法划得清楚?确实是个大问题。阿难此处的问题,就是见精与物相。物相在我们今天看就是植物与动物,相分;见精就是精神的这一部分,一个是讲心、一个是讲物,实在讲很不容易划清楚。你要是问为什么不容易划清楚?在佛法里面讲很简单,因为性与相是同一个根源的。我们眼前所能够感觉到的精神的世界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的世界是阿赖耶......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46

(第四十六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46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在这段经文里面是讲「显见无碍」,这些障碍都是众生无始劫来虚妄习气造成的,对于大乘佛法修行人来讲,这种障碍是十分的严重。而破除障碍当然也不是很容易的,虽不容易并不是说障碍不能破除,问题是第一要通达理论,其次要晓得用功的方法。我们在讲席一再提示诸位同修,一生成就的人很多,人家能成就,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也能成就。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实在讲亏吃在不明教理,这是很大的障碍,因为不明教理,纵然是勤苦修学还是盲修瞎练。《楞严》是大乘经典,《楞严经》修学的目标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不是菩萨的定,是如来果地上的楞严大定,这个定也叫做性定。换句话说,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性本来具足的,不要向外求,所以这叫性定,大乘学者、一乘学者都是以这个为目的。我们修定,修什么定?修楞严大定,绝不是修普通的小定。

楞严大定怎么修法?依照这部经所讲的方法就行了。所以《楞严经》,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几乎没有不读《楞严》的。因为佛讲修行的道理跟方法......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08

(第八集)

1979/9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08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经文在此地一共是十二句叹德的话,就是赞叹与会这些大比丘们。在前面我们讲过四句,是说这些常随弟子们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都是诸大菩萨为了要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而示现为佛的弟子,示现声闻的身分。从这十二句里面来看,我们就晓得这些人不但是大菩萨,而且都是深位的大菩萨。因为严格从这十二句里面来看,必须要圆教里面十地、九地这样的地位才可以当之无愧。由此我们可以晓得这些人地位之高,我们千千万万不可以小看他们是声闻、是小乘,那就错了;不是小乘,外面现的是小乘相。

今天这两句是上助佛化,帮助佛推展佛教的教育,扩大佛法的功德利益,这是每一位菩萨都必须具有的责任。『从佛』并不是指一天到晚随侍在佛的身边,而是不违背佛陀的教诲,这就叫从佛。从这个意思来观察,纵然我们在三千年之后,我们在今天,假如我们闻到正法依教修行,不违背佛陀的教诲,那么我们现前也是「从佛」。不违背佛的教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为什么说做起来不容易?因为我们不明了怎样才叫做不违背佛的教诲,这是属于学问。假如我们能够辨别我们的心行是不......

净空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 121-040

(第四十集)

198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7-001-0040

《楞严经正脉科会》,第三十页第八行: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这一段经文是《楞严经》中着名的八还这一章。我们说这一章之前,还要把上一次前面一段意思讲讲,我们还没有能够说尽。在前面佛是开导阿难,叫阿难必须要明了「见精明元」,见精明元虽然不是「妙精明心」,但是从见性上来说,它很有作用。这一段,上一次也略说了。修行贵在转识成智,可是什么是识、什么是智,要能够很清楚的辨别出来,这也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假若不能够明白的分别清楚,确实我们用功是无从下手;换句话说,势必要把它分清楚。佛在本经十番显见,正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来教给我们,经文是教阿难,实际上就是教我们,教我们什么?善于用心。我们平常用的心是用妄心,妄中之妄,不知道妄到哪里去,所以才造成生死轮回的怪现象,不正常的现象。果然会用心,会用心是用真心,我们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舍识......